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丨新时代职场下的十大关系

进入职场多年,我大致总结了一些经典的职场关系,想分享给大家,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关系。


一.公司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公司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团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团体的本质要求是:有组织有规章,大家总体目标方向一致,个人的本质要求是:有能力或者有存在价值,追求自由。公司和个人关系永远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过度的自由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我们自幼接受的思想追求的是大一统,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说法无一例外证明了团队能量比个人能量要大,因此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设置都是为了规范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公司所有人能够在同一框架内处理工作事务,减少公司运营错误,保障公司利益。如果个人屡次出现打破规则想象,则让公司陷于被动,需要不断评估包容个人错误的代价(可接受即协商,不可接受则开除或者劝退),直接推高公司运营成本,每一个公司持有人或者管理层都会尽力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这一方面,既得利益者是公司。

(2)丧失自由会让公司创造力消亡

个体是集体的源泉,个体的活力源于个体的自由,个体的自由是拉开个人差距的本质因素。因为个人的成长,教育及背景的关系,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思想都有极大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会导致思想冲突,先进的思想来源于思想冲突后的冲突结果,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一味限制个人自由,会从源头上让公司失去活力,让公司陷于僵化,最后导致公司的瓦解或者从新洗牌。

(3)先进个人引领公司革新,先进公司协助个人优秀

公司需要领路人,而领路人必须是优秀者,优秀者可以有方式和方法甚至手段,达到前进的目的,这与我国社会制度有类似地方,民主专政本质是推选优秀个人带领公司,而优秀的个人会延伸出一些列的制度,规范整个公司,让能力不足的个人参与学习,改造,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实力。这里还有一个原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同时群众具有盲目性。是否先进的个人,取决于是否为大多数人争取利益,这是每一个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盲目性则说明一旦确立某一个先进,则会让追随者暂时失去例行,如今很多公司的营销手段都利用了个人盲目性心理。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衡量一个公司优秀与否重要参考条件。


二.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任意一家公司,都会存在上下级。资本的收入关系决定了公司必须存在上下级的从属关系,即使是只有数个合伙人没有员工,也存在思想上的上下级,一般来说,上级和下级之间,是带领和被代领之间的关系,然而新时代下,衍生出了其他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在当下越来越必须被重视。

(1)如何确认上级优秀

这个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职场中成长,每一个人的起点与成长速度不一定成正比,往往造成上下级关系是一个浮动的关系,昨天你的下级明天可以是你的上级,你的上级明天可以是你的平级甚至下级。确认一个优秀的上级,主要看着两点:是否为下级考虑利益,是否为更上一级错误承担责任。一般来说公司的大多数错误都来源于公司基层,或中下层管理者,但同时公司的大部分收益都是由这个阶层创造,因此优秀的上级必须是无条件为下级考虑利益,团结住为公司创造利益的人,稳固公司的发展。但公司的决策层也会有发生错误的时候,鉴于我国基本国情,有时候决策层不一定是公司主理人,因此在错误面前,如何担当错误责任,是一个优秀上级的具体体现。当两者都具备,可以判定这是一个优秀的上级,值得下级去跟随。

(2)上下级的竞争,必须提倡

这是缩小版公司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模型。很少人能在一个公司工作一生,晋升和替代是一个公司前进的主旋律,没有竞争会极大削减公司的员工活力,因此无论从形式上,制度上,都要往良性竞争方向引导。但必须注意防止恶性竞争,上下级的竞争会参加更多的个人因素,公司的愿景或战略目标在上下级关系之间,会减弱,尤其是中层管理者具有软弱性,当公司出现战略调整时,拒绝执行的往往不是基层员工。良性的上下级竞争关系,从本质上杜绝公司目标达成的人力资源阻碍,因此好的企业,公司,机构一定提倡上下级竞争。

