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是妖还是佛,它还能走多久?

【日更之路的第38篇】

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的创始人,最初是因为信用卡的透支利率太高——向朋友借钱的条件要比信用卡公司优惠得多,而自己的信誉又很好,于是萌生了通过互联网信贷来提高融资效率的创业想法。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P2P公司其实是在颠覆传统的金融中介,其出发点是改变经济社会信用结构的错配与低效。

而导致社会信用结构错配和低效的原因,正是《金融机构为何总是“嫌贫爱富”》中解释过的中心化的金融体系。

传统的金融体系让信用的传导链条非常长。存款人与贷款人之间表面上看是隔着银行中介,其实质是将金字塔底端的信用聚集起来,再通过中心化的信用体系分配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用错配和信用损耗。

而P2P的出现,以点对点的形式直接撮合存款人和贷款人,实际上是金融去中介的一场革命,只不过这条路现在看来走得异常艰难,也会很漫长。

虽然网上有很多关于P2P合规化的讨论,但其实最终P2P的走向取决于国家对P2P的定位。

如果出发点是认为互联网金融触动了既得利益阶层,搅乱了现有金融市场的秩序,监管就是误国误民的。

如果出发点是将互联网金融视为国家战略,监管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不会因为这个行业的一点混乱而将其扼杀,那将是个利好消息。

因为P2P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让金融回归公平、自由、开放的文化本源。

何为普惠金融?它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所有人都得到金融服务,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把钱存在银行,获得金融服务,但这显然不能称为普惠(尚且不说银行储户大部分时候承受的是“负利率”)。

普惠金融是对每个寻求金融服务的人给予平等的机会,不能让很多有诚信又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金融服务或者受到歧视性的待遇。

从信用中介的角度看,银行和P2P公司都是信用中介,但中国传统商业银行传导信用的方式是聚沙成塔,汇聚数量众多的储户微小信用来为顶层的政府信用服务,其所谓的风险控制就是看谁离信用中心更近——谁掌握更多的土地和房产。

在出现信用损失时,中央政府在释放信用,受益的依然是顶层离中心近者。就如2009年的四万亿,救了央企、国企、地方政府,再一次掠夺储户。

但P2P公司传导信用的方式则是网状的,P2P公司作为信用节点在某一细分领域或在某一产业链条上进行信用匹配,其风险控制是通过大数据,基于动态的全数据、利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尽可能地减少信用损失,而且由投资人和P2P公司分担风险。

银行储户和P2P投资人一样都是资金的出借方,但不同之处是,前者是离信用链顶端最远的人,而后者则离网格状信用链的中心节点很近,信用传导链越短,意味着创造信用的效率越高,信用损失越少,那么后者就比前者的资金更安全。

互联网时代的信用增值不需要再依靠资本的力量,更要靠大数据。金融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公司,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风险控制,改变银行业固有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也是P2P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的“金融包容”就是让没有银行账户或信用记录不好的人群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P2P的出现与大数据征信的到来,让大众看到了重回金融主体地位的希望。

愿P2P的明天很美好!

注:以上内容部分整理自《咖啡馆里的金融江湖》。

你可能感兴趣的:(P2P是妖还是佛,它还能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