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感受,是我们唯一能与他人共通的渠道。
在观点层面,所谓的“一致”只是筛选的结果:遇到了算运气好但(别沾沾自喜),遇不到也是常态(别自怨自艾)
如果要走近对方的内心,对自己的感受保持觉察,真的是第一步
所以,为啥“家长的感受”是错误行为目的表的“第一线索”呢[得意]
侯蕾语写,2021-04-19 06:45:47
今天早上共读已进入到了第4章,这一次一张是正面管教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涉及到错误行为目的表一直在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印象,可以说所有上过课的人不管是家长课还是讲师课,她都会知道重心为目的,表示其中的一个大头,另外一个大头是家庭会议。
我是能够把错误行为目的表真正讲清楚,用好的讲师其实并不算很多,大多数家长更是当她们在看书或者上课被提示说这张表现贴在自己家的冰箱上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这张表贴上去,在日常生活中,它跟我们的行为和我们对孩子的应对方式又有哪些关联衔接点在哪里?
我也是在上了贝妈的家长系统课以后,才清楚的知道了这种差别。从这一点上你也能看出被骂,他确实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对于这些有了解的,要不然为啥那么多高级讲师高级导师都会去传授家长讲师班的课程内容,但我们并没有很清晰的看到这个概念呀。
这不是说上家长课的那些高级导师,他们没有这种意识,可能人家自己是知道的,但是能自己知道和你有意识把它强涛出来讲清楚,呈现出一个非常明确的逻辑还是两回事儿,所以才会有传话传遍了这种状态,以前我总是觉得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一群人讲过之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其实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在信息传递的过程当中接收和表达都是要经过比解码和编码过程的,当我们在编码和解码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规则,这样今天现场小伙伴一个人说了一件事,另外一个人理解的确实跟他完全不一样的道理。
感谢吵吵现场举的那个孩子,理解炸鱼的意思,这两天超超一直在跟可可讲要保护环境的一些相关信息,就提到为什么到河里面去电鱼炸鱼是不保护环境的一种做法,他可可就不明白说为什么炸鱼是不保护环境的呢,炸鱼很好吃啊,你看孩子这里理解到的炸鱼是在家里面用油炸把那个鱼处理一遍,是一种烹调技艺而吵吵这个是所谓的炸鱼,是用电的东西到河里面去把鱼炸死,是卖掉以谋利。
连写出来都是一样的,当然读的时候会有二声和4声的区别,那我们能够看到有的时候成人总有一种迷之自信,你觉得我说的这个已经足够清楚了,你就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是啥,却没有跟孩子去确认过,甚至很多时候讲的也不够清楚。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跟孟钢表达过好多次,因为他也说过很多遍,就是他的第1回魔产生一些感悟,那就是磨课啊,但是像我们这种没有经历过磨课的人,在听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真的是不知所云,反正至少我自己从来没明白磨课到底要做些啥。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说我不知道磨课应该做点啥,或者他所谓的磨课他们当时做了点啥,而在于她觉得自己和当时参与磨课的其他小伙伴们,已经把这个过程呈现的非常清楚了,你看了这些怎么还会不明白呢?