(3)作为下级的目标方向

没有人是永远的下级,因此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场规划,有效付诸于行动,是个人改变上下级关系的根本。很多人抱怨时不与我,其实是才不配位,个人的实力是决定是否晋升的第一要素,如果因为其他原因占据上级,这样的上级无法长久,持续的恶化直接导致公司利益受损,个人的斗争一定需要顺从于公司之间的竞争,如果上下级关系不和谐,公司会留下对公司最有利的人(此时与上下级无关),这也会让上下级关系转化,因此作为下级,时刻保持学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扎实业务能力,培养领导思维,是争取上级的不二法宝。


三.同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职场不是称兄道弟的地方,职场没有真心的朋友,这两点需要辩证去看待。无论是同事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得好,与性格,爱好,三观及经济实力挂钩,与是同时或者朋友无关。能够聊得来的同事,会升级为知心朋友,因为工作层次的提高,收入的提高,朋友也会逐渐成为陌生人。在新时代的职场,有几类同事,朋友之间关系的典型。

(1)为了谋取利益的假真心同事

公司是一个创造价值的组织,有价值代表有利益,有利益则有分利益的人,公司是有分利益的规则,但规则的执行者是人,因此人才是决定利益分配的根本。“远交近攻”,“狐假虎威”,“鸡毛令箭”,“欺上瞒下”,“称兄道弟”都是常见的伪同事关系。要认知是否是假真心同事,只需要看一点:撇除当前同级利益和跨级利益,是否仍能相处愉快。如果可以,则证上述的性格爱好等是相似,能够成为真心朋友的潜质。如果不可以,则是纯粹的利益合作,公司是平台,处理好工作上的接触即可。

(2)拒绝所有的同事成为真心朋友,不利于个人发展

与上下级关系有相似之处,极少数人会在一个公司工作一生,因此职场的变化是人生变化的一个常态,当同事离开或者自己离开,如果没有朋友关系维持,在同事关系结束后,会成为陌生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决定了你能依靠多少人或者得到多少人的帮助。想在人生上获得较大成就,必须尽可能团结能够团结的人,不主动为同事关系树立壁垒,思想上放开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转化桥梁,从长远看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3)同事变成朋友再变成恋人或者爱人

在过去,这样的模式非常常见,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司活力,比现在的新时代公司活力要差,可以说这个问题是历史发展问题,但同时又是不可回避的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人和人的关系本质是相交或者平行,再强大的公司规章也无法改变人的感性,平行线关系对于公司发展有利,但相交的关系,是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辩证看待。规则上必须禁止,实际操作上需要灵活,利用制度遏制,让相交关系的员工自己去承担结果,思考后做出的决定,也能最大限度缓解公司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处理得当的相交关系结果,继续影响这位员工在公司的贡献(无论是依旧在职或者离职)。

有一点必须注意,人的关系发展是可以反向的,如果是因为爱人或者恋人入职,在公司变成朋友乃至陌生人,此时公司变成了承担代价的不可避免方,生活不影响工作是一个伪命题,因此作为个人,必须从自己本身出发,真正认识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本质,利于自己的职场职业规划发展,利于公司的发展。


四.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让现代的职场人已经越来越多机会拥有副业,副业产生的本质,是社会给与了个人更大的进步空间。副业在两种情况下会发生:即自身的优秀爱好形成了可以触发利益的圈子,个人经济压力下的个人付出选择。前者是以能力为基础,后者则能够更加调度人的积极性。公司规则只能约束员工工作时间,业余时间的个人意志,是自由支配的。主业与副业相宜得章,是不少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公司不能对副业的产生持抵制态度,最好持原则立场态度。

(1)进一步明确工作岗位职责,晋升空间

这一点对于被动的副业从业者非常关键。被动的副业从业者本质是经济压力,在当今提倡大力个人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身上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当有合适的利益诱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牺牲一部分业余时间去换取额外的经济报酬,因此副业的产生无法避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公司角度,不加以对个人副业的自由限制,最终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规范科学的岗位职业,优化相应的晋升空间,可以把是否从事副业的选者权一部分掌握在公司手里,人是具有惰性的,如果能够在公司层面满足需求,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副业,集中精力做工作,工作的效率会更高,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同时也能辅助规范参与了副业员工的时间安排,让有更多理想追求的人有依据,有底气去进行副业,是为双赢局面。

