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2:《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代前言➕序言➕P1-7:首先看的是两位大家的前言、序言,尤其是顾明远先生的前言,就是一篇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深入浅出的整体性关照,读完这样的前言,再来读该书,内心明晰很多。第一条建议,我关注的倒不是教师工作的才能,而是自行判断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教师工作的几个点。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身边有很多同仁,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很不错,但对待教育和学生缺乏热忱、热情。这样的工作态度和方式,说好听点是明哲保身,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冷漠无情。遵循理智控制下、指导下的最初的内心冲动,让教育真的发生。这应该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不忘初心”吧!

P8-29:经典就是经典,经典需要反复读,是因为只读一遍能收获的非常有限。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老师的每条建议都很实在,没有一条是高高在上的。他关切我们老师的健康,健康的神经和心脏,要善于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放纵或压制,在关爱、关切每个儿童的前提下,对他们的表现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激动。我们要对儿童有足够的信心,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友善,不仅仅为了孩子,也是为了善待自己。不要求学生也不要求自己去做压根做不到的事情。“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任何人的昼夜都只有24小时,我们只有保持这种经常地阅读,才会让我们的基础业务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才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走得更为从容高效。不要让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更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小避免这样的境地,自觉阅读的能力,是每个孩子前行的基石。

P30-57:“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我师父王传贤老师反反复复强调的一句话。自从有了师父的指引,我每个学期都花很大的力气用来带着学生夯实基础。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的描述,我平时跟进这部分学生的情景历历在目。作者指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范围,不能把他们的学习仅限于必须记牢的材料。愈是“学困”,愈是阅读。可事实是,这部分孩子整天光是应付作业就已是疲于奔命,哪里有心思去阅读?看到作者对知识的论述,尤其是以语言为例,更坚定了我新学期开办诗刊《繁星点点》的决心,希望孩子们能借助儿童诗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者特别强调,不可忽视学生没精打采的神情,可事实是,有的孩子连测试都能睡着。作者反对课堂上表面的积极,拒绝一些零散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碎片化。作者也指出了解决教与学低效的关键,一定要在新教材的学习上下功夫。作者还特别指出要善用、慎用评分,真正让成绩带给学生一股强大的愉快的精神力量。复习要根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进行,万不可在最后一周或几天没节制地补天。补到最后,老师精疲力尽,学生更是“刀枪不入”。

P58-78:作者认为批改作业最合理的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人的。我对此非常认同,也曾在一届学生里面试验过。但不是所有家长都理解,学校为了统一标准,也要求全批全改。作者提到了“观察训练”,提到了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书籍的作用,多次强调阅读对学困生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还提到,书写的自动化有赖于阅读,阅读差的学生书写总是出错。这点让我很有启发,班上有这么一部分孩子,书写方面错得离谱,我更多时候认为他们是不用心、基础不牢,但作者指出阅读是问题根本所在,这远比我想的要严重,也难怪不停地抓字词,效果却有限。作者指出靠表面看得到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课程的兴趣,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这让我想到有位朋友也是家长,她自己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曾经很认真地告诉我,她发现现在的培训班真的很有一套。因为儿子上了短短一段时间的培训班,竟兴奋而又认真地告诉她,说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要真正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始终很清醒,能有一部分的孩子真正热爱或走在热爱的路上,就是非常理想的事了。对于个别学困孩子,作者建议从培养一门喜爱的课程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爱阅读的孩子都差不到也坏不到哪里去!

P79-98:这部分内容令自己对作者肃然起敬!作者想尽办法让每个学生为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按季节、分年级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劳动活动。注意,这里的“劳动”可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的“劳”,它似乎包含着一切,是复杂性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作者列举了几种劳动,都是动手动脑、体验、思维不断转换、发展的活动。作者在当时就指出不应加重学生负担,一定要保证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但作者说得很清楚,要实现这些,需要一系列来作为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么活动,还要组织一系列智力活动,还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鼓励学生要有自己喜爱的书、喜爱的作家,要有自己的藏书;作为父母,要不断提高教育修养,从孩子3岁开始关注并丰富他的智力底子。不光如此,能否做到这一点,跟整所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关联。过去、现在、未来的教学大纲当然都不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但实际是今天的教师、家长、学生都觉得负担过重,这不仅仅是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方法所造成的,这是社会性的问题,需要社会性的支持。

