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联系学情 挖掘语文要素

图片发自App


        近日,听一名青年教师讲授一年级上册《画》一课,其中一个环节的设计,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认识“无”这个生字时,老师出示了“无——天——旡”三个字,通过形近字的对比,帮助学生辨析记忆字形,特别是“旡”这个字,老师补充了“既然”这个词语让学生认读。说实话,如果不是听这节课,我对“旡”这个字,不论是读音还是字义都不熟悉,这个字已经可以归入生僻字的范畴了。这位授课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形近字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但是,教师却忽视了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情。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这时,入学不到两个月,最常用的汉字尚不识几个,何况这个生僻字。

        听完课后,我给这位老师提出了改进的建议:1.出示“无——天”,比较最后一笔的区别,因为“天”在第一课《天地人》中,已经出现过。2.出示诗句中的“无声”一词,引导学生理解“无声”就是没有声音,为了进一步理解“无”的意思,拓展一组情境,“无色”就是没有颜色,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没有人可以称为什么?因为有前面两词的铺垫,学生马上说出“无人”,还可以拓展出“无法——没有办法”“无力——没有力气”等词语,通过几组词语的拓展,学生充分理解了“无”的意思就是“没有”,这时,再将“有色”与“无声”进行对比,体会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鸟无声”的意思,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挖掘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学生的学情,切合学生已有认知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充分联系学情 挖掘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