(2)主业和副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一点主要针对主动从事副业的人。在更充分尊重知识,和信息更加发达的时代,商业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的机会都变得比过去更多,而国情决定了大多数在岗职员,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较少,因此遇到合适的副业,有人会选择主动研究,一旦形成独特的盈利方式,在收益的相差驱动下,个人的主观性会对主业,副业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公司在此时承担的角色是阻碍者的角色,但不能因为角色,强硬限制个人主副业的转换,需要加强的是转换时公司的利益保障制度,在合理的规则下,支持主副业的转换完成,从长远角度,利于公司的发展。

(3)副业不一定是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需要承认的是,有一部分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是有特殊的情怀或者追求的,与利益无关,但又是普世价值观普遍支持的工作,例如公益组织,慈善工作。这种情况下,公司只要从制度上处理好相应事宜,原则上可以持支持态度,这种也是社会经济下特殊的回馈社会方式。只要明确的岗位职责,公司也能够在最快的速度内找到代替者,把双方终止合作的不利降到最低。


五.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阶层的稳固,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难以分开。尤其是信息爆炸的当下,完全隔绝工作与生活已经不现实,把握好工作与生活的平和,比抗拒工作入侵生活,更能适合时代的要求。

(1)取舍工作和生活时间,利益并非是首选条件

要有一种认识,参加一份工作,大多数人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喜欢或者热爱,然后逐渐钻研至深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能力。在物质更加丰富的今天,个人对于工作岗位,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唯利益论的工作态度,已经与时代发展违背。但利益吸引的工作岗位,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决定性的诱惑力,公司作为社会盈利机构,需要看到这种个人对于工作态度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变量,如果想让个人付出更多时间来参与工作,那么工作足够有趣或者工作足够多的报酬,是能够让人主动去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如果到了公司需要以较为强硬的态度去要求员工持续做出牺牲,肯定是兴趣或者报酬其中之一出现了问题。

(2)尽量避免无效的工作时间占据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导致一些加班甚至是正常的上班时间都是无效的,这是集体与个人关系本质原因产生的悖论。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需要采取方式方法去避免无效的工作时间,如果工作已经紧张到必须占据生活时间,最低的限度也要保证所付出的生活时间,对于工作是有效的,否则付出将毫无意义。

(3)在工作和生活矛盾不可调和情况下,选择生活

工作和生活是一个矛盾体,但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有些人,工作等于生活,但是少数,如果是这种程度,那么工作和生活相互冲突也不构成矛盾,实际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人,占据绝大多数职场人。因此生活是主旋律,如果因为工作牺牲生活,短时间内看是一种利益回报,但是长时间内,利益的回报不能抵消失去的个人自由时间带给人的愉悦,在对于个人的感受角度,是极大伤害工作积极性的,造成消极怠工的恶性循环,最终承担结果的除开个人,公司逃脱,因此鼓励个人规避生活风险,支持个人选择生活,是极端领导人才的一种筛选方式,也是稳定公司团队的有效措施。


六.职能岗位与营销岗位之间的关系

客观上,任何公司都存在内部相生相克链条,在共同创造利益的大前提下,最大内部的矛盾不来源于上下级权利分化,而是来源于不同岗位之间的认知偏差,因此职能岗位和营销岗位的关系是具有对立,共生以及转化特性。

(1)营销岗和职能岗,是两个世界的专业

这两者的本质在于:营销是对个体创造需求到极致,而职能是对个体规范要求到极致,因此哲学层面决定了这两者之间,是永远有对立面的。中小型公司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靠制度,大公司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采取轮岗,在其位谋其职,大公司有成本支持换位去尝试错误,而中小公司只能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工作,职场的经验对于职业生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中小公司,如果需要领悟这一点,需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

