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跟朋友逛街,路过一家喜欢的服装店,进去试了一条米色的连衣裙。
试穿出来时,朋友夸到:真好看!店员也在极力附和,就好像这裙子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一样。
我看着试衣镜里的自己,亦是很心动啊,可是看了看标签,价格远远超出预算范围了。买还是不买,我在试衣间里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有买。
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个理智的女孩,从那天开始我就没有办法忘记那条裙子,心心念念想要把它穿回来。连商家们惯用的话术我都用来劝自己了——女孩子要对自己好呀,你值得拥有这条裙子,工作这么辛苦要学会奖赏自己啊……终于,发工资那天,我狠了狠心,把它带回家了。
裙子的材质是雪纺的,很容易干,我当晚洗完后,第二天就高高兴兴穿着去上班了。
但是,没过几天,我对这条裙子的热情就过去了,还有点嫌弃它的袖口开得太大有走光的风险,之后我就越来越少穿它了,慢慢地压了箱底。
更难受的是,到了月尾我发现银行卡的数字不大友好,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似乎啥也没留下。
《小狗钱钱》这本书里的小女孩吉娅跟我差不多,拿到零花钱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假思索地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某乐队的CD,全然不顾买完这个CD一个月的零花钱就没有了。
不同的是我没有养一条会说话的小狗,但是吉娅有,她家的狗狗在她打电话去订购CD时及时制止了她,它说:“吉娅,你应该首先考虑一下,你是不是真的买得起这张CD!”
发了工资拿了零花钱,就立刻去买喜欢的、看中的东西,好像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而且这种及时的享乐能够在一两天内给我们带来不少欢乐,虽然不长久,好歹也是曾经拥有过。
但这件看起来很正确的事情,在我看完《小狗钱钱》这本书后却觉得不那么正确了。我们为了及时满足自己,花掉了辛苦赚来的钱,买下了很多占地方却不一定需要的东西,好像不是很明智啊。
我曾经说过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从消费观上开始的。过去,只要手里有钱,看到喜欢的东西,我都会怂恿自己说:你值得拥有,买吧!
但现在我会首先问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然后再问自己:我负担得起吗?最后又问自己:可不可以延迟一段时间再满足?
经过这三道灵魂拷问后,我过滤掉很多冲动性消费,省下了不少钱呢。但生活并不能靠清心寡欲来过,我还是会有很多想要的东西。那怎么办呢?
按照书里说的,先制作一个愿望清单,从这张清单里挑出3个最想实现的,然后给这三个愿望各自制作一个储钱罐。
这年头就不用真的去买一个小猪佩奇的储钱罐啦,可以用某一张专门的银行卡,或者用支付宝里的“蚂蚁星愿”来做储钱罐。(我比较推荐后者啦。)
目标有了,储钱罐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分配收入了。
每一笔收入怎么花都应该提前想想,扣除日常生活的必需开支后,准备存多少钱,又准备拿出多少钱来实现小愿望,可以提前设置好。
以我自己为例,我每个月工资到手后,会把未来一个月的必需开支放在专门的账户,剩下的钱60%存起来,30%用于实现3个小愿望,10%用来应急(应付预算外的意外开支)。
存够了一个小愿望的钱,我就去把这个愿望实现了,然后在愿望清单上划个勾,再挑一个新愿望出来,简直有点打怪升级的感觉,还蛮好玩的。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实现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个小愿望,还可以用于提前为未来的某些需要花不少钱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布局。
朋友小张,生了女儿后,变成了宠女狂魔。用她的话说,她很舍得给女儿花钱——买各种好玩的好穿的东西,每个月这一方面的开支可不小,甚至没有收入时,动用存款都要买。
去年,小孩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龄,她开始发愁了。每个月近3千元的费用,占去了工资的一小半,再还完房贷后,就真的没什么钱剩了,以至于她每个月都很捉襟见肘,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中。
其实她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从孩子出生时,我们就知道将来她读幼儿园报兴趣班需要花很大一笔钱。这些钱,要一下子拿出来是很难的。但如果从孩子出生那年开始,每个月存一笔钱可能会容易很多。
大到小孩教育,小到每年春节办年货发红包,其实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每个月存一点点,比一口气拿出来肯定要容易许多。
话又说回来,其实一个劲儿买买买并不一定能让生活更上一层楼,相反,为了生活更好,我们应该学会攒钱。
不过我也不大赞成为了攒钱就把日子过得过分清心寡欲,很容易生无可恋,觉得人间不值得哦。攒攒攒固然快乐,也会上瘾,但不要忘了攒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