P99-117:直观教具在实际中就是被我们很多老师当成引起学生注意的手段,我们需要考量对学生影响更多更为深远的东西。注意力的培养和思维过程是紧密相关的。作者对青年教师的建议让我很想自己的教育生涯能重来一次。作者提到要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每个人,这让我非常震撼。过去的一年里,自己也好,带领学生也罢,在不断地学党史,看了作者的论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作者多次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的藏书,要涵盖学科基础知识的科学书籍、能成为人生榜样提供力量的书籍、心理学的书籍。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教科书要能做到驾轻就熟,课堂教学也好,平时的工作也好,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思维方面。作者对学前儿童思维的研究,对一年级教师的建议,真正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每个孩子最为独特的生命的尊重,孩子的思维类型、思维速度各不相同,越了解越敬畏,越了解越尊重,越了解越能有的放矢。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给学生的记忆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P118-136:作者强调,绘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先不管实际中图画课(美术课)的成效如何,至少在小学从教的这十年,我没看到一个学生是不喜欢画画的。作者还强调要让学生接触大自然,这是思维的源头所在。通过作者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剥夺的却是孩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者给出了向他人借鉴学习如何做到省时高效?但凡事都是师父领进门,最终还是要靠自修。关于教育应该去功利化的话题,相关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但作者提到的那句“今天所做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以进行评价”深深触动了我。有人说,老师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特别出类拔萃,要么令人难以启齿。这应该让我们每个一线教师警醒,我们是老师是班主任,但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首先是父母。一定要分清自身的角色,给孩子真正全心的陪伴,这才无愧于孩子的成长,无愧于“父母”这个称呼。

P137-157:从今天进入本书下篇的阅读,说实话,阅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点有很多,但我根本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连“囫囵吞枣”都算不上。因为作者的很多建议,需要我们亲身去实践,不是去检验作者的话是否科学,而是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真义。教育不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教育也不是孩子入学之后才开始。家庭、教师、集体、个人、书籍、过客等,都在参与一个人的教育过程,这一切都是重要的都是有意义的。单纯地热爱是不够的,你还要了解,尤其对因果逻辑关系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作者在说到教育工作时,不止一次说到“协同、共同”这样的词,在说到和家长个别谈话时,作者一再强调要儿童不在场、要父母双方同时在,教师在谈话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揭人伤疤。从小就要重视对孩子自治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作者说自己的学校不存在学生无纪律、不想学习之类的困难,因为他们要在孩子入学前三年就对孩子和家长介入了指导、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入学后才开始,那样只能做一个忙碌的、不可自拔的灭火员。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面临这般工作生态,自然身心俱疲。

P158-180:“儿童的乐观主义,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是把学校和家庭联结起来的一条结实的绳索,是把母亲和父亲吸到学校方面来的一块磁石。”是的,千言万语抵不过孩子一句“喜欢”!尤其是在当下,各个孩子都是宝,家里都具备满足孩子的条件,谁也不愿看到孩子受委屈。别说在外面,哪怕是在学校在班级,老师的一句批评甚至是没有点到起来回答问题,对个别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冷落和伤害。儿童的乐观主义世界很重要,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但它不是温室,不是无菌环境,孩子不能脱离社会性这个属性。作者不止一次提到书籍对于儿童精神生活和自由活动的重要性。从养育犬儿的经历来说,我不认为父母用心陪伴,有哪个孩子是不爱阅读的?有人总是说不知道读什么,该买什么书,现在很多的育儿app都很成熟,里面吃的、玩的、读物等一应俱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犬儿不到一岁半,给他买的书很多看了不下一百遍。作者提到要“尊重女性”,强调“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作者对做了母亲的妇女的阐释,让做了母亲的我非常感动。真的,母亲就有一种养育孩子的本能。以前的自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可有了孩子以后,天天都有洗不完的奶瓶、换不完的尿包、洗不完的屁股……之前的矫情一下子就没了。作者还提到好教师和好集体的培养,两者都是慢工出细活。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在不断丰盈自身知识的同时,更要善于用自身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好的集体需要时间的猝炼,上个学期末,我对自己所带的中队“做最好的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展示,回想一路走来的三年半,内心感动满满。

