比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大概是通过笛安认识蒋韵的吧?看着笛安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我们的感叹则是虎父无犬子。笛安的爸爸李锐,以《银城故事》和《张马丁的第八天》等作品享誉当代中国文学界,笛安的妈妈蒋韵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和《隐秘盛开》曾读得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总以为他们写我读会是我们之间永远的互动,哪曾想,转眼间蒋韵已近古稀之年。
生于1954年,由开封老城里那个“明朗和快乐,是小兽般的自由与欢腾”的小姑娘,到太原城里站在迎泽大街上看着“东山日出,西山落体,彩霞满天”的城市美景会伤心落泪的年轻妈妈,再到跟随女儿笛安定居在北京的外婆,一个甲子三座城,多么丰沛的人生!曾多少次用文字状写过他人岁月流变的蒋韵,也该为自己写一本自传了。
可是,打哪儿写起呢?
我能想到的思路是,医生世家怎么会走出一位著名作家的?与李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浪漫故事是怎么绵延的?女儿笛安是怎么少年成名并成长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的?三个问号中的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蒋韵选择了更加妙不可言的叙述角度,家庭厨房,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厨房》。
《收获》长篇小说特刊2021年春季卷首发了这部以家庭厨房的变迁为叙述线索的作家蒋韵成长史。春天,我初读《北方厨房》时就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很多背景为家庭厨房、主角为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姑娘出生于工人家庭,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4年,姑娘深深感到,相比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是否丰满更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自己的原生家庭已不可改变,姑娘暗下决心,要找一个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男人做丈夫。如愿以偿以后,一次次去丈夫的父母家与在一所大学当老师的公公婆婆欢度各种节日,每一次的家庭饭桌都让姑娘惊讶无比。囿于家庭经济条件,姑娘自己家的一日三餐未必顿顿都鸡鸭鱼肉,可是,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掌勺,他们都会认真烹调四季蔬果和一条肉一尾鱼,尽量激发出每一种食材的最佳味道。可公公婆婆家的餐桌上,总是各种匪夷所思。那年除夕,一家人在婆婆的热情招呼下围坐在餐桌旁后,喜气洋洋的婆婆端着一只汤锅过来了。姑娘赶忙起身去接那口汤锅。一眼之后,考虑到自己是坐享其成的,姑娘便怯懦地问:这是什么汤?她婆婆指着一盘白菜炒肉片笑盈盈地回答:“白菜容易出水,炒出许多水来,倒了多可惜呀,我就加了一点水,一看,又太清汤寡水了,”她一一点着桌上的几盘菜,接着说:“我就往里加了一点土豆丝,一点豆芽菜和一点焖豆角……”
讲故事的姑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都这么不讲究吃饭这件事?当时我支支吾吾地应付了过去。如果现在她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把蒋韵的《北方厨房》推荐给她。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非虚构一词,决定了“我”讲述的,其实是蒋韵自己家的故事。以“奶奶主厨时期”、“母亲主厨时期”和“我做主妇”贯穿起来的《北方厨房》,通过祖孙三代在家庭厨房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一家人操持一日三餐的琐碎家事,展示了上世纪中叶开封 孔家一年又一年家庭厨房的盛景,展示了孔家的一支、蒋韵的父母迁徙到太原后一个医生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饮食,展现了随女儿搬迁到北京后不擅烧煮的蒋韵在两位阿姨的协助下为一家人安排的“面包和牛奶”。三代家庭主妇主持的一个一脉相承的北方家庭厨房的更迭,暗扣的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那可真是翻天覆地、惊心动魄、风驰电掣!
是从记事那年开始记叙“奶奶主厨时期”家里餐桌上的一日三餐的,蒋韵将记忆化作文字后,我们读到,目不识丁的奶奶是如何用家庭主妇的智慧尽己所能地烹制出美味的家常菜肴来慰藉家人的。1960年年夜饭的菜单还能列举出凉盘、蒸碗、热菜和汤菜煲,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期”很快就让一家人陷入了总是饥肠辘辘的窘境中,“还是奶奶想出了最传统的办法,瓜菜代,蒸蔬菜不烂子。去菜市场买来了很多的胡萝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切成丝,用少量的白面或者玉米面粉搅拌均匀,上笼屉蒸熟,可以蘸佐料直接吃,也可以用葱花热油烹炒后食用”,我想,还有什么样的记录比家庭餐桌由丰盛到尴尬的变化,更能从小处着眼地反映出一个大社会的风云变幻?
1979年奶奶去世后,做医生的妈妈开始执掌家庭厨房的炒勺,清蒸鲈鱼或者鳜鱼、红烧罗非鱼、鲫鱼萝卜丝汤、白灼基围虾、油焖大虾等等生猛海鲜成了“妈妈主厨时期”蒋韵家饭桌上的家常便饭。从奶奶的不烂子到妈妈的清蒸鲈鱼,短短20来年国家的变化,蒋韵就这么见微知著地让家庭厨房诉说了出来。
到了蒋韵做家庭主妇的北京时期,分别来自安徽和黑龙江的两位阿姨替代了不擅烹调的蒋韵成为家庭厨房的掌勺,新世纪里她们为蒋韵的家庭餐桌提供的菜肴有香菇培根火腿皮萨、番茄肉酱意面、酱牛肉、烤鸡翅、炸鸡柳鸡块、水果沙拉、香煎鳕鱼……真是既现代又世界,且每一道菜都让人食指大动——由厨房主角到家庭厨房菜单的更迭,蕴含其中的社会变迁,真是活色生香!而蒋韵,请自家厨房半个世纪的演变来代言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要比正说成长史,好看了多少。
仅从“北方厨房”出品的佳肴而言,我最喜欢是出现在第三章《几样印象深刻的家常菜与朋友》里的由奶奶精心拌陷和面烧煮的饺子和万叔叔吕姨家的炸酱面,以及出现在第四章第三节《虾与我母亲还有我女儿的故事》中的面包虾仁。为什么?特别是奶奶的水饺和万叔叔吕姨的炸酱面,不是对亲人对友人对周围的人抱有深深的爱意,奶奶他们决计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将极为普通的食材侍弄成令蒋韵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
所以,《北方厨房》貌似在如实记录半个世纪里一个北方家庭餐桌的变化,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这个家庭是如何养成两代作家的。蒸菜蟒、炸菜角、肉丁馒头、饺子、炸酱面、土豆色拉、清蒸鳜鱼、萝卜丝鲫鱼汤、油焖大虾、面包虾仁、荷叶鸡、荷叶蒸糯米排骨、剁椒大鱼头、笋干烧肉,等等,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在叙述者蒋韵分别在开封、太原和北京家里餐桌上的菜肴,在蒋韵的记叙中每一道菜的核心食材都是爱。只有爱意满溢,一心想要子承父业的医生世家,才会不无遗憾但却含笑鼓励蒋韵以及笛安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