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来,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可当我们回望历史就会发现,儒家思想对于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的影响,实际上经历了几度沉浮。
从丧家之犬到治世经学的儒家思想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而儒学从孔子所创立到孟子所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其主张始终不为各诸侯国所用。
秦大一统后,儒家思想更因大儒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所主导的“焚书坑儒”而坠入深谷。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的儒学非但未能成为治世之学,儒家思想似乎还要被永远湮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了。
曙光出现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始开帝王祭祀孔子之先河,以最隆重的“太牢之礼”来拜祭孔子。
这是史料中首次有君主公开祭拜孔子的记载,从此“祭孔”成为了国家大典。
然而,身为开国皇帝,在面对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汉王朝,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现实时,刘邦终究还是选择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汉初统治的主流思想。
直到七十年后的汉武盛世,儒学才迎来了首次的在政治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汉武帝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了化解繁荣背后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时代需要,以大儒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应运而生,一跃成为了后世数代王朝的治世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
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在秉持“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君为臣纲”的王权等级观念。
同时,在统治者看来,统一的国家就应有统一的民族核心文化,因而当董仲舒一经提出,汉武帝便欣然接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至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儒释道的并存与程朱理学的兴起
在东汉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了盛唐,儒学与佛学、道学均同时活跃于朝堂之上与民间之中。
但在唐宋交替的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又一次走入战乱不堪的困局,儒学的地位再次跌落谷底。
儒家思想的再度振兴发生在宋王朝。此时的儒家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以“宗法、贞节、孝道”为礼,正好符合了宋朝——这个局部统一王朝的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为稳固王权,“以礼治国”的儒家学说再次成为朝堂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使沉寂了数百年的儒学重新焕发生机,二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