P181-200:明天的合格的公民始于从今天开始学做公民。共产主义阅读课可通过读书和故事会的形式开展。每个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人,都会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好,这也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在。回想自己的读书打卡历程实在有些惭愧,去年由师父带着参加名为“燃梦行动”的阅读交流活动。师父总是心软,总是忍不住体谅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辛苦,偶尔不打卡从来不批评,连续半个月一个月不打卡,师父也只是善意提醒下。结果,一个近30人的群,能坚持每天打卡的也就五六个,师父自然寒心。等到师父解散了该群,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咱们谷里的阅读活动,每天的打卡时间都是设定好的,共读书目也是规定好的,看似没那么多选择的余地,实则反倒多了不少坚持下去的专注和决绝。假期期间,因为带娃其实要比平时上班更忙更累,但因为有阅读打卡,我总是想办法开辟阅读和打卡的空间,不知不觉也坚持到了现在。看来,自由永远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对于不够自律或尚未养成习惯的人而言,愈是自由,愈是放纵。

P201-204:今天只读了这一条建议,相关内容作者在前面已提到过,且不止一次,这次又专门来说,足以可见其重要性。祖国的兴衰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心灵和思想中的神圣事物。今晚冬奥开幕,因为带娃没能及时观看,但早在一周前去参观湾区灯会,我默默拍下了“冬奥加油”的画面。作者强调爱国始于由母亲推及他人的爱。我很长一段时间跟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亲近,相反和父亲更融洽一些。一直到大学毕业,到自己结婚生子,我好像一下子理解了母亲的辛酸不易。到现在我还坚持认为,我的母亲如果是生在古代,肯定是花木兰式的女侠和女英雄。成长需要时间,可有时却会错过和最亲近的人的全部和解,这将是一生的遗憾。

P205-211:昨天就读得少,今天原本计划多读一些再打卡,可老公晚上出去聚会,就我跟孩子在家,趁他睡觉的工夫“提心吊胆”地阅读、打卡。“要把小伙子们培养成英勇无畏、坚忍不拔的人”,作者以16岁的小伙子为例:要能在酷寒之中呆一整天,要能在烈日炎炎下行走40千米还可以劳动几小时,半天不喝水也能顶得住……不知道别人家是怎么养育男孩的,反正自己读了觉得很羞愧。都说女儿要娇养、富养,可现在哪个孩子不是宝贝,家里有条件满足自然不必说,没条件的真是创造条件也要上。就拿我家孩子为例,刚满一岁半,家里的玩具已经泛滥成灾。就这样去各大超市,从没空着手回家过。平时工作日白天,我和老公上班,白天由保姆来带。保姆稍微对他严厉或冷漠一点,我们都心疼得不行,甚至拿到人性、良心、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讨论。扪心自问:他长大后又将成为怎样的小伙?看似我们给了孩子很多,却没有给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坚韧的品格,可预见的未来只是“妈宝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P212-224:作者反复强调,不要做一个可怜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可耻的。作者还提到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些人:只看得见上级的命令,而不懂得没有灵魂没有心灵的教育等于零。可在今天的现实中,这些情况都还在真实存在着。尤其是对第一种情况,大家很多时候并不持批判态度,认为谁都有私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这类人至少不害人,甚至还给他们起了个洋气的名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懂得爱自己。至于后一种唯命令是从的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服从者呢?我们有时疲惫劳碌到也需要停下脚步等等被我们遗失的灵魂和心灵。所以,每个人都要排除万难坚持阅读,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阅读的过程就是照镜子、心灵独白的过程,更是为心灵美颜的过程。真正爱阅读的人,他们的容颜一样会老去,但神情上总会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或许多了点平静,或许是坦然、深刻、明澈、坦荡……