(2)初创企业营销为王,往后发展职能管理是门槛

公司与个人一样,是会不断成长的,任何的公司,想做大做强都是基于强大的产品(服务行业也有是产品,如何服务的流程就是产品的体现),而产生强大的产品只有两种方式,极致的管理压缩成本带来价格优势,极致的研发能力带来产品的技术优势,因此越强大的公司,职能岗位的重要性是几何层级增长,因为带来研发能力的是人,职能岗位本质是管理人员,一个强大的产品是自带销售体系的,因此到达某个程度,公司需要清醒意识到,只靠营销策略,是无法再跨越一个台阶的。

(3)大公司营销岗可胜任小公司职能,小公司职能岗无法胜任大公司职能岗

营销的本质是精通人性,而小公司的职能岗管理人不多,可以大概兼顾上,这是大多数公司实践得出的结果,而大公司的职能岗位要求与小公司的职能岗位要求能力相差甚远,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同岗不同公司薪酬差异巨大上面。因此对于公司来说,选择相应的人才,适合是主要,对于个人来说,选择相应的公司,有能力最重要。


七.同业竞争与异业合作之间的关系

商场如战场,一切的因素最终都能影响最终的结果,在商业思维层出不穷的今天,同业竞争和异业合作是每一个人,每一家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是不同岗位之间思维之间的竞争。

(1)同业竞争,更多是源于员工之间的竞争

公司创始人之间的关系,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因此同阶层的人会相互抱团,无论是哪一个资本家率先有抱团意识或者抱团动作,都是为了阶级的利益。因此竞争更多地下放到了员工这个维度,尤其是一线。但员工之间的竞争,不是绝对的,这也是“跳槽”一词的本质,高薪入职竞争对手,就是背叛阶级的个人,而优秀的公司,会从制度上,薪酬体系上尽量避免此事的发生。

(2)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多数源于中高层

要注意是指人才的流动,没有优秀的能力,流动是无法更新工作结果的,只能更新工作心态。每一行都有领头羊,纯粹的员工思维出发,去本行最好的企业,是晋升阶级的最快途径,现在很多成功学提倡以老板思维去对待工作,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如果拥有此项能力,则不再是人才流动,属于人才独立创造,创造出人才流动的机会,而中高层更能接触到行业核心信息,独立创造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从资本角度出发,从个人发展角度出发,中高层的人才流动是一种必然趋势。

(3)异业合作,与公司实力基本挂钩

谈合作,更大的合作价值并非谈判人本身,而是提供谈判的平台,或者是谈判时所处的公司在社会的影响力。个人的谈判能力可以尽可能多争取某个点的利益,要实现本质上的共赢,更多是依靠全资源的整合,这样合作的关系才会紧密,才会长久。


八.朝阳行业与夕阳行业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行业从业者,都无法脱离时代,面对个人选择,时代的选择更有决定性。基于阶级立场或者资源信息劣势,大多数人都需要进入职场数年的时间,才能准确判断朝阳行业和夕阳行业的本质——公司的运营能力与政策改变能力相比,前者在个人身上作用更明显。

(1)朝阳行业必然汇聚更优秀的人

这个想象的本质原因是:朝阳行业可以更快带来利润,更快带给人成功感。如果能更加深入研究,可以意识到还有一种行业,看似没有做大做强但是一直存在,这就是刚需产业,刚需产业永远是朝阳行业,这种产业的朝阳与夕阳,定义会狭窄到盈利的高低,而非存在与不存在,但刚需产业,产生革命性人才机会,低于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产业(创造性产业,通常以第三产业居多),但容易汇聚优秀的人,这一点毋容置疑。

