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来自换位——《解忧杂货店》

      又是一本东野圭吾的名作,对于久经卷福,阿婆洗礼的我,不自觉的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之类上,竟在今天才刚刚读到这本《解忧杂货店》,实在惭愧。

      我读书一向很难进入状态,总是读着读着就好像完成任务一样,脑子似乎绷紧一根弦,累的慌。可这本书,我很轻松的读下了100多页,却只有痛快。悬疑的开头,接着奇幻了起来;作者好像知道我的好奇一般,直述了这家杂货铺的由来,和浪矢老爷爷的三十三年之约;就在我以为终于进入常规流程——“换个人物又一个故事”的时候,却发现这所有的人物都是从同一家孤儿院长大,还相互不断影响——反套路啊。直到最后“迷途的小狗”,把一切带入了高潮,空白的“地图”是最后的回复,而被抢走的感谢信,反而代表着“解忧”的新生。

      可能这样的结尾会被诟病鸡汤了,毕竟不是《白夜行》那种黑暗结局,不过总好过那些50字说个故事500字告诉我道理的硬广不是,毕竟这本书用了99%的篇幅描述故事,却只有一页讲述这伙小偷最终决心做个好人。

      解忧者解己忧。

      这伙贼会来问浪矢老爷爷嘛?来问了又会有变化吗?不消多说,换成包括我在内的诸位,恐怕都难以因此发生质变。读过这书,我陷入长考,促进这伙贼转变的分明是一个机会——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而不被怀疑的机会。这东西其实有个更通俗的说法,情商。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鼓吹智商的节目,教育,职业层出不穷;可对待情商却暧昧得很。聪明人好像喜欢炫耀自己就是高智商且不善交流,但对不善交流这件事却远没有“笨”那么尴尬。不体谅人(也许称之为规则)似乎成为了这个快节奏社会的标配。

      200年前中国还属于礼仪之邦,体谅人就如同说话一般常见。不过进入现代,那来自儒学的一套被打翻了,引入的是科学,逻辑;可以说只是生搬了一套体系,既没有文艺复兴,更无从谈起启蒙运动。时间久了,一些人说这太死板了,要自由;于是知乎,豆瓣,之类的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在现在可以说是趋势了——人人追求个性解放,我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可就是这种大趋势才注定了理解他人的缺失,无暇他顾嘛,自然也就没到中国的“启蒙运动”时机。

      可问题来了,对我们这批自认为个性已经得到解放的家伙,困扰我们的不就是处理各种关系嘛?除非在人人只求效率的快节奏城市——没有时间考虑别人,否则总也不是得心应手,总也不能快乐的与人合作。这书里就给出了最棒的答复——解忧者解己忧。体谅别人先,自然就救赎了自己。时常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伏尔泰”,我们每个人都在启蒙自己与他人,来换位思考。

      解忧杂货铺,贩卖的却是何以解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救赎来自换位——《解忧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