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的处理策略——以小学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这几天,市教研院向语文骨干教师征集:1、在理解、把握语文要素时存在哪些问题,解决的办法。2、课后思考练习题又是怎么处理、怎么完成的。关于这两个问题的论文或案例。如果是以前的我为了完成任务,一定会去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然后进行修改。现在的我变得较真起来,总想结合自己做的写一写,虽然都是些“大白话”,但很有成就感。) 

        笔者从事19年的语文教学,虽然一直在乡村任教,接受课程改革信息比较迟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形式使全球信息化。只要愿意学习,就会出现大量的信息资源,就会掌握全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笔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十几年中,笔者所接触的语文教材就出现了四个版本。教材是教师的“抓手”,它的不断更新,曾让很多老师陷入迷茫,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内心常常疑惑,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尝试新策略、新方法,不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近几年,新部编版本教材课后习题有了很大改动,怎样处理这些习题,成了一个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者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文本特点精心编制的。相较于其它版本教材来说,新部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针对性更强,对学生目标能力的训练要求更为细化、明确。正确解读课后习题的特点,了解编者意图对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依据自身原有的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以本学期教授的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把课后习题分成四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策略一:家庭预习+课堂指导

        针对有感情朗读课文与背诵,以及对文章质疑的习题,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提前布置家庭预习。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字词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能够做到把课文读通顺。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在用“读、圈、标、认、组”五步法进行预习,“读”是读熟课文,“圈”是圈画生字,“标”是标出自然段,“认”是认会生字,“组”是给生字组两个词语。到了四年级,结合教材第二单元的训练主题:“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每篇课文的习题也增加了与主题相一致的练习。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后第1题为“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到了《蝙蝠与雷达》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两篇课文后,第1题进一步提出“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给问题分分类。”由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层层推进,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家庭预习中,笔者加了一步“问”,对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之后,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掌握提问方法。

        策略二:分开拆散+整合重组

        针对理解课文脉络与内容,学习课文方法类型的习题,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能够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进行“拆组”,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处理《观潮》课后第2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时,进行了分开拆散,把1个问题拆成了3个问题: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选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3.全班交流,在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再到部分领悟,最后发挥想象,交流感受。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第2题,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的?第3题,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针对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整合重组,向学生出示了下面3个问题:1.读课题,什么是“住宅”?作者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默读课文,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的?3.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从理解词语到写法讲解,一气呵成,下面的两个问题是先找出住宅的特点,再理解工程的伟大,学生便于接受。

        策略三:阅读理解+家庭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针对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词语、古诗的习题,笔者的做法是在课文讲解中引导学生画出相关语句,进行阅读理解,有时伴随技能训练。例如:《走月亮》课后习题,第3题,抄写“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也练习说一说,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待学生真正理解后,笔者会把抄写的任务布置成家庭作业,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

        策略四:情景改编+实践操作

        针对一些选做的习题,一般包括:实践活动类题目,小练笔,课本剧表演,阅读链接等内容,多数是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是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扩展,它们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于这类题目灵活开放,难度较大。很多老师选择不做,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和实践。

        课文《爬山虎的脚》课后小练笔: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针对此题,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花盆种菜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蔬菜的成长记录,学生很有兴趣,受益非浅。再如《盘古开天地》课后选做题:搜集中国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在学习本单元之前,笔者就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不同版本的《中国神话故事》,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阅读,并召开“故事会”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以上是笔者初步的想法和做法,其中还存在很多困惑:如何才能把课后习题融入课文的讲解中,不要为了讲习题而讲?怎样分配时间给课后习题与课文讲解,才能见成效?对于选做题,要如何根据实际进行选择?例如:笔者班级学生人数只有6人,就很难完成《西门豹治邺》课后的课本剧表演。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探寻课后习题的言语密码,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反思、领悟,寻找有效可行的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后习题的处理策略——以小学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