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逆旅,只和有开放心态的人同行

无尽的孤独和永恒的希望是人生两大主题。

人们往往抵不过孤独的无尽折磨而急不可耐地投入到庸常的生活中去,又因为无法超越的庸常而过早地失却了对希望的感觉。何其遗憾,何其无奈,何其悲哀!

自得其乐,则万物皆备于我,此佛家所言“自在”。诸种解释,无非是在消解人的孤独,所求乃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境。“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一个“有”字,道不尽人世间千千万的俗思凡想,而千百年来的皇皇经书,所构造的却是一个缥缈而孤独的世界。多少偈子禅语,都归于一个“不可说”,“不可说”则不可解释;不可解释者,则不可见;不可见者,则只能奉之于“信”或“不信”, 正如《圣经》所载的“信,乃未见之事的确据”。然而,《圣经》所构建的世界并不孤独,总有一位有血有肉的天子在为你舍身,时时刻刻在关注你、爱你、接纳你、宽恕你,并在必要时向你显示祂的大能,无时不刻你都可以召唤祂。而佛家的世界,只是一个看似热闹实则随时要把人淹没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圣经》的世界是开放的,因为它有反馈、有回应,而佛家的世界是封闭的,虽然有那么多尊罗汉菩萨,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不可说”的孤独之境。基督徒有耶稣与之相伴,而佛教徒只能独自苦苦感知和思索。

“希望”的背后,是“得救”。佛家谓之为“涅槃”,如舟船过海,离却一切贪痴嗔慢疑,讲究一个“悟”字。在基督教这里,则是“忏悔”、是“赎罪”和“更新”,所以,佛家显得高蹈却不活泼,让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耶稣家就体现了人天然的生命力。发源于动物性的所有情欲,皆可在天父面前得到接纳和宽恕,力比多的多变,可以在耶稣的世界里得到慈父般的对待和安放。但在信奉禁欲主义的佛家面前,力比多的去处只有离却,由此,其所构建的“希望”便寡淡而封闭。

于是,从处理孤独的方式和构建希望的性态方面,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封闭,一个开放。封闭的世界,只提供了一种标准;开放的世界,则能容纳多样性和差异。

这里并不是在对比孰优孰劣,而只是借此在表述一种喜好。

开放的心态能容纳多样性,理解个体差异,它是谦卑的,时时怀着我可能也会犯错的警惕。因此,它是自以为是和专制的反面,也因此获得了不断修正自己的可能和继续发展的空间。

封闭的心态,则时时以己为正义,有一种世界皆围着我转的骄傲,也因此形成了从周遭环境里吸收自我佐证的信息来不断强化已持有观念的习惯,使自己世界越来越封闭。

以开放心态看孤独,孤独是鲜活而有生命力,因为人在其中有与周遭世界的联系,经由联系而看到自己的位置;封闭心态下的孤独,则是永远孤立的,只有一个大写的“我”。佛家强调无我,始终面临的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悖论:越是强调不要什么,就越能感知到什么。

以开放心态看希望,它是流变而不断自我更新的,它能不断从现实世界吸收不同的养料以供养希望的生发和跳动。而封闭心态下的希望,则是凝滞而呆板的,它无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永远只以一个高亢的声音去驱使那个有着各种人性缺陷的自我形象。

人生逆旅,充满挑战。现实中可能有种种困厄,未来更是迷雾重重,欢愉的时刻总是那么少,所以,应该选择与具有开放心态的人同行,无论是伴侣、工作伙伴还是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逆旅,只和有开放心态的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