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起铁锤猛打石头,直接捡拾脑震荡的鱼,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简直是赤裸裸的回忆杀。

        构洞村志有载:“改匡小寨,位于偏隅,类桃花源,路难通矣,唯就近耕作,粮食有余哉。山中有溪,溪有里鱼,山民常以锤击石,石动鱼浮,遂取之,以飨客亲”。

        我小时候常常去距离我们寨子十里之遥的姑父家,那里名叫改匡。不知何以为名,顾名思义应该是取侗话“坝子大又平”的意思。四周都是山,中间一个平坝子,都是稻田,只有两条小路通往大寨,一条顺溪而下,较远,一条翻山而过,略近。

        姑父家那里是一个极偏远的山寨,不通公路,只有走路可以选择。以前为了就近生产,保障粮食,从大寨子分出一部分人到上面生产生活,所在的生活生产用品都是需要肩挑手提。很苦,但吃饭没有问题,在吃饭是个大难题的时候,改匡是个富足的地方。

        一到姑父家,姑父就从屋边拎起一个铁锤,背起鱼篓,来到小溪边。选中那些冒出水面一半的合适石头,抡起铁锤,画一个完美的曲线,锤打在石头上。再把石头翻开,然后被击晕的小鱼就浮了出来,一捡一个中。主要是石斑鱼,还有小白条,鲤鱼与鲫鱼也常能打到,至于麦穗等小杂鱼也有的。长期在农村从事重体力活的姑父,背肌雄厚,抡锤动作优美,很有力量感。现在想来真是可惜没有相机,要不然拍下应该很在意思。

        姑父经常抡锤打石,很熟悉哪里有鱼,哪里鱼多。没多久,就可以搞到晚餐的菜了。

        我也曾经尝试过,小时候力气还小,又不会技巧,锤子倒是听得见响,但把石头一翻,慢慢地溜出去了,想逮也逮不到,姑父在旁边笑咧开了嘴。

        姑父在旁边指点我铁锤打石头震鱼,几番之后,也能照葫画瓢打到小鱼。

        原来抡锤之后,要借助锤把的反弹力,结合人体的臂力,让铁锤顺着目标石头击打上去,然后迅猛收锤。也就是说敲击要猛,弹开要快,锤子击打在石头上面,瞬间产生震动的力量,形成一种与共振类似的声波,击打藏在石头下面的鱼。小鱼鱼躲在石头下面,本来还在偷笑,我看不到你,你也找不到我,还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暗笑,结果被突如其来的声波击坏脑部神经,然后就脑震荡,晕乎乎地飘浮出水面来了。

        铁锤砸石头捉鱼,姑父也会适可而止。一般都只会搞取一两餐的份量,然后就回家了。一是吃两餐后,就会腻了,那时候也没有冰箱等可以保存;更主要的是,乡民都有朴素的生态意识,好吃要留种,以后才长久。

        现在姑父已经不在了,没有人再陪我去小溪里抡起铁锤打石头震鱼了;改匡寨子也实施整体易地搬迁了,基本上都搬到县城去居住生活了;小溪里因为不择手段地电鱼,再也没有以前的风采了。时光会改变人,也会改变我们的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抡起铁锤猛打石头,直接捡拾脑震荡的鱼,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