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价格的概念
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时一单位商品需要的货币量多少的数学表达。或者说价格是劳动交换价值一种数量表现。
在微观经济世界中,资源和财富在需求和供应者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价格是重要的变数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学说中,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平衡产生的,在古典经济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外在表述形式。。事实上,这两种说法辩证地存在,共同在生产活动中起作用。
在现代社会的日常应用之中,价格(Price)一般指进行交易时,买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付款。
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不存在价格的概念。当一般等价物或者说货币产生的时候,价格问题才随之产生。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因此,价格矛盾同时由供给与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力成反比,生产力的高低是相对于需求来定义的。所以从广义上讲,价格是需求和生产力之比。
二 价格的功能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而货币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形式。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借助价格来实现的,价格承担了表现社会劳动耗费的职能,成为从从观念上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货币标记。
2 调节职能即价格所具有的调整经济关系、调节经济活动的功能。由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因而使价格成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经济杠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有许多人想要买黄金饰品时,黄金饰品的价格就会自动上升,从而使那些买不起的人放弃消费,做到调节有限的资源。
3 信息职能即价格变动可以向人们传递市场信息 ,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状况,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价格的信息职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是市场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表价职能就是价格表现商品价值的职能。 表价职能是价格本质的反映,它用货币形式把商品内含的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从而使交换行为得以顺利实现,也向市场主体提供和传递了信息。 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越发达,价格的表价职能越能得到充分体现,也越能显示出其重要性。
5 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价格对商品生产中企业乃至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投入进行核算、比较和分析的职能,它是以价格的表价职能为基础的。 我们知道,具体的劳动和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可综合的,也是不可进行比较的。 价格的核算职能不仅为企业计算成本和核算盈亏创造了可能,而且也为社会劳动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产品间进行合理分配,提供了计算工具。
6 分配职能是指它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它是由价格的表价职能和调节职能派生出来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可以通过税收、保险、国家预算等手段实现,也可通过价格这一经济杠杆来实现。 当价格实现调节职能时,它同时也已承担了国民经济收入企业和部门间的再分配职能。
三 价格的作用
价格的作用是价值规律 作用的表现,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的基本职能的外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主要有:
1、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在市场上,借助于价格,可以直接向企业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价格的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 ,是市场上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如价格指数
2、价格水平与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这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也就可能作出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或者购买其他商品替代这种商品的决定。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起着改变消费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结构的作用。
3、价格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价格所显示的供求关系变化的信号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信息。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预示着这种商品有缺口时,国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和诱导这种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或缩减,从而调节商品的供求平衡。价格还为国家调节和控制那些只靠市场力量无法使供求趋于平衡的商品生产提供了信息,使国家能够较为准确地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或减少经济运行过程的不稳定因素,使市场供求大体趋于平衡。
. 价格能妥善解决奖惩问题: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任何做错了决定的人价格已经惩罚他了,(生产的东西过乘,卖不出去,价格低,导致挣得少或亏本破产)任何人只要最对了决定,价格也会恰如其分的奖励他。(生产的商品需求量大,卖高价,得到很好的回报)。生产者会更加关注市场上的信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富人如果得不到优待应该吗?
人们喜欢价格传递信息指导生产的作用,但对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总是有所保留。有钱人可以先打到车,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可以先登机,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可以先买房子,买更大的房子,买地点更好的房子。这时候有人会问:穷人该怎么办?
这样的质问,真是掷地有声,让人不敢回答。
但反过来想,如果有钱人不能得到更多的优待,没有任何特权,那他们为什么那么努力要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得不到任何特权,那么就没有人会努力成为有钱人,努力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反映,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绝迹。
奖惩是价格三个作用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有钱人得不到优待,他们就不会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可以说奖惩正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驱动力。
四 价格指数
1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名称:consumer price index 缩写:CPI)
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计算指数时,每种商品的权数依据1982-1984年间该商品在城市消费者生活开支中所占的份额来确定。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普遍使用CPI的升级版本零售物价指数(retailed price index缩写:RPI)。在中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按城乡分别编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按全社会编制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追踪一定时期的生活成本以计算通货膨胀。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五 价格弹性
所谓价格弹性,即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则指某一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
而价格弹性分析,就是应用弹性原理,就产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决策。价格弹性表明供求对价格变动的依存关系,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求的相应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又称供需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是指这些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需求有弹性的情况下,降价会引起购买量的相应增加,从而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会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减少。
在需求弹性等于1的情况下,降价不会引起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的变动。价格弹性取决于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数目及其相关联(即可替代性)的程度、该商品在购买者预算中的重要性和该商品的用途等因素。价格弹性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决策和政府的经济决策。
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是指某一种产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
当弹性系数为1的时候,销售量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幅度是相抵的。当0~1之间的弹性意味着价格上升也将使得收益上升,而价格下降使得收益下降,我们说这类物品的需求是相对缺乏弹性的,或者说价格不敏感。大多数食品的需求弹性是低的,而大多数的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如香水,高档服装等都相对较高。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ε=Q/P=P×dQ/Q×dP
现实中,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很容易以为价格只是一个摆设,可以随意操控。他们喜欢这个价格时就支持市场经济了,不喜欢时又让政府管一管。他们忘了,价格只是一个信使,它只是如实的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限制价格=杀死传递稀缺信息的信使,如同限制温度不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
前面已经讲了价格体系怎样在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对吗?
前面已经讲了价格体系怎样在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乘人之危发财的行为对吗?
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1:下班回家时,在一个转角,冲出一个人,拿着刀问:“要钱还是要命?”我当然说:“要命。”他说:“行,给我1万元!否则别想走!”我说:“这都电子支付的时代了,我身上没有钱,你跟我去取吧。”强盗答应了,结果,到了人多的地方,我就跑掉了。这时强盗追上来说:“站住,你违约了!”