所以这里面就会有一个天然的差异值表达的人那里呢,他是把所有的信息在自己内部融会贯通的,所以他在表述出来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很多隐含信息,她觉得没有必要去讲,因为已经很清楚了呀,可是听的人他的感觉却会很不一样,因为那些隐含信息对他来说都是不可见的,也就是说当他看到别人呈现的部分信息是觉得不够完整,而呈现的那个人却觉得因为我后面有这么多背景资料是默认的,所以已经足够完整了。
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可能会千差万别,是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你也没法说这谁对谁不对,我在表达的时候真的不能去事无巨细的讲吧,而且很多人还会觉得我已经讲了这么多了,再多说别人会觉得很烦,所以有的时候你看不仅仅是说我不知道你不明白,所以我没有做这部分的工作和内容,甚至可能是我觉得说出来这些会造成大家的更大压力,所以没必要说。
所以我们之间沟通存在这些成本是客观情况,他不用很多人给他找借口说这些东西没必要无所谓,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去重视,这个重视想要达到目标,也不是说有一天我们可以在不需要别人反馈的情况下就首先明白表达的时候需要哪些东西呈现出来,因为跟不同的人讲话讲不同的事情需要呈现的信息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还是在沟通,这是指我们把自己认为拿不准有疑惑的地方,坦率的呈现给别人看。
今天周蕾也提到一个话题说,是不是从从我们学习目的表也适用于成人这结论肯定的,因为不仅仅是孩子,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在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成年人也是一样,我们都想在共同体中谋求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欲求,他比所谓的任何欲求更值得被我们看见和尊重。
但是每个人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向和他所采取的行为却会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了有效性上会出现很明显的肉眼可见的差距。
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一样的经验来作出决定是否要做某些事情,比如说当我发现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更顺手或者说更容易达到我的目标,我就觉得他是有用的,但其实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会有很多隐含的前提条件,我们把那个错当成了天然存在的效果,或者说我自己努力达到的成果。
要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做几遍,多采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变量去呈现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当然了,这个过程肯定相当繁琐啊,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对我们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明明可以一次就做好了,天猫撞上死老鼠也能撞到了,为什么还要再做一遍呢?
小熊如果听到的话肯定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反驳我,明明我就已经做好了,为什么还要让我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为什么还要让我去讲这里面的道理,就和孩子们做题一样,但是有的时候你要知道他做题只是碰巧跟答案蒙的一样而已,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过程完全不对,只是答案碰巧那个数碰上了这种情况,这时候你能认为他做对了吗?
不仅没做对,而且还会因为认为自己做对了造成特别严重的错误后果,孩子们做题的时候,这个严重性我们自己都能看到,但是轮到我们自己做的时候就未必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你会看见,如果我们在处理某个问题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假思索就把它当做唯一的可能性和途径,那么第1次做,那就会形成一种路径,这种人脑的一个相对比较偷懒,但是也给自己带来很大好处的机制。
今天早上在跟大家分享新知的时候,我问了这个问题,然后伊伊妈妈就说她有很多以前知道但是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个东西算不算新知或者说知道,但是没有做到这个真的是,知道吗?我们只是因为这样一个词而已,回头去看就会发现,以前我们所谓的知道只是见过这样一句话而已,但是对它的理解是一样的嘛,不是说你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如果是片面的和全面的他们是一样的吗?
在这里我举了一个例子,古人他们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但是她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和我们现在的人知道背后的原理以后,再去看待太阳东升西落,这种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观察的现象都一致啊,你能说古人看到的事实吗?
月相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看见月亮有一个月牙形呈现在那里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就是月亮,但其实这并不是月亮,它只是月亮反射了太阳光,而且还只是反射,能够看见为人们所看到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如果你把月相当做月亮,那么它就是以偏概全,可是人们的观察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呀,当我还没有看到月球的本领没有发明,望远望远镜没有登上月球没办法去更客观的在一个宏观的宇宙环境里面去观察天体的情况下,能不能说我对月球就一无所知呢?
