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集了那么多资料,为什么还是感觉什么也不会?

随着各各App的不断的完善,将你正在阅读的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收录,几乎已经成了每一款笔记类应用的标准功能。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收录的成本低了,人们会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功能,最终导致收录的内容过多,但自己真正吸收的内容很少。

收集的成本

降低使用门槛,是衡量一款应用的关键标准。

也正因为这种低门槛的原因,人们并不会在意这种随手可得的内容。

就像在当今的物质条件下,可能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意,1角钱、5角钱、1元钱、甚至是10元钱的差距。为什么?

因为这个金额在当今的物质条件下,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到。或许你也应该了解,这样的想法也正是摩卡因子产生的原因。

正如收集的文章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你收集的成本正在不断的增加。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成本,更有之后查找、整理与筛选、阅读的成本。

不过这些成本更加的隐性,他并不真的像摩卡因子中的金钱那样可以具体化一个数字呈现在你面前。

收集方式的演变

在以前,人们为了收集下网络上认为有用的资料,会将网页的内容另存为,或将内容放入到Word中,甚至是打印出来,以便随时可以翻阅。

在那个时代,网络资源相对非常匮乏,人们也并不是随时都可以接触到互联网,也使得有用的东西少之又少。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上网的普及,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之后,各大公众号,各类平台的创作内容不断的增加,网络上的内容早已浩如烟海,这也让很多人不知如何进行阅读,阅读哪些内容。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作用之下,人们在阅读时,更多的是选择片断式阅读,在这种阅读的状态下,似乎你也会发现,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总是缺乏的,所以,才会选择将这篇看似不错的文章收藏,以方便之后再详细阅读。

不过,在收集之后,会再看第二遍的内容非常少,因为人对新鲜事物总是有着更强的好奇心。当你遇到更加新鲜的内容时,你就会忘记之前的内容,再过一段时间,你几乎已经想不起来之前还收录过这样的一篇文章了。

收集应该只是第一步

遗忘是大脑的一个机制。也正因为这种机制人们也会将看过的内容忘记。

收集各种内容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与大脑的这种机制相对抗,不过人们似乎将回看的这件事也遗忘了,从而造成了收集只是成了单存的收集。

试着养成习惯
你可以继续你的收集动作,这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过错,不过似乎有一个理念需要纠正的是,你要定期的对收集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回看。

你可以试着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例如:每个周末,或者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对这段时间收集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类。

分类的结构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进行分类(当然,这也是另一项技能)。

之后,你要定期的对内容进行回看,在回看的过程中,如果你认为已经没有价值了,那么就要将他们移除。

整理出你自己的内容

无论你收集的内容有多么优秀,那始终都是他人的成果,这与你真正的吸收了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

内容收录的当初除了想定期回看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想使用他们。

正如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当你认为你已掌握了理论之后(明白了文章所讲的内容),为了验证你的成果,你需要将理论加与实践,你需要将相应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形成你自己独有的内容与观点。

例如:你收录了许多金句,那么你就要在你的文章中运用出来。又或者你收集了很多励志的小故事,那么你是否也有计划或愿望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呢?

写在最后

收集各类的文章、资料甚至是课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这正像是硬币的两面,有的人收集之后即止步,而有的人却将内容进行再整理与内化。

人与人的差距并不在于某个特定的动作,而在于动作之后是否还有动作。

就如武功里的招式,花架子谁都可以学会,但要使用的游刃有余就需要之后的努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收集了那么多资料,为什么还是感觉什么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