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在讲课中的运用

图片发自App

培训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词,一场好的培训带来的不光是能力上的提升,知识层面上的扩展,也是心灵的触动甚至对行为的影响。


图片发自App



讲课很简单,讲好课很难,一场好的培训需要考虑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背景不同接受方式的学员。同样一个公司或者部门中,工作内容可能没有太多的区别,不过完成工作的方式却各不相同。这个逻辑放在培训课程中也是一样的。有一些学员非常感性,有一些学员非常理性,好不容易抒发了感情却迎来对方冷漠的回应又或者好不容易讲完了知识点却发现台下的学员哈欠连天。培训师小伙伴在这个时候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跟学员进行互动,而这个时候的互动大部分来说都会有点尴尬,并不会起到化解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培训的紧张感。


图片发自App



可以说课程互动只是课程环节的一部分,而它的功能并不只是化解尴尬。我们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把学员的情况考虑到课程设计之中,毕竟他们是培训的受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以学员为中心”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课程来说需要有至少两个逻辑,一个是整体课程的展现逻辑,我称之为大逻辑;一个是各个部分的讲授逻辑,我称之为小逻辑。在各种小逻辑体现方式中,能够迅速转化的而且转化效果比较明显的,就是ORID。


图片发自App



一场有结果的培训必须考虑到内容与成果的转换,用一句俗语就是要落地,那么什么叫落地呢?有人觉得语言接地气是落地,有人觉得情绪有共鸣是落地,有人觉得同理心的体现是落地,这些都对,区别只在于表现方式的不同和面对对象的区分。

举一个例子:两个人谈恋爱,热恋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如胶似漆。分开一会儿都觉得难受,海誓山盟不计其数——上能至九天揽月,下能至五洋捉鳖多少动听的情话让人渐渐失去理智,最后换来的一张国家认证和无尽的懊悔。当然这不是绝对。让我们来用ORID的逻辑来拆解一下这一句情话。


图片发自App



原句是:上能至九天揽月,下能至五洋捉鳖。

O数据层面:“九”“五”都代表的极致,那么上九天和五洋干什么呢?动作层面是“揽月”“捉鳖”这是什么动作?这些是小动作,当然是针对于“上九天”和“下五洋”这两个前提来说。

R感受层面:通过对数据和动作的理解,你会产生相应的感受,我们感受到对方愿意为了自己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产生了一种感受叫做感动。而这种感受虽然带着不相信(这个不相信是针对与这件事的真实发生)但却让你非常坚信的感动。

I收获层面:由于一句带着浓重欺骗性的承诺(当然热恋中的情侣其实根本不在乎承诺是否会兑现)产生的感动,会让你做出一个回应,就是你认为对方真的非常在乎你愿意为你承担由感情产生的各种后果。

D决定层面:你下定决心,不管对方是否真能揽月或捉鳖你都愿意跟他开始想象中的生活。


图片发自App



课程中讲解知识点也是如此。一个生硬难懂的知识点,逻辑性很强,对于理性的学员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但对于感性的学员他们会完全处于一种停机状态;反过来,一段很有情绪的表达,对于感性的学员来说会产生无数的共鸣,而对理性的学员他们总能在你的话中找出修饰词或者是漏洞。

在培训中有过这么一个案例:我在讲解语言暴力的概念的时候,简单从数据层面上讲列举了很多会产生暴力的语言,比如:总是、就是、一直等等,这个是对感性学员的数据说明,他们会在听的时候产生联想,那对于理性的学员就需要结合频率,把偶尔发生的事情说成常态发生的事情,把5年干了3次的事情说成了5年天天都干的事情,叫做语言暴力,理性学员一听就懂。不管是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对于事件的发生都会产生感受,只是表达的明显与不明显,这个时候你需要进行演绎,还是语言暴力的案例对于感性的学员你需要配合上表情和情绪的表达—如果他这么对我,我什么感受?而对于理性学员则需要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确实是和实际有所出入,我也很想对他表达歉意。


图片发自App



收获层面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你需要对所有两种学员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说出内心的收获,这个时候也需要有区分,感性的学员往往发散性很强,就需要帮助她们厘清改变的根本;理性的学员大部分会对改变产生抗拒,但是在心中已经有认知上的转变,这个时候需要帮助他们说出这些改变这些收获。

最后就是决定,也是这个知识点能否落地的关键,这个时候可以用互动,每人说一下接下来怎么去进行改变或者理解。


图片发自App



简单的给大家分享ORID这个工具在课程讲解中的一些运用,再好的技巧也需要长期的练习,好的课程来自于不断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对培训的热爱。时光对于培训师来说是最好的证明,好的培训师都是被时间堆出来的,正如宝哥说的,站在台上需要放下恐惧放下骄傲。再牛的培训师都是从讲烂课开始的,时间和汗水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热爱培训事业的灵魂,伙伴加油!我们相信!我相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ORID在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