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读书笔记(一)

陈东原先生是以一位男性学者的身份为女性编写历史,这本书展现了从古代到民国的妇女历史。陈东原先生力求公正地重新审视这三千年来女性被压迫的历史,在父权制社会下妇女所做的牺牲,这是少有的真正的男性对女性的同理心,在那个时代有这样的悲悯之心,其男女平权思想,女性解放思想,真是超越时代的人。且书中史料丰富,论证有力,也可以说是中国研究妇女史的开山之作。

在这里做一下读书笔记,简单展现一下这三千年来妇女生活的历史。

陈东原先生在第一章《绪论》首先提出了几个观点,并进行了批判。第一便是男尊女卑使女子动辄得咎。那先生是怎么来论证的呢?他说本书呢,是以有史时代为根据的。“天道为乾,地道为坤,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故男性应刚,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女子是被动的”。先生指出这种哲理是浅薄可笑的,但却支配了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余威尚在,可以说是女子的不幸。他说此种乾坤阴阳的观念便是后来落实到宗法社会,在宗法社会,女士是没有人格的,只能依附于男子而成人格。古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规制下女性可伶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是宗法社会对女性加之的种种束缚,而且又制成种种风俗、道德、教条和信仰来压迫女性,规训女性,使得女性不能反抗。长期这样的结果,使得女性能力益弱,地位益卑,女性自身在这种环境中也变得自轻自贱。男尊女卑的观念就像铁桶一般铸就了。又举例一段诗“乃生男子……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这段诗班昭解释为女子一生下地,即给她此等教训,使她将来不致有出位之思。你看,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女子来为难女子了。先生则批判此种举动就是厌女心理作祟。女子初生,既不得人欢喜,及其既长,又处处受人歧视,而且世间坏事还归于妇女,什么红颜祸水论之类的。妇女既为人歧视,于是动辄得咎。先生感慨古代制裁女子的道德,真实不通,不平等。先生指出今日女性之种种弱点,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数千年来的积习、教训的心理态度的养成。

其次,陈先生指出了第二个观点,那就是丈夫心理与妻子心理之异样。古代男子可以多妻,女子却要守节,男子可以休妻,女子却不能离夫。女子的心理总偏于白头偕老,男子的心理则多是弃旧迎新。唯一的原因,便是男子是宗法社会的娇儿,是经济权的主者,是天是神的缘故。先生指出男子弃妻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无子,二是色衰爱驰,三是男子富贵,有势者迫之再娶。而女子方所受的痛苦没人在乎,造成一朝被弃,无所归依的苦况。妇人因无子而被弃的,举例了商陵牧子的《别鹤操》、曹丕的《出妇赋》;色衰爱驰而被弃的,举例了顾况的《弃妇词》,袁宏道《妾薄命》,白居易《妇人苦》中“蝉鬓加意梳,峨眉用心扫,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就把妇人修斫自己以取媚男子的心理描绘到了极点,这就是妇人在男子手腕下讨生活,不得不然的现象。遗毒在今天的社会里也存在。男子富贵而再娶的,那句古语“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古来例子就有很多。《伽蓝记》里,王肃因博识旧事,大事裨益,被高祖重要,要许配公主给他。王的原配谢式作五言诗赠其,而公主却代王回复,字面意思用针孔穿线缝新布,自然要换一条新丝。陈先生在此指出,受了摧残的女性,不但忘却本身的伤痛和忧患,还要帮着男子摧残同类。那个时代,女性命运,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陈先生指出的第三个观点是在以前的时代女子无才和有才一样痛苦。在古代,女子生来被歧视,嫁出去之后还要担心被抛弃。而且还偏要说女子天生不是好东西,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认为女子有天赋的弱点。陈先生指出这其中逻辑的谬误:把一个人连手带脚的捆放地下,还说她不能够站起来同好人一样竞走的原故,是她天生的弱点。这根本说不通嘛。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的才呢,先生指出所谓才就是狭义的知书识字之谓,就是“妇女识字多诲淫”。先生批判这种不让女子识字的思想是多么狭隘,生活多么卑鄙,又是多么可怜而不自知。举出了十个例子之后道出了女子在古代生存的苦境,要想出人头地,只能标榜男子,在古代生为女子便是苦命。

陈先生发自肺腑道“使女子无职业、无知识、无意志、无人格。作为男子的奴隶、作一人专有的玩物,摧残自己以悦媚男子的,原来是男尊女卑的结果,习之既久,认为固然,又变成为一切行动的原因。乃说女子的人生标准,只是柔顺贞静,无非无仪。犯了这种原则的,便是泼辣淫荡。所以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的历史。我只想指示出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怎样的施演,女性之摧残是怎样的增甚,还压在现在女性之脊背上的是怎样的历史遗蜕。”

陈先生以难得同理心站在女性的立场审视女性的历史,道出男尊女卑的根源,悲悯这三千年来女性受到的压迫和牺牲,令人肃然起敬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