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和“良知学说”的关系(四)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什么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篇文章我们就为大家说说“知行合一”和“良知学说”的关系。

王阳明开始提出良知学说之后他开始在知这个意思上讲”知行合一”,这个知就把它理解为良知了,这个就要请注意了,”知行合一”就变成了什么?显现良知,实现良知的重要途径。良知学说提出来以后,他讲”知行合一”这个知往往就在良知的意义上面来讲。那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同样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良知的自知,这个我们下一次会讲到,良知的自知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良知有一个自我知识的问题,这个是不是”知行合一”?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是的。因为意识的流动本身就王阳明了解我行的一个重要内涵。

另外一个层次就是;除了良知的自知之外,那良知还要显现他自己表达他自己,当然通过行来表达,所以还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个观点提出来以后王阳明一直没改变。尽管他在其他方面的有各种各样的变动、有补充、有完善的,但是”知行合一”这个观点自从他提出来以后就一直坚持着,只不过在这个知的认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他怎么会提出这个”知行合一”?还是农场悟道,龙场悟出的一个道理是圣人之道悟性自足,我原本俱足,那马上就会有问题,既然圣人之道吾性具足,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圣人?所以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只不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圣人之道原本在我这里,我的心性原本是具足一切圣人之道。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哪怕是意识到了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他在这个意思的真正领悟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开始讲”知行合一”。知一定要通过行把它显现出来,行才是知识的可靠表达。所以龙场悟道之后,”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宣传的关于他自己的思想最早宣扬的一个观点。在贵州啊等等这些地方讲学王阳明主要就是讲”知行合一”。

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不论是在哪一个意义上面来讲下面两句话很重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知做为形态也好,还是知做为良知也好。知之真切笃实处: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了解,对于某一个知识的了解或者说对自我本性的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分毫不差,这叫做真切笃实,那就行。所以了解作为一个过程那就是行。

像苏格拉底讲的了解你自己,你怎么了解?不论是通过自我的反思,通过什么其他的途径,把它作为一个过程,它一定是通过行来体现的。同样的,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做到明觉精察的地步,那他一定是真实知识的直接表达。你才有可能做到,清清楚楚,明觉精察。所以王阳明讲得很清楚,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想对现在学术界的有一种理解,提出一点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现在有一种观点说是王阳明以知代行,在这个意思上去批评王阳明。我觉得很奇怪,《传习录》你拿出来念一念不可能得出这种结论。王阳明绝不是以知代行,恰恰相反,他强调知识的过程必定是通过一个实践过程来体现的,最终的实践也才是知识价值获得实践的最后境界。

”知”和“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他了解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但是请注意意思还是一样的,如果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面来理解的话,那无非是讲理论本身的获得在于实践。

向毛泽东同志说的一样,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次。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毛主席实践论里面的话。要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是行还是知?即是行也是知。所以我们要知道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不是说以知识去替代行动,也不是说是以理论去替代实践。他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或者说知识和行动作为一个人的实践过程当中的本质统一性,它的正确意义在这个地方。同样的”知行合一”作为王阳明心学结构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讲法,那也就是他的工夫论系统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知行合一”这个呢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讲。下篇文章朋友们常问的一些问题,当然,大家有什么要共同探讨的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会挑选一些专业的问题共大家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和“良知学说”的关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