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太阳篇了解到了伤寒论里治疗思路阳大于阴,以及六经传变。今天会进入太阳篇桂枝汤的讲解。
经方派在看症状时,会分为主证和客证,而是否是纯经方派,就看在开药的时候,抓主证的功夫好不好,这也是为啥经方的方剂都没有很多味药的,常用的都在10味药以内就能解决问题。
宋本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条蛮重要的,有了这个基础和感知,在这个层面上不会把病人医错:当病人发高烧,身体很热时,但是他却想要多披一件衣服,那就代表,他里面其实是冷的,里面是寒的体质,高烧是因为里面太寒,阳气被逼到表面来了。那相反呢,如果一个人全身冰冷,可是你要给他加件衣服,他却不要穿,那往往是里面是很热的。内有实热的脉象,热被憋在里面,脉一定是沉而滑的,是带有弹性,好像压到一条泥鳅还是蚯蚓那种脉,滑脉。
人的无意识的身体反应是很诚实的,而我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头脑的反应,所以医者要观察,去感知。发烧不一定是热证,发冷不一定是寒证。六经传变里面,很多区块都是有高烧现象的。
宋本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桂枝汤,风伤卫,脉象阳浮而阴弱。恶风。
2、阳浮者,热自发:脉浮出来,说明患者抵抗病邪的能量正在往表面来,所以有可能会发烧。
3、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脉沉取比较空,说明营分比较弱,因为营分里的能量都赶到卫分来驱除表邪了,所以身体处在可以发得出汗的状态。汗是营分中的血液气化出的水分,所以发汗动血,汗血同源,发汗多会伤到心阳,因为营分的血液是连着心的,心的能量是跟着血液的,所以发汗会消耗心的能量。
宋本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主证:脉浮缓,汗出,恶风。客证:头痛,发热,干呕,身体酸软。
桂芍甘姜枣药性浅述:
1、 如果用时方的角度来看经方的方剂,会觉得没有道理这样搭配,所以我们要从经方的用药规律来看。
2、 在经方的世界,桂枝是能够主“心”的区块,而心主血脉,桂枝是肉桂树的树枝,所以会往外走,因此桂枝一旦跟心的能量结合了,就会顺着动脉传出去。比如,桂枝甘草汤,就是治心阳虚的药,患者很喜欢用两只手护住心。
3、 芍药,在古时候还叫做解仓,余容。一是可以让构成人内脏的平滑肌松掉,身体静脉也会松开,血液就会从末梢的静脉及微细血管中吸回来,让静脉的血能够拉回来。如肚子绞痛,常用到芍药。如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腿部静脉曲张,脚背绞痛等。
二是芍药有收敛作用,能够限制住一个方剂的作用范围。比如桂枝芍药组合,在太阳病范畴,桂枝从动脉出去,芍药从静脉回来,药性形成一个圈圈。当太阳病陷入太阴病时,就要用桂枝加芍药汤,用芍药把整个药的作用范围往里缩。如果是太阳病同时觉得胸口闷,就是心阳不通畅,用桂枝去芍药汤,去掉芍药的收敛性,让桂枝去通去补心阳的能量,胸口的闷被撑开了。
三是肉桂树的特性,能够把其他树的能量排开,叫做“侵树”,它能够把别的树的风木气,即是勾芒之气,瓦解掉。它的容平气可以破风气的勾芒气,所以桂枝还有可以把风邪赶走的药性。
4、 生姜,能够让气分叉,让桂枝的药性从营分走到卫分去排出风邪。生姜具有发散性,药性可以从胃往肺的顶端冲,可以从肌肉开到皮肤表面。所以肺气不降等肺区块为病因的咳嗽不适合用生姜,而咳嗽的病因在喉咙的时候,喉咙痒,喉咙有痰憋在这边可用生姜。
5、 大枣,是一味可以入心入营分补营养的药,奉心生血。大枣和生姜一起用,姜枣组合,在仲景爷爷的逻辑里是用来调和营卫的。比如当归四逆汤,用了很多大枣而没有用姜,它的整个药性会被留在营分里面。而有些方子不用大枣而用很多姜,那药性就会往卫分跑。
枣树是有刺的,有刺的树含有一种锋锐之气,它的锋锐之气是不露锋芒的,果子肥润多汁,树的纹理很细致,又喜欢人家砍它才能够长得好的果子,所以大枣有一种药性是,当很多药性或者什么能量在冲突冲撞的时候,用了枣会变得和平,大枣可以把冲突的能量转成滋养你的能量,这是大枣一个比较特殊的药性。
大枣是榨不出汁的,所以它有保水的效果。
6、 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蜂蜜烤熟)
甘草是一个植物性类固醇,就是所谓的缓药。类固醇就是它不能够治疗任何病,但是吃下去后,不论是病菌,还是身体里被挑起的激烈抵抗力发炎,都会缓和下来。所以中医把甘草当一个所谓的泻火消炎药,其实那个泻火消炎的意义是把什么都缓和下来,而生甘草的缓和药性更强。这个调性和大枣有类似。
炙甘草因为甜可以补中焦,比如理中汤,四物汤六物汤,小建中等都有二两炙甘草。
而在一些复杂的方剂里,二两炙甘草的作用不是补中焦了,而是可以在脾胃区块形成一个类似地平线的东西,也是定出了身体的中间轴。就是有甘草的话,你吃的桂枝才知道它要往上走,芍药才知道它的作用点在哪里。这是仲景爷爷的用药法里面特殊的甘草的用法。
再来看没有甘草的药方,比如黄芪五物汤,柴胡龙骨牡蛎汤,乌梅丸。就不需要甘草定出这条中间轴的作用。
桂枝汤也叫小阳旦汤,是万方之祖,了解了桂枝汤各味药药性之后,再来理解这个方剂的路数:甘草在脾胃区块定出了一条地平线,定出了各味药的运作方向,桂枝从动脉出去,芍药从静脉回来,桂枝芍药组合是个大圈圈,生姜大枣组合是个小圈圈调和营卫,生姜把桂枝的药性从营分到卫分,大枣把药性从卫分到营分。
今天的内容也真的蛮重要的,首先是要抓到无意识所反映的真实的寒热,治疗方向才不会错。二是清晰桂枝汤的主证和客证,而在伤寒里,只要抓对主证,就能高效解决问题。三是从药性的路数来进一步理解千古第一方,万方之祖---桂枝汤方。
那为什么桂枝汤有如此头衔呢,首先当然是这个方剂是整本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剂,第二从这个方剂当中可以看出整个经方的治疗思路是不同于时方派的,不能单单从药性来理解经方的方剂,所以只要理解了这个方剂的路数,就能够理解大部分经方的路数了。比如桂枝芍药、姜枣组合,甘草的缓和和定出中间轴地平线的路数,都是经方中的基本和常用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