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黑泽明的电影,是在大学寝室。我们几个人撅着屁股,视线挤满了14英寸的电脑屏幕。这部电影,就是黑泽明的「七武士」,长达3小时的史诗巨作。
第一次了解黑泽明,却是在「乱」中。第一次走进黑泽明,是在他的自传「蛤蟆的油」中。
「乱」的画面色彩对比度强烈,道具华丽,场景宏大。我觉得,张艺谋的电影大片感觉即承袭于这部电影,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黑泽明通过「乱」,深刻地解剖了人性,阐释了权力欲望对人的腐蚀。这些可以说是表面的东西,除此以外,我还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深刻的悲壮。
回想起「七武士」的画面,仔细一想,也透露着一种绝望。我想,这大概就是黑泽明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了。
黑泽明出生于武士家庭,从浪荡不羁的少年到踏进电影世界,只是一份工作的距离感。黑泽明师从山本嘉次郎导演,在新宝电影制片厂,他得到了关于导演的全部知识。
在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里,说他最喜爱的电影是「最美」,是他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从「姿三四郎」到「袅袅夕阳情」,从鲁莽少年到“电影天皇”,到斯皮尔伯格口中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创造了关于电影的太多东西。
我觉得,黑泽明的专注和严于律己成就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拍「乱」的时候,他让全剧组停下工作,等一朵云的到来才继续拍。也因此,他的助理写了一本书叫做「等云到」。
拍「梦」的时候,他用起重机撑起一张大黑幕,遮挡强烈的阳光。
拍「七武士」的时候,他反复拍摄沼泽中的打斗场景,让拍摄计划大大延迟。
每次想到今天的电影制作,从孕育到成形,都待在摄影棚里,再修修片,我就感到很惊悚。难道,人们对金钱的需求已经到达这种地步了吗?
我们了解黑泽明的电影大致是从「乱」、「七武士」这些武士作品开始的。其实,他的电影有很多都反应了日本当代的社会风气,带有哲学的色彩。
「生之欲」通过一个垂死公务员的经历,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野良犬」借刑警寻枪描绘战后日本社会人情冷暖。
「泥醉天使」用动荡的时代中无所适从的人心来譬喻战败后彷徨无助的日本。
「八月狂想曲」透过四个孩子的眼睛,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
「丑闻」勾勒出一场明星的绯闻案来揭露报业的黑暗内幕。
「乱」通过对两位被逼出城池的先王的描写,表达出人的权力欲望,和丑陋的人性。
黑泽明的电影艺术是朴实的,看完他的电影,自己内心也有一股想拍这样一部电影的冲动。但仔细研究起来,才发现他的广角镜头铺设之难,聚焦之精准,画面之干净通透,意义之深刻。
看完一般的电影,我的内心一般都是消极,没想着拍电影,就想着这电影怎么就拍得那么揪心?
「蛤蟆的油」是黑泽明的唯一一本自传,虽很多细节没有描写,但可以大致看出他生命的山山水水。黑泽明说,“我的人生减去电影,那就等于零。”相比起来,我的人生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