(2)夕阳产业出路在于是否有不同的运营方式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行业的前景更大取决于怎样的运营模式与产品开发迭代,夕阳产业上,技术型人才会比营销型人才更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因为改变了产品,能够更大程度改变运营模式,所有的运营都是基于产品的盈利点,而非基于营销的卖点,营销只是放大盈利点,不能产生盈利点。

(3)行业的消亡不会导致个人能力的消失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行业的消亡是常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具有优秀忧患意识的人,会一直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创新能力。行业的消亡对于公司是损失,但对于个人,是一次改变的机会,同时,主动消亡和被动消亡,也体现了公司的战略水平,高水平的公司,可以在行业困难情况下,充分给与员工进行工作指导。


九.企业品牌与个人品牌之间的关系

职场的发展,就是个人品牌的发展,公司的发展,就是集体品牌的发展,两者是共生关系。强大的公司希望找到个人品牌强大的人加入,而强大的个人品牌,是成立公司发展的坚实基础。前者例子有:阿里巴巴,克莱斯勒等,后者例子有:王安电脑公司,娃哈哈等。

(1)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之间,存在竞争

化解竞争的方式也只有一种:利益再分配,如果不能达成,个人品牌会强势离开,哪怕不离开,也会在合适时候离开,通常格局较大的公司,提倡员工自主创业,因为个人的终身成就与个人的高度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打压个人品牌的公司将越来越少,怎么与个人品牌创建起来的企业品牌达成深度合作,用另一种维度的方式去建立联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2)公司品牌培养了个人品牌,短期利益受损,长期利益受益

培养个人品牌,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且需要负担失败的概率,因此公司在选择重要岗位人选上,会有多维度的考虑,这也是基于对公司大多数人利益的负责。个人品牌的离开,短期内对公司是有影响的,如果公司制度较为不合理,则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但个人品牌的离开是为了成立新的公司品牌,则是对公司有利的,因为跨越了阶级,思维方式自然会靠近资本,本质上有了更多的合作点,不再是单纯的劳务关系,这也是股权,期权,创始人股份,合伙人等新型公司制度不断被公司品牌所运用的原因。但要注意分辨是否真实,因为初期的个人品牌,并未能完全摆脱个人因素,对于公司品牌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某些方面的信息会有所隐瞒,因为这种个人品牌放弃较为成熟的公司品牌,需要再三斟酌。


十.创业与打工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人才的流动,阶级的跨越,或者是个人的发展,本质问题会回归到这一点:创业还是打工。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个人品牌创造的价值,是否远大于公司品牌价值

这是典型的英雄主义。当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职场里,个人品牌创造的价值大于公司品牌价值(或感受到待遇不公平)时,都会有成立新公司品牌的冲动,要正视这一点。但这一点的考量,没有标准答案,更多在于个人对于行业环境的分析,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公司挽留的筹码是否具有吸引力。

(2)是否确定在陌生领域,有足够能力

个人品牌在创造公司品牌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本行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跨行业成立品牌,需要更高的资源,更出色的个人能力,以及更充沛家庭支持。站在国家角度,政府是鼓励个人品牌的独立,因为这样能够更大刺激社会创造性,但站在个人角度,需要慎重,这意味脱离保障,脱离熟悉的工作节奏,不能把成功单纯定义为能力足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也是品牌建立不易的原因。

(3)脱离平台,是否找到足够的进步方式

事业是由人来做出来的,无论何种环境下,都一直会有勇敢的人不断站出来,因此脱离平台后,能否找到充足的进步方式,是个人品牌顺利过渡到公司品牌的重要因素。公司品牌会把风险分摊,个人品牌则是独立面对风险,而继续进步是对抗风险的唯一方式。相对地,公司品牌也会存在类似问题,当大环境改变,公司品牌的转变,实际上也等同于个人品牌的独立出来这一个步骤,一个人改变和一群人改变,改变的本质目的没有变化。


以上总结均是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面总结丨新时代职场下的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