应该说确实是对月球一无所知,但是不是对月亮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天然就会有很多的神话故事跟月亮相关,那是古人对它的认知,你不能说古人对他不知道,但事实上他的那个知道和我们所谓的现在的知道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去更多的理解为什么了解全貌才是知道的,更升级部分也就是说你可以都用知道这样一个词汇,但是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和知道整体或者说知道的部分大或者小也是不一样的状态。
我们现在读书其实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第1次读书的时候能够吸取的是其中一部分,比如说看到错误行为目的表,我们可能会引发自己对孩子行为的一些呼应,这个时候我们得到的是第1层含义,那两年以后我再读这本书,我能够看到的就是这背后的规律,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认知被扩展了。又形成了新知。
所以每一次读书理论上都是可以找到新知的,因为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一样,这一次读书的我和上一次读书的我不一样,其实这个书籍的内容我已经非常的熟悉,甚至对他进行过研究融会贯通,但我们还是依旧可以重读一本非常熟悉的梳理,拿到此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一样的新东西。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也许有些人会因为处于新鲜感的考虑,不停的去读新的内容,这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表述里面找到以前认识的一些升级是可能的,因为很多道理真的都是相通的,这世间没有两套完全不同的真理标准,所以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那些事件的终极真理罢了。
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对那本书的呼应和共鸣,这个时候会非常愉快,觉得跟我原先内在已经有的东西形成了一个映照,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把读到的东西归为己用。
第1次读书的时候他可能是坐着的,我对他没有任何可以掌控的感觉,对我来说完全是新知,但是第2次当我再读的时候,研发出新知就属于我自己努力的过程,因为他已经更多的跟我的生活经验相关,跟我的日常思考日常觉察相关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我想起之前周蕾会提到对,在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有一定的排斥,觉得已经非常熟悉了,其实这里面还包含一种我们自己的不自觉的自大的感受,我觉得我所做的我所知道的已经非常全面,就选择性的忽略,甚至是有意识的去排斥那些可能对我带来新鲜认知的东西。
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出发,第1个方向是主动在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以前已经知道的书的时候,把它当做一个游戏去用,就好像前两天我跟小熊玩那个捉虫虫的游戏一样,这个其实也是在共读的时候首先激起来的想法。
让孩子检查作业他肯定会觉得相当困难,觉得很无聊,本来已经做过一遍了,还要再重新做一遍,已经丧失了新鲜感,而且本来就是很难的事嘛,那另外一个方面呢是要找出自己的错误,这个对我们心理挑战会更大一点,因为谁愿意承认我是有错误的呢,更何况让我自己主动的去找到让我感觉不好的东西,这不是很搞笑吗?
所以如果要让孩子主动的去做这件事,前提一定是做这件事是有必要的,我们知道发现自己之前做的不对的地方,并且还纠正过来当然很重要,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找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跟那个对自己心理上的产生的对抗,相互对抗。
群里面也有小伙伴在问说你是怎么操作捉虫虫这件事情的呢,其实就是跟她说,我们来试着从你写到的里面找有小虫虫的地方,如果你先找我还能找到比你更多的话,那就说明,唉我特别厉害,我赢了把这当做一个游戏游戏嘛,那总有这种竞争的意识,让孩子激起一种好胜心,这也是对竞争意识的一种培养,但是它是一种有趣的形式。
刚才说了要找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对心理压力蛮大的,谁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是找虫虫,那就可以把找到的更多本身当做一种收获,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它带来的正向感觉可以抵消,我原来错了这么多带来的挫败沮丧的感觉。
还有另外一重成就感是来自于跟父母的对抗,因为自己先找一遍能找到多少,肯定是很认真的,找完以后父母再去找,那父母和孩子,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当然父母和孩子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这种偏差我们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错误越多,那么他在跟父母的一场小竞赛中赢的概率就越大,而他找到自己错误越多,对之前的自己的否定也就越大,如果我们提供了前面那种成就感已经足够那么发现,唉呀,我错了这么多的那种沮丧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它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如果找到多,我就可以用更好的感觉去给自己一个激励,那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再为原先那些沮丧的感觉而自我焦虑,自我否认了。
孩子是这样,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是可以经常在跟老公沟通当中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在做权力之争或者说只是为了证明我更对而已,好像在大人的观点里面,我对意味着你错已经变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但是如果我们秉持这样一种看法的话,每一次跟别人进行互动其实都是在争输赢,一定有输家有赢家,那沟通还会愉快吗?还会容易吗?
尤其是沟通的对象,如果是我们心爱的人,他是我们的另一半,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父母,你会发现这种竞争意识在后变成一个巨大的障碍,让我们无法非常愉悦的跟对方交流,每一次都像是竞赛一样,不是赢就是输,输了肯定心里想跑不过赢了呢,我最爱的人输了,那难道就是一种成功吗?
