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第二章 企业经营、管理中隐匿的人性规律
2.5 底层逻辑圈与平衡计分卡
罗伯特·卡普兰,是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组织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这既是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也是系统化的战略执行方法。
“平衡计分卡”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势能部分,即市场环境、未来趋势判断;二、执行部分或产品部分,即实际业务与运营;三、人力部分,即学习与成长。
根据这三部分内容,平衡计分卡确定了四个维度指标:财务指标、客户指标、运营指标、组织指标。
“财务指标”和“客户指标”是势能指标,在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围绕客户价值、股东价值运用第一性原理制定战略,然后用“财务指标”衡量“战略目标”是否达成,用“客户指标”确定“主营业务”是否恰当。
“运营指标”是执行指标,将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指标,为业务落地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及人力管理、人力激励考核提供依据。
“组织指标”是人力指标,用于人才发展激励。
借助“平衡计分卡”的系统性视角,企业可将实现价值目标所需完成的主营业务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指标,即:运营指标(关键成功因素)。
组织成员须完成“运营指标”,以便实现“财务指标”(基于股东价值须考量的指标)和“客户指标”(基于客户价值须考量的指标);同时尚须达成“组织发展指标”,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便高效完成“运营指标”。
组织成员们,在四个维度指导下,在为股东和客户创造价值、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过程中,展现出个人能力和团队价值,因此,将会获得与行动态度相匹配的能量共振环境、获得与行动成果相匹配的报酬,即:价值回馈。
从而,股东价值、客户价值与员工价值整合在一起。此时,员工得以清晰自己的行动方向,得以在战略目标及行动脉络上不断成长,与企业达成“思想共识”,乃至“心能共振”,进而有动力为自己、客户、股东的共同价值取向努力,成为价值的实际创造者。
平衡计分卡之所以能够采用多指标,从多维度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是因为它遵循了企业运营、发展的底层逻辑——关注“人”,以人的价值取向为核心,整合价值网,进而规划组织行动脉络、激励组织行为。
表2-4阐述了“平衡计分卡”与“底层逻辑圈”的相互关联。懂得底层逻辑,才能建立起系统性视角,设计出契合企业战略布局的“平衡计分卡”,细分各项任务指标。
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客户、运营、组织四个维度,实际上这四个维度针对着三类人群,分别是股东、客户和员工。
以决策人为代表的“股东”群体,要为企业长远发展(愿景)负责,因此有必要判断未来趋势变化,在趋势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宏观战略,进而把握势能,为企业发展助力;“客户”群体的价值取向关乎企业使命,因此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基点共识;“员工”是落地执行人,是价值的实际创造者,是细节成败的关键。因此,想赢得股东价值,必须关注客户价值,想赢得客户价值,必须重视人力、心效,重视员工价值及组织系统动力。
股东更加关注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达成战略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3年、5年、10年......这些价值目标通常用财务数字来衡量,因为股东身份决定了他们会非常在意投资回报。
没有不重视财务指标的企业,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股东价值”应该成为企业的价值取向,而是意味着情怀使命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人们应该尊重并澄清一个现实——企业运营、发展需要财力支持,因此财富盈利是企业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肩负使命、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意义,但是假如企业破产了,就不存在了,到那时自然谈不上存在的意义,谈不上使命、助人利他,因为连助人利他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还如何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呢?!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很多情况下,盈利能力也是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企业决策人的远见卓识、趋势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势而为,更容易成就价值取向、获取财富,相对快速地实现资本周转,然后便可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挑战难度更大的项目,踏踏实实地积累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夯实基础。
如果幸运的话,企业会遇到有使命感和远见的天使投资人,他们愿意在项目初创期,给予那些用心做事、胆识过人的创业团队资金支持。
寻找这样的投资人要看缘分,而自己投资,成为这样的投资人,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不但要有真正的情怀使命,还要有眼光、有耐性,有胆、有识。
大多数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还是以投资回报、快速周转为主要目的,那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如果心性未变,由内在价值逻辑决定的惯性选择,也不会轻易改变。
一旦企业吸纳了大批外来资金,那些以资本获益为价值取向的新股东有权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那么,在资本推动下......当企业开始以快速赚钱为最高目的时,创始人的初心使命也就难以贯彻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经常会感受到一种濒近失控的压力状态。
因此,一个企业是否需要吸纳资本,在什么时间点吸纳资本,吸纳多少资本,出让多少股份,向什么样的人争取投资,这些都是决策人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同时,决策人争取投资的态度也尤为重要,是鼓吹项目能赚钱,纯粹以利益诱惑资本,还是用一份诚恳、成熟、坚定的事业心感染投资人,不同态度吸引来的投资人必定有很大差别。
创业团队内部自行投资也是如此,什么样心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出钱、出力在一起干是为了什么?战略上重视财务指标又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为了股东快速个人分红谋利益,还是为了企业共同长久发展打基础、做积累......