P225-233:自尊心的培养,是和粗鲁、强力、凭意志的手段势不两立的,只能依赖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我有时在想,一名教师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老师,可能学生和同行给出的回答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身边有很多教育能手,学生成绩、学生习惯、班级纪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的老师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是和他们本人鲜明的教育风格和作风是息息相关的。但这种风格和作风有时无形中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就像作者所说,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我师父王传贤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班上老师间的教育要尽可能统一,有些前一个老师对某个孩子的苦口婆心还没能看到任何教育成效,甚至孩子个人还没来得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就在下一个老师的厉声批评、呵斥甚至是惩罚中抵消了。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高度和忠诚度,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自我暗示,最起码和孩子之间不真生气,尽可能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孩子的,更是发自本心做好本职工作的,那么,就让我们坚持阅读、学习吧,让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更艺术一些。

P234-248: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标画了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还被自己打了五角星予以重点关注。但写感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择取其中两点吧:1.我们常说,今日事情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作者强调光是做到这样还不够,还要学会打“提前量”。实际中,我们很多人往往是被事情追着走,关于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也不是不明白,有时也做了时间规划,但总是时不时杀出个程咬金,让人措手不及。作者还指出每天坚持阅读(相关学科的学术著作),就是在储备时间和知识,未来做事情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轻松和胜任感。2.作者给出的体育教育的第(4)条建议,甚至比我们知道日本的孩子哪怕天寒地冻校服也是短裤和短裙还要震撼:坚持用冷水擦身、在池塘里洗澡,冬天用雪擦身体、赤脚在雪地里行走……我看着这些文字都觉得冷,之前看到虎爸让孩子大冬天的在户外裸着上身跑步,我真心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变态。可看到作者的建议,想想自己在深圳的冬天,晚上睡觉都要用暖被机,再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我们大人包裹得严严实实,很多不舒服甚至都是被捂出来的。我忍不住在想,这样又怎么可能锻造孩子的品质和毅力?还是要说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对自己要狠一点,对孩子的爱要适可而止。

P249-259:必须要承认的是,今天的阅读效率实在是不高。10页的内容,读了很久,而且读完一头雾水。其中也不乏触动自己的点,比如:在集体面前不可“揭人心事”,怎么对待五六岁至八九岁的孩子等。这些自己都感同身受。就拿在集体面前抖搂个人的弱点而言,不光是成年人对待儿童要注意,成年人之间也要注意。认真地问自己,总有个别人让自己敬而远之,甚至是躲着走。其实,自己也曾经跟他们走得很近,但有时一些玩笑话也好,真心话也罢,实在令自己招架不住。我知道,他人对自己肯定也会有类似的苦恼,尤其自己很不擅长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说是自己的真心朋友,就会永远留在你身边,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公平的。这种无私奉献仅限于有血亲关系的人之间,很多夫妻能不能经受这种考验都要打个问号。作者说,集体中不应有任何一个消极的、无个性的、在任何方面都无所作为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集体活动丰富多样的同时,评价更要立体多元,毕竟没有任何人愿意被动接受自己没用。如果对自己有这种消极认知,带来的将不仅是不良行为、委屈心理等这样的表现,后果往往让我们根本无从承受。教育真如作者而言,是项困难的、有时令人伤脑筋的事业。

P260-264:说到道德教育,说到信念和思想,我心里觉得很沉重,不光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有如此感受,作为一名母亲感受更甚。就在昨晚九点多,我们小区我家这栋的对面那栋,有个初中的女孩从楼上一跃而下。不敢去看,不敢去问,事情发生后,我本能地不想回家。因为在外面玩不会去想起这件事,一进小区,一望向窗外、阳台外,就会不由得想起。我们要问问自己,这样的悲剧究竟因何而起?这样的悲剧层出不穷,经报道了解到的原因有:沉迷网络、压力过大、亲子关系破裂等,但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原因?现在的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或信念?还是说周边的人一味地对他们要求分数、名校,导致他们变成知识的机器,而失去了作为活生生的人应有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是非常赞同减负的,我是非常赞同深圳中小学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一个晚上过去,围观的人群散了,今天有不少知情的人刻意绕开出事地走。心好痛,一个生命的逝去就这样了无痕迹,真的要好好思考,如何让每个孩子能珍重理想信念,珍重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悲剧太沉重,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P265-278:说到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权威,我真是又爱又恨。它真像作者所说,是最锐利同时又是不安全的手段。作者还特别提到,有位男教员把学生叫到教员休息室来审问,进行着完全不对等也是毫无意义的对话。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我相信这戳中了我们很多一线教师的痛楚。入职几年的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沧桑的速度肉眼可见。想当初哪个不是青春靓丽,阳光灿烂,可一进入小学班主任这个怪圈,很快就丢了原来的自己。作者特别反对强力的手段,若能好好沟通,谁愿意大声吵嚷,让自己变得面目可憎。我们现在总把“智慧”一词挂在嘴边,到底怎么做才是智慧和艺术,也要因人而异。作者建议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学生,我们首先要保证自己在书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坚持积极活动,不然,你就会对实际的工作感到焦头烂额。关于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我们不妨先从下面两个要点做起:1.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2.不要匆忙地、贸然地做决定。遇到事情,给彼此双方冷静的时间,先把自己从情绪中解救出来,然后再慢慢地解决问题。