如果从感受的角度来看,这种是唯一可供通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共情,就会发现自己将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观念的对错上,在观念这个层面我们是无法与别人互通有无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唉我就是跟他想法一样啊,你看他不是被我说服了吗?拜托,那不是你把人家说服了是刚好你们俩就一样而已,是她选择了跟你一样的观点,而不是你的观点,因为特别好所以影响了她。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我讲清楚了一个观点,而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人家心里面本来就有,所以你们一拍即合而已,最后这个是谁的成就感还真说不定。
当然了,如果你们两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成就感,那也挺美好的一件事情,实现了双重效果未必不见得是件好事。
可是就像我昨天表达的,在迪士尼排队的时候遇到的两件事情一样,这个情况很多次出现一再一再巩固,我们固有的观念并不等于跟这个观念不同的,其他观念就一定不对,但是它却造成了我们接受其他观念更高的成本。
这是在告诉我自己要更注重更关心,更有意识的从这些角度去转化,思想未必见得一定,现在马上就能做得到,而是当我看见不一样的事的时候,可以在脑子里面有一根绳是这样牵着的。
不,好像昨天在乐园虽然那一刻被拒绝的时候,我心里面也不舒服,甚至对他有腹诽,对那个挡在前面的大个子的年轻人有腹诽,可是很快就能转过弯来,这一点我是对自己挺满意的,甚至我的心里还向对方那个人道个歉,觉得自己说出这样的要求,其实有点自己想当然也很感激他,因为他给了我这样一个反馈,而且他不是用这种指责的语气,他只是非常自然的就拒绝了而已,给了我足够的空间,让我不会因为被拒绝恼羞成怒气血涌上心头,想要跟他对着干一架,甚至去争辩我们的观点谁对谁错,而是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能够自己去把这件事想清楚。
从这个角度上讲,也可以看作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我们是把别人都看作我的伙伴,还是把别人都看作我的敌人,一个更好的运用吧。
最后一两分钟的时间,我想说一下,我们共读给到大家的场合场所表达的空间,以及我们塑造的这种氛围。
我发现大家总有这样的意识和倾向于在最后的阶段,才要把我真正今天特别想说的,一定要不图快的东西讲出来,几乎就会形成最后一部分抢麦,然后导致结束的时间总是没准。
我当时说你怎么不早说呢,结果今天小伙伴们就告诉我了,因为今天你想歪了,你说了太多对,这是我一个巨大的问题,我总是在自己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跟大家分享就忘了,其实每个人在读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成然,我可以引导一定的思路,让大家根据我的想法来呈现和表达,但是这并不等于我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承担到自己肩上,每个人只有自己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今天也给自己提个醒儿,每一次共读时怎样更好的展开,允许大家坦率真诚的表达,现在我们的氛围已经挺好的了,就是小伙伴们不会对表达出来有什么担忧,而且他们也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那种担忧,或者我占据别人时间啊,什么这种恐惧,你知道我咋就从来没有这种恐惧呢,我就觉得有点时间我就要说表现欲非常之强,甚至占到了别的时间。
人和人之间要是能综合一下就好了,这个应该是在关键层面的交流,我可以去理解别人,在这个时候想要表达,想要呈现,想要展示自己的这种愿望,也愿意尊重这种愿望,又回到了尊重的课题上,其实尊重别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去不断体验找到自己内在融会贯通那个点的这样一个话题。
为什么说要在自己的内部融会贯通,是因为与其说是尊重别人,不如说是在内心划分,我和对方的界限,哪些部分是公共的,我们大家都可以一起来用,但是要讲究秩序,哪些东西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哪些东西是对方的,如果别人不允许我就坚决不可以碰。
看见这些界限就是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坚守自己的界限,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以及要求别人给予我的尊重。
侯蕾语写,2021-04-19 07:12:38
27分钟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