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本不耐读,人生才值得玩味。
尼采是死后最不“孤独”的哲学家了,尽管他活着的一生饱受孤独的煎熬。
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谈论尼采对于的态度、认知和理解,其实恰恰是给活在当下的自己寻找一个孤独的借口和出口。
在这个时代,你孤独吗?
当你一遍一遍的刷着手机,却不愿与身边的爱人一起分享你的经历与心情;
当你参加饭局,席间觥筹交错,交杯换盏,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大醉酩酊;
当你进入中年,却发现理想消磨殆尽,留给自己的只有生存的压力和越来越未知的未来……
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如今,它不仅是一种宿命的状态,也成了一种生存的基本能力。
曾经,尼采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哲学家。
“向我传来的友好的声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地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
但也许恰恰是这份孤独,成就了他的伟大与智慧。
孤独,是一种宿命,也是一场生命的狂欢。
01 孤独一生的思想大师
尼采并非一个生性孤僻的人,年复一年的孤独的漂流也并非一件浪漫的乐事。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外祖父是一名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此后他便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力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目。在瑙姆堡中学,被老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
1858年,进入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1862年,尼采进入了波恩大学就读。为了不过分离群索居,尼采甚至“放弃个性”加入了一个学生团体。但他的本性岂能他能安于世俗?
在校期间,为了使人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立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比锡完成自己的学业。
但是后来经历的一切让尼采更孤独。
刻板的课程,琐碎的日常事务,未来的学者生涯,刹时显得多么陌生啊。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1869年,尼采25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在推荐信里,他不无夸耀之情地写道:“39年来,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
尼采倒也不负所望,走马上任,发表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顿使新同事们叹服。
但接下来的一本书,让尼采彻底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正统语文学界看来,一个语文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文学家们对尼采展开了激烈批评。
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了。这次的危机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两次那样,仅仅同学生团体决裂,仅仅受到德国语文学界的谴责,而是要被整个时代放逐了。
这一年,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从此决裂。
这一年,尼采与他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洛德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后来的破裂。
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兰女子求婚而遭拒绝。后来他尽管一再试图为自己觅一配偶,均不成功,终于至死未婚。
也在这一年,尼采因健康恶化而停止了在大学授课,三年后辞掉巴塞尔大学教授职务,永远退出了大学讲坛。
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
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
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02 通向智慧的三个必经阶段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
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所以,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尼采所预见的“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
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写到:在19世纪,最早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危机并且试图寻找一条出路的人,其中一派是是马克思,另一派是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
来到尼采的“创造时期”,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
第一,尼采首先从基督教信仰业已破产(“上帝死了”)的事实,引出了一切传统价值必将随之崩溃(“一切价值的重估”)的结论。
第二,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
第三,尼采是最早起来揭示科学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明确地揭示人的心理中无意识领域并加以细致剖析的人。
有人说: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领会的。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也许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2021年马上结束,时间来到2022年的门槛。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像迷雾一样的未来时,我们也许会和尼采一样痛苦和孤独。
但我们首先也要学会像尼采那样思考,那样面对我们的痛苦与孤独。
尼采所言的通向智慧的三个阶段,恰恰是否是与自己自处的三种境界呢?
第一种境界,与这个世界靠近,尽量融入,向自己优秀的人靠齐,在这个世界的秩序下努力的生活。
第二种境界,努力生活却不安于世俗,既有美酒又有故事,既有生活又有理想,自己要能学会赋予意义和内涵。
第三种境界,超越这世俗的生活,建立自己的精神秩序,帮助自己甚至身边的人实现命运的圆满,做思想上的大智者。
03 孤独是至高的境界
群鸦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有故乡者,拥有幸福!
你站着发愣,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你何等愚蠢,
为避严冬,竟逃向人世?
世界是门,
通往大漠——又冷又哑!
不论谁人
失你之所失,将无以为家。
你受到诅咒,
注定流浪在冬之旅程。
你永远追求,
像青烟追求高寒的天空。
飞吧,鸟儿,
唱出粗粝的荒漠鸟音!
藏吧,愚人,
在冰和嘲讽中藏你流血的心!
群鸦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无故乡者,拥有痛苦!
这是尼采所写的《孤独》一诗,《孤独》是尼采在十年漂泊生涯中写成的,它集中地表现了尼采本人在流浪生活中的孤独处境以及孤独的心境。
《孤独》一诗描写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这个畸零的漂泊者某日站在朔风凛冽的大道上,远眺荒凉的原野延伸向空茫莫测的铅灰色天际。
冬雪似乎快降临了,一群群乌鸦聒噪着掠过他的头顶,匆匆飞向城里栖宿。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凄凉萧瑟。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极度孤独感沉重地压向诗人的心头,诗人的心在剧烈地颤抖,那满腔的悲哀和痛苦此时化作了委婉凄清的诗句——
但尼采只是在悲哀与自悯吗?
尼采痛苦地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时更加孤独得可怕。于是,尼采宁愿以沙漠为栖身所,以猛兽为自己的同行。
做这样一个人生探索者,世上有几个人能承受?
那么,你呢?
《有一种境界是孤独》写到,孤独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它的真实意蕴。
“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因为孤独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孤独的世界里,你的灵魂自由了,耳畔也不会再响起都市里的喧嚣,你也不会听到朋友吵人的声音或是手机、电脑如蛙鸣般的乱响了。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木心先生说:“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尼采曾经说过:“我的理论是为一百年后我的读者准备的”。
100多年后,当我们终于意识到,人生后半段的“孤独”是一段向前走的路程。若你遇到了质疑、辛苦、踌躇,请记得带上尼采的孤独的智慧。
既然孤独是我们的宿命,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孤独,决定了你将过怎么样的人生。
所以,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故事原本不耐读,人生才值得玩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njianers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