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统 您知道吗
很多人都有两个大错特错的观念
①感觉统合是一种病
②感觉统合就是体育运动
感觉统合不是一种病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于90年代传入大陆至今已有20余年,但因各种原因,并未被普及。有些听过感觉统合的人也只是把感统训练看成是特殊儿童的一种治疗方式,致使许多感统失调的孩子错失了最佳的修复期。
那什么是感觉统合呢?
感觉统合是身体将外界传来的各种信息通过各感觉通道(视、听、嗅、味、触等)传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从而引发学习上的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的常见表现
1、好动不安
2、笨手笨脚
3、语言发育迟缓
4、不喜欢被触摸
5、非常胆小
6、反应迟钝
7、学习能力障碍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上述表现,那很有可能是感统失调引起的。不过,我们需正确认识感觉统合。感统失调的孩子是正常健康的孩子,却比特殊儿更需要被关怀与帮助。但很多家长、老师等只会用“正常”的标准去衡量与评论他们,甚至会以为孩子不正常,使孩子们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致使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严重受到影响。
有些孩子出现问题却没有训练,直到孩子上小学后无法正常上课和应对功课时家长才焦虑和求医问诊,个别孩子还被医院诊断为多功能自闭症或阿兹伯格综合症。因此,希望家长们不要轻视孩子感统失调的问题,孩子长大后自己会修复。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感统训练,绝非体育运动
感统训练虽然是以运动的形式进行,但它并非是一般的体育运动。
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
1、有些孩子在学校是跑步健将,但是做操或跳远等其他方面的运动却显得极其吃力。
2、军人在日常训练中经过摸、爬、滚、打等各方面的训练,修复了他们大部分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因此他们身体的感知能力高于常人。
有更多的实例,在此不一一列举。
这些事实说明,感统训练不是体育运动,也不是一般的游戏活动。若是没有针对性的玩耍和锻炼,不仅使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不能改善而且还使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那么感统训练跟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① 感觉统合运动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探索的过程;体育运动主要是强健孩子的肌肉和骨骼,它对局部性训练占的比例较多,对感觉的训练所占的比例比较少。
② 感统训练是对足量的针对性刺激要求较高,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认知教育和教育引导技术。对足量针对性要求高是因为各个感觉神经系统的运作和影响范围都不同,对脑功能产生的刺激和影响也不同。错误或不当的刺激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升身体能力,反而还会造成组织伤害或脑功能的反向作用,引发机体对某种感觉刺激的强烈追求或过度逃避,造成自身、家庭和教师的困扰。
由此,可以看出感统训练强调针对性因人而异,需要进行专业测评后根据个案身体能力发展水平、心理状态、能量高低等来设定训练方案。
刺激力度恰当——过强过弱为不当;
足量——过量或不足量为不当;
身体感官刺激——兼顾视、听、嗅、味、触和前庭六大感官;
促进大脑形成新的网络连结—强调形成新网络(这是根本的目标)。
而体育运动就拿打羽毛球来讲,长时间打羽毛球的人,他的机体已经习惯同一动作的节奏和速度,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神经网络。因此做相同动作时,若要引起大脑的反应,需要更大的刺激,这样很容易引起肌肉和骨骼的劳损,造成机体的大面积用力,最终导致能量不足。
另外,长期打羽毛球的人,身体已经形成惯性反射,无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能轻松地进行。可以边聊天边运动,不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上,感觉也不在身体上,各感官得不到刺激,大脑对肌肉和骨骼的动作就无法产生新的反应。
例如,对于身体平衡控制不好的孩子,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刺激前庭觉才能改善平衡情况。如果只是跑步,或做单一运动,帮助不大。
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无法给予孩子提供针对性的训练。
家长和老师如果不懂感觉统合理论,就无法理解孩子的“做不到”,甚至会认为“就是不会才要练,练久了就会”而强迫孩子去做,给孩子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也因为不了解感统训练的原理而无法设计出适合孩子的运动方案,使这些运动在初期无法帮助到孩子。
总之,感觉统合训练不同于一般的体能活动或游戏。它是个别化、针对性强的、促进身体神经系统完善的智能开发活动,必须经过教育、心理和生理三方信息整合的专业测评后,根据测评结果才能进行有效性的训练 当今社会,提升儿童能力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空间感知能力等)还是非智力因素(意志力、责任心、独立性、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将被升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