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复杂的世界,奋不顾身的你

01

最近电影《少年的你》真是太火了,几乎每天热搜都能看到相关话题,出于好奇我去看了电影。

影片将目光锁定在校园暴力上,大结局算是个HE,施暴者没有得到好结局(虽然挺严重),法律发挥了该有的作用,曾经的两个少年成人后仍在一起。

但是艺术创作终归是艺术创作,现实要比电影残酷的多也复杂的多。

故事开头高中女生胡小蝶坠楼自杀后,所有的同学都在围观拍照,只有陈念上前脱下校服为她盖住了遗体。

这一举动,引起了调查此事的警察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胡小蝶生前遭受暴力的施暴者魏莱的注意。

影片中,陈念跟妈妈相依为命,为了挣钱不惜卖假面膜,经常有人上门讨债。

陈念唯一的想法就是通过高考赶紧走出去,逃离现在的一切。

所以面对警察的询问,陈念选择了隐瞒,此时的她全心面对高考最重要,不想任何事来干扰她。

而作为施暴者的魏莱,担心陈念将内幕像警察托出,于是恐吓找向陈念,一场新的校园暴力就此展开……

校园暴力并非近几年才产生的问题,只不过随着传媒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欺凌事件被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引发大家的关注。

如果说家庭暴力可以有武力暴力和精神暴力之分,那么校园暴力同样。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小学时亲身遭受过校园精神暴力,中学时亲眼见与耳闻过校园武力暴力。

我读小学时,一次学校奖项评比,因为得票超过了另一个女孩而最终获奖,那个女孩拉拢班上所有女生孤立我。

平时在教室见面不说话,要么聚在一起说悄悄话,边说边抬头朝我坐的地方偷瞄,然后一起哄堂大笑。

体育课上有我在的地方,她们一大帮女生就跑到别的地方去。

那时候我性格特别内向,是老师批评一句我就能在课堂上哭出来的那种。

面对孤立,在众人面前一直羞于表达的我,不知道怎么去打破这种状况,只能自己一个人或者跟班上的男生玩。

是一个班上从台湾来借读的小女孩最先跟我接近,然后拉着其他女生跟我重归于好。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上初中之前我拼命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希望初中的我是个敢于在大家面前表达的我。

从小学到高中我也一直喜欢跟男生打成一片而不喜欢跟女生玩。

还有,我一直对台湾有种莫名的好感,大概是源于小学的那个女孩。

像这种精神暴力相比于武力暴力更难察觉,即使是我现在成为一个成年人,仍然想不出除了改变自己之外,外界该如何通过干预来减少它的发生。

“台湾来的小女孩”对于每一个经受校园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可遇不可求。

我在读中学时,中午需要去外面买饭。

外校常有小混混,堵在通向超市的近路的路口,拦住往来买饭的低年级同学要钱。

有次时间赶跟同学一起抄近路,远远望着那群人又在抢钱,掉头拉着我同学撒腿就跑,惊心动魄。

报警?好像也想过,但是被发现呢?出来之后报复呢?

就像电影中的陈念,路过一群人对小北拳打脚踢,被发现报警后同样的拳脚伺候。

跟电影中一样,我们班也有“大姐大”。坊间常有传闻,某某女生在学校厕所被一群女生扇耳光、撕头发。

可是作为受害者,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不是每个人都像陈念一样,有一个考进北京的目标,但都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她们也好陈念也好,都源自强烈的不安全感。

立案后证据不足怎么办?后期加倍报复怎么办?(影片有体现)

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有困难找警察,相信法律,然而现实生活中,警方不会在任何情况下时刻守在你身边。

法律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而且有时候法律的判决或许会让普通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

在影片中,陈念后来把魏莱等人欺凌胡小蝶的事情告诉了警察,招来她们的疯狂报复,在小巷被一群人殴打、剪头发、拍裸照……

被楼上大叔警告要报警并且发现事发街头有摄像头的情况下,魏莱怕了。

她乞求陈念不要报警,她可以给她钱作为补偿,她妈妈不必再东躲西藏……

或许正是从魏莱口中听到了自己的家庭状况,而这一直是陈念执着的想考入北京的原因,她情绪激动地把魏莱推下了楼。

而现实中的校园暴力,也许没有恰好听见动静的大叔,也许不会被暴露在摄像头下。那这些被施暴的孩子们,除了要面对身心的双重伤害,又该如何走下去呢?

影片中的魏莱生长在外人看来条件优渥极重声誉的家庭,所以在施暴之后发现被摄像头记下的情况下有恐惧有忏悔。

那么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原生家庭爱的缺失的青少年,没人教他注重声誉。

在成长中被忽略的背景下,他们不懂得爱自己,爱别人,内心早已麻木,一个摄像头的存在会不会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02

从《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到《致青春》、《我的少女时代》,青春校园题材的电影总能吸引一大批青年男女。

青春短暂,还未好好体会,就早已远去。

那些关于青春的情感记忆,那样纯粹,可以奋不顾身,却一去不复返。

同样,在《少年的你》中,小北之于陈念,可以奋不顾身。

成年人对于自己很难做到的事,总是耿耿于怀。需要从电影中或者记忆里一遍遍提醒自己:原来我也那样纯粹的、奋不顾身过。

陈念,性格内向成绩优秀的高三女学生。小北,混迹街头常用拳头说话的不良少年。

在外人眼中千差万别的两个少年,有着同样的孤独,在他们的小小世界以自己的方式相互取暖。

在一次夜晚路过众多街头混混群殴,陈念企图报警救出小北失败之后,两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陈念长期遭受校园暴力,内心恐慌得不到家庭的安慰,小北常为生存打架斗殴,从没有人给过他关心。

在两人相遇后,在面对欺凌,小北告诉陈念“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陈念看到小北的伤痕,会问他疼不疼。

我记得以前在看《芳华》时,有一句话最为深刻“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也许这句话换种方式来说,最能解释陈念与小北之间的感情——一个长期得不到温暖的人,最能识得温暖,也最能珍视温暖。

冷漠与被冷漠惯了,一份小小的温暖,足够为她舍弃一切。

陈念失手将魏莱推下楼梯导致身亡,小北因为陈念要考入北京的执念,自导自演把警方的视线转移到自己身上,他要代替陈念成为那个杀害魏莱的凶手。

少年的意气往往最容易让我们这种成年观影人感动,一年一年与社会磨合的我们,最缺少为一份感情奋不顾身的勇气。

我们有太多的瞻前顾后,太喜欢分析利弊,太擅长趋利避害。

最终这份小心翼翼的保护,也没能如小北所愿。

警官郑易在内心挣扎中还原了事情的真相,作为办案的警察他并没有真相大白后的喜悦。

司法机关需要维持正义,而抛开警察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情感来审视整个事件,他痛恨罪恶厌恶校园暴力,陈念明明是饱受霸凌的受害者,却因失手成为凶手,必须接受法律惩罚。

同时也为小北帮陈念脱罪而奋不顾身的用心良苦最终落空,感到唏嘘。

电影的结局是好的,成年后的陈念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穿着整洁的小北微笑地跟在她的后面。

现实生活中,有案底的群体可能没有影片中的幸运,或出于不自觉的恐惧,或带有偏见的观念,人们对于这一群体的包容性会有多少,其实值得我们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复杂的世界,奋不顾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