P279-285:作者强调:一切使教师的注意力脱离教育工作本身的东西,任何为了装潢门面的官样文章,都是完全不必要的。看到这个,想想每位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疫情期间各种调查和上报,都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很多老师要靠加班来备课和批改作业,甚至稍有拖拉,连正常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都要吃力,这究竟是谁的悲哀?减负,张祖庆老师强调,首先给老师减负。很多人以为张老师是在帮着教师队伍说话,其实,只有保证了每位老师的务正业的时间,才能保证课堂和对学生的教育、负责。可现实中的很多实际明明已釜底抽薪,却还煞有介事地做着缘木求鱼的工作,最终无非是一场徒劳和伤悲。

P286-289:读完作者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不觉一笑。最后两条建议,一个是手脚、思想都不能懒,一个是让所有的教育无痕。说到懒惰,我们很多人平时对自己不够狠甚至是太过宽容、纵容,不说别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读书打卡,很多人都不能保证每天保质保量地完成。说到安身立命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又时不时说到“职业倦怠”,更不要说思想上的懒惰,更是让人没有警惕之心。看到作者给的让家长改造孩子懒惰的毛病,光是“强迫”一词恐怕就让我们很多成年人觉得无能无力或于心不忍。作者强调,改造懒学生的唯一障碍,可能是家长的懒惰。这里的懒惰,或许指家长的溺爱,一切包办代替。最后,作者强调教育的艺术,要做到不着痕迹。太难了!作者的成功难以复制,因为这绝不是字面上的建议那么简单,每条建议后面都需要有着高尚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格做支撑,还需要教育目标明确、一致的学校和支持的家长做支撑。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

P290-300:今天彻底读完了这本书,正如本书译者之一王义高所说,读苏霍姆林斯基,常读常新。在作者那个时代,竟然能产生如此之多放到今日都令人耳目一新或振聋发聩的实践做法,真是奇迹!因为疫情,深圳中小学推迟一周开学。但这两天学校已组织老师们在开设社团课程,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旨在给孩子们提供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之一,除此之外,我们学校的活动是出了名的多,偶尔忙到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也会不理解,但一想到作者所说的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之唯一,仿佛忙碌就有了崇高的意义。作者强调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我深有感触。虽然自己早已从家乡走了出来,虽然自己在深圳生活得并不轻松,但我从心底里还是期待家乡能有更多的孩子走出来。也为此,我从来不给侄子、外甥、外甥女发红包,我总是买书邮给他们。但让我痛心的是,精心挑选的书被家人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深藏柜底,给我的答复是,他们还小不懂得看,担心他们把书撕了。我真是无语到极点。他们把唯一能帮助家乡的孩子做到教育相当的媒介就这样给打入了冷宫。反观我的学生、孩子,引导他们爱惜图书、敬畏知识当然是必要的,可我绝对不会把惩罚、赔书赔钱挂在嘴边,就像有些图书馆就是个摆设,偶尔图书漂流到孩子手中,还得操心有无破损和遗失,最后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干脆不去触碰。我一直欣赏之前刘校长的一个观点:不要打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是的,不光是向上,还有向善,都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目2:《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