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有什么样的父母,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

      今天我阅读了《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第一章: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对书中提到的人际关系的四种模式印象深刻:被动模式、攻击模式、被动攻击模式、自信模式,书中对每种模式都有详细的解说,我也想说一下自己的一些亲生经历。

      “ 被动模式的人总是抑制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一切都好。”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不说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怕他们担心。有时候真的挺难过的,但是却不能跟他们说。这种感觉其实不太好,让父母和子女之间显得生疏。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虽然他还很小,什么都不懂,但是我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如果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他以后都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以后我要试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攻击模式的父母喜欢威胁和恐吓孩子,迫使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愿。”我记得小时候,爸爸总是不让我在头上卡发卡。看到我卡漂亮的发卡,就会说我,逼我扔掉。所以我后来也不敢买发卡等女孩子喜欢的东西,也不在乎穿着打扮。到现在,我都是个毫无时尚品味的人,穿得土里土气的。我觉得小时候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的。所以用威胁和恐吓来迫使孩子屈从于自己内心的意愿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被动攻击模式的父母通过羞愧和内疚来控制孩子。”小时候我们总是听父母说:你看谁家的孩子这个好那个好。他们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让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里充满了羞愧。他们还总是说我们辛苦工作,挣钱供你读书多不容易。你要是不好好学对得起我吗?这种话可能会产生一点点的动力,但是更多的是带给孩子自卑的心态。

      自信模式的父母,会承认孩子也许不愿意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但不会认为孩子的抱怨是针对某个人,也不会把意见分歧上升到跟父母对抗的层次。父母会同情孩子的处境,允许他们体会自己的感受,不会强行设下限制令他们感到失望。我的父母不是这样的模式,我现在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我需要练习这种模式。如果遇到孩子不愿意做我跟他说的事情,那就要分析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不愿意做,帮他排除顾虑,给他分析事情的利弊,然后表达出我自己的希望,但是不强求他做。多次这样练习,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抵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1.你有什么样的父母,你想做什么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