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分享的写作经验,太有用了!

前段时间,马伯庸在微博上分享了他对写作的几点经验,对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都有意义。

第一,不要等思虑成熟再动笔。

马伯庸说他有一个朋友,构思一个作品三年都没有动笔。他这个朋友想象中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人在脑海中精确地把整个故事雕刻出来,从开头到结尾,精准到每一段情节甚至每一段对话,然后再一气呵成把它写出来。

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

“想法”这种东西,在落实到笔端之前,都是一团混沌暧昧的思想雾气。你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应到随时会变化的云。你可以短暂地凝结出几句台词,浮现出几段精妙的描写,甚至构思出一个有趣的人设或桥段,但你不可能精确地在脑海里描摹出理想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这有点像薛定谔的猫。它只有在纸上或屏幕上被写出来的瞬间,才会坍缩成确定的、凝结的文字。你脑海中的想法才会因此固定下来,让一个故事开始生长。

作品就像大树,它只能生长于坚实的土地,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云端。所以我的建议是,无论你何时有创作冲动,无论想法粗糙幼稚到了什么地步,先写下来,哪怕烂得惨不忍睹,至少也会给你一个可以修改的基础。一个删掉的烂文档,胜过十个盘旋在脑海里的好念头。

第二,不要等技巧圆熟再动笔。

马伯庸说:从来不存在什么写作入门书,只有写作进阶书。一个人的写作入门,永远不是靠具体而微的技巧,而是靠日常阅读所带来的直觉来冲撞,来搏斗,到了某一个瓶颈时,再去看这些指导书,才豁然开朗。没有经验之前去奢谈写作技巧,不是不行,说不定能磨炼出一个犀利的文艺评论家,但不大可能培养出一位作者。

事实上,即使是有经验的作者,在创作时也不会想”哦,接下来我要用一个侧面烘托法”或“哈哈,这里的高潮部分应该减少副词应用”。写作是一种直觉式的体验,你在奋笔疾书的时候,之前的所有阅读积累、所有思考、所有技巧、所有之前的失败与成功,都汇聚成一种创作直觉,从笔端不由自主地流泻而出。

到了这个状态,你不需要像化学家做实验一样,从货架上挑选相应技巧投入文档,那些东西已经融汇到你的灵魂里去,你不用多想,会在适当的时候自己跳出来。创作的流畅程度,一来取决于你的领悟或者天分,二来取决于是否有大量的练习——所谓的“唯手熟耳”,从来不是一门心思傻练,而是多年写作不懈所带来的经验。


第三,不要等资料完全再动笔

马伯庸说:无论写什么,资料是永远看不完的。更重要的是,你不动笔,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资料、如何做出取舍。

所以,三个建议归结下来,其实只有一条,就是往下写。无论多么幼稚粗糙,无论多么拙劣可笑,无论多么错谬百出,只管一门心思写下去。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也会在不断创作中得到解答。脑洞和作品的差别,即在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伯庸分享的写作经验,太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