太多初创团队,合伙人一起做事的初心就是单纯牟利。发起人看见一个商机、一块大蛋糕,自己一个人吃不动,就找几个人合伙一起。秉持这样的初心聚到一块,鹰、蛇、羊蠢蠢欲动,困难与挑战面前,系统动力必定四分五裂。就算商机是真的、势能是有的,但执行层面没有以客户价值为基点共识,人力层面没有解决组织系统动力问题,离心离德、溃不成团是早晚的事。
股东是企业里最有话语权,乃至决策权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不把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心理动力审视清楚,战略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鹰为把握掌控权向东、蛇为占有资源财富向西、羊为取得重视而站队或为明哲保身而不动......那么整个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难聚成塔。
鹰、蛇、羊们为个人欲念而来,恐易重利轻事;北极熊小V却会看重更高、更远的价值,会尊重并坚持守护创始团队做事的初心。如果小V们作为股东、决策层,他们会愿意引领团队,给与下属团队成长时间,培养更多小V,支持它们积累、试错、研发、创新,扎扎实实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从而令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及持续赢得财富的能力。
小V们聚集在一起,身份虽然不同,却是在为使命和梦想共同努力,这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是真正有信仰、有力量的初创团队。
核心团队心态搞定了,股东心态搞定了,有决策权的人都搞定了,那么,战略的基点便落定了。基点共识便是共同关注“客户价值”,认同“客户价值”才是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
与其说“财务”层面的各项指标,是为了“股东价值”做贡献,不如说达成财务指标,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价值”。股东当取得共识,始终将“客户价值”置于首位,因为服务于客户价值,就是服务于企业长久发展,为企业长久创富,因此就是服务于“股东价值”。
在一个系统化运行的企业里,“股东价值”并非代表股东狭隘地将个人私利最大化,而是代表股东或受股东支持的企业决策人,具备足够的心智格局,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为整个系统的“群体价值(客户价值、员工价值、股东价值)”做整合考量,即:对不同身份群体进行价值整合,共同升华价值取向,统一使命,在此基础上分出优先次序。
大的方向确定之后,接下来要进一步明确客户定位,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主营业务、细分任务指标——即:平衡计分卡中“客户”和“运营”两个维度。
“客户”层面的任务指标,包括确定目标群体(客户画像),市场调研(掌握大数据),消费者心理洞察等等。要具备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才能深刻洞悉客户痛点,针对客户自己也未必清楚知晓的真实需求,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服务、项目合作等等,可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似乎总是很多,但哪些业务内容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够借上势能?诸多业务内容要如何甄选、如何排序、如何衔接?“运营”层面具体要分解哪些任务指标,要精益求精地做好哪些事情?想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必须须依循主体战略,即:财务层面反映出的宏观战略要求。
短期内要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因而应该甄选哪些业务内容先行完成?下一步又要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因而哪些业务内容能够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完成战略目标,哪些业务应该置于核心地位,哪些业务应该作为后备支持?
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每一步安排都是服务于客户,服务于整合价值取向,但先走哪一步后走哪一步,步与步之间如何衔接、如何相互促进,这些都是宏观战略需要提前规划的内容。
“财务指标”是宏观指标,代表战略方向;“客户指标”既是宏观指标又是微观指标,因为它既是战略的基点,又是运营的指针;“运营指标”是微观指标,在运营层面,要将不同时期的宏观战略细化为能够落地的、具体的行动任务。
宏观战略清楚了,微观任务也分解了,接下来需要调动“人力”来做具体的事。
“组织”是平衡计分卡中最后一个维度,也是落地实施的关键维度,“人力”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承担起运营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运营指标、赢取价值目标,然后,才有可能一步步达到战略要求,实现战略规划。
组织的学习、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力、信息、文化、创新等方面设定指标,对组织成员进行考核,目的是为了激励组织成员行动起来,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不断学习、成长、创新、实践。
组织系统动力,贯穿所有组织行为,是组织运营成败的关键。驱动人的行为,须洞悉人行为背后的心理依据,激活心理动力;驱动组织运营,须在洞悉群体心理依据的基础上,凝聚系统动力。“动力”没有被明确设定为平衡计分卡维度,却是支持平衡计分卡、支持战略顺利落实的底层能量。
尊重人们有存在层面的价值取向,考核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行动指标),员工做到了,就奖励其需求,完成价值连结;相信人们有发展层面的价值取向,点燃生命之火,引导人们在实践中突破、成长,感悟更高的价值意义,完成价值升华。
价值连结、价值升华(价值观内化),是对成员心态及组织行为的正向干预,保障了组织系统动力的稳定性,为战略实施提供能量保障。即:最大化组织心效,从而提升组织绩效。
(下一篇文章 分享案例:“X生物科技公司”的企业文化及战略布局)
备注:
新书初完成(21.5万字),边打磨最后一稿,边日更分享,待后续出版。请莫私节选,尊重原创!
陆续上传,链接: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 文集 -
有职场背景,对“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心理学于企业场景下实践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shuiyan_7(备注清楚),够15人,便建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