如果你是一个法官,你会怎么判?
例2:我去沙漠旅行,不小心迷了路。困在沙漠里快要渴死了,这时一群骑着骆驼去找楼兰古城的人正好经过。其中一个人看到我的情况,走过来跟我说:“我可以给你1瓶水,但是要给我1万元,你要不要?”我说:“好啊!但是我身上没有1万元,等我回到有信号的地方,支付宝打给你。”那个人答应了,我喝到了水,保住了性命。结果回去以后,我没有给他钱。因为我觉得1万元买一瓶水太贵了,这不是乘人之危吗?我拒绝付款。于是那个人控告我说:“你违约了。”
如果你是法官你怎么判?
这两个例子中,一个是拦路抢劫,一个是乘人之危发财,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的本质就在于:第一个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而在第二个例子例,口渴的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不过给他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大家都会从道德上评判那些发国难财的人,但是灾难是他们制造出来的吗?如果不是,他们只不过给受灾的人多提供一种选择而已。发国难财的人确实利用了别人,但同时也为对方带来了好处。
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若干年前,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造成了密西西比河附近大规模的断电。电视台播出了这个消息之后,有个人想借这个机会赚点钱。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又租了一辆大卡车,开了1000多公里的路程到了受灾地。
当时很多人迫切的需要发电机,他到了之后就将发电机以2倍的价格出售。这时,警察出现了,认为他违反了当地的反价格欺诈条例,在牟取暴利,就把他抓起来了。并没收了那19台发电机,4天后他们放出来了,但是发电机还扣在警察局的仓库里。
美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节目报道了这件事,并采访了当地居民。他们说:“我们要电,我们要食物!” 接着主持人又在大街上问大家:“发国难财对不对?”所有人都认为是不对的。
我们很自然的认为发国难财不对,但如果不能发财,我们怎么能让别人跑1000公里的路,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那么多发电机,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呢?在风平浪静时,人们可以接受,一旦遇到了具体问题,价格的作用怎么就被忽视了呢?
紧接着,主持人又跑去采访了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问他们发国难财到底对不对。
第一位是1992年获诺奖的加里·贝克尔,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第二位是2002年获诺奖的弗农·史密斯也说发国难财是好事。第三位是最著名的1976年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惩罚。”
这就是前面讲过的哈耶克所说的“知识”,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代价、购买什么商品的具体信息。阻止别人用高价出售紧缺商品的话,那这些人就不会以实际行动利用这些知识了。
阻止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遭受灾害的人的选择。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作用,价格只是表象,背后的供给才是要解决的问题。价格互动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六 价格互动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商品(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价格不断上涨;凡长期发展较快(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更新速度高于群体平均水平)的商品其价格不断将低。比如农业、建筑业、印刷业、手工业等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手机、电脑、汽车、化纤布料的价格不断降低。
2、在生产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样商品的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比如大米、火箭、手机的价格在美国高,在中国低。
3、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
4、工资随群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随群体经济的衰退不断降低
六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由于价值也是交易价值与劳动生产所付出的能量之差,也是劳动价值与劳动付出能量之和。那么价值也可以说是剩余价值。物理学中价值与能量作功的单位一样,是焦耳。但在社会经济学中一切的付出都用货币量化,那么价值和价格单位自然也是货币表示。
,传统理论对商品和价值的界定是以人为完全的尺度的,不包含任何物质的因子。从人类劳动是否凝结在商品上来规定价值的存在,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第一次使人的主体性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商品及其价值的规定上。但是,仅从人的尺度来进行价值的分析,抛却物质的因素,却不可避免地产生疏漏和矛盾。
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商品,商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在出售商品时,必须使商品的价格高于其成本。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商品交换的价格底线必须是C+v+m,即“对资本家来说……他要使这个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的价值,即它为之支出了它的宝贵的货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这个过程包含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
对于个体商品生产者来说,它的商品生产也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而且这种生产资料不是天然的,也需要通过商品买卖过程来获得。因此它的劳动过程也包含价值的转移和创造。从形式上说,它的交换价格底线也是C+v+m,只不过v + m部分是由他本人亲自完成的。而如果按照传统的价格论述,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这个价格的底线应是v + m,而不包括c部分。这说明价值应该是劳动价值与资源价值之和,也就是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现实中,主要通过价格来体现。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响,如价格还与社会需求量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同一件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相同,当一件商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其价格就会降低;当其供应量小于需求量,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会上升。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自然价值中,有益性是可以为负值的。在劳动价值中,劳动如果产生有害的后果,它的值应该为负值。比如:甲打碎了乙的暖瓶,虽然甲为此也付出了“劳动”,但这种劳动的后果是给别人造成损失或危害,因此,甲的劳动价值是负值。甲把暖瓶打碎,使暖瓶的有益性为零或负值。(打碎并弄伤手)因此物资的稀缺度、有用性、占有度、需求度均为零,所以甲的劳动的交换价值为负值。因而甲要赔偿乙。社会经济中的河流污染、大气污染等破坏性“劳动”,也同理要付出代价。如果人类不积极有效地投资治理,便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可以看作是自然向人类索取的人类此类劳动的“交换价值”。
价值(剩余价值=交易价值(价格)_劳动消耗成本_资源价值
资源价值根据资源的有使用性,无使用性,和危害性有可能是负值,剩余价值根据稀少性和多余性也能是正或负值。引申出的“负价值”、“零价值”概念,使人们进一步明确劳动的性质和后果,使人们注意到劳动并不总是创造收益,有时可能带来外部化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评价个人或企业生产的效益,就要综合考察其劳动的性质和后果,特别要注意其是否创造“负价值”,从而为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