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人应如何理解“产品质量”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外贸员,当你的客户和你说:“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无法接受你的产品瑕疵,你必须要改进.......” ,多半情况下,放弃这笔生意是你最好的选择。我们去满足买家的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质量要求往往影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当买家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要求我们精益求精时,并不会考虑他们的购买价格是否能撑起工厂的成本。

但是,如果你的工厂和你说“一分钱一分货,给多少价格就做怎样的质量",你也需要考虑换一家工厂了,因为在现代工业体系下,生产线并没有根据价格来调整产品质量的能力,具备这种功能的不是工厂而是手工作坊。而手工作坊不具备生产批量订单的能力。现代工业淘汰手工业已两个世纪了,人类早已走进了另一个时代。

现在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倒退,欧洲那些所谓的有历史的讲“工匠精神”的奢侈品,其实是在产业革命中被挤出制造业的失败者。当今仍站在大工业制造舞台上的是“德国、日本、美国”,而后则是“韩国与台湾”。要想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想一想为什么宾利、保时捷被大众收购与劳斯莱斯被宝马收购的原因,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许多外贸人将“QC”理解成“品检”,实质上QC指的是quality control,就是质量控制,而不是品质检查。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的,而后者则是被动的。现代工业的“精益化生产”理论则是将“QC”发展与细化到“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这所谓的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定下“工序质量标准”,在工序中进行控制(随机调整),只要能控制每一道工序质量,就能保证成品的质量。

这套体系的终极目标是消灭“成品检验”。在日本企业中有一种普遍的常识与认知,一条生产线的末端如果仍保留“成品检验”流程,意味着这条生产线不具备控制“工序质量”的能力,这样的生产线是有缺陷的。这其实是ISO质量体系的理论基础,ISO质量体系认证就是基于TQC理念设立的。

如何做到“工序质量”的控制?其核心在于工业化,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工件,而人则用来监控与调整机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这是手工业是无法做到的。机器与人最大区别在于机器是可控的,而人则是不可控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模具的合理设计以及设定设备参数来对“工差”进行调整。最终确保工序生产线中出来的产品是统一的(即使是次品,瑕疵也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代表着缺限可控,我们可以在调整中将缺限统一修正,而不会如手工制作有着不可控的随机性。

当我们建立了TQC质量体系,我们会发现产品质量不再成为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工序参数进行随机有效的调整。设定工差范围,进行随机监控,出现异常即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我们的具体工作。

这是工业与手工业的区别,而产品质量与所谓的“工匠精神”无关,现代工业的进步之处在于用可控的机器技术去覆盖不可控的人工因素。因为机器就是机器,不需要有什么“精神”。而我们的操作员的工作是监控与调整机器,以确保机器的稳定性,而不是直接用各种工具去制造产品。

这里将回归到一个最终极的话题,产品质量不成为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的前提是工业化。那么当市场上一种产品开始有量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

进入市场必定要先将价格降下来,而降价的唯一方法不是所谓的“偷工减料”,而是建立工业化的生产线,使之符合TQC质控体系。谁先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抢占到市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贸人应如何理解“产品质量”的核心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