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虑,你的迷茫,这十二封信都解答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

关于读书与升学、理智与情绪、动与静、人生方向、如何写作、如何休息、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等等,都曾让我们焦虑和不知所措,朱光潜先生给青年写了十二封信。

从过来人的视角,引经据典,为我们指点迷津,让人生活得更自在、更从容、更潇洒、更有活力和意义,年近30才读到此书,真是相见恨晚。

不过正如豆瓣书友所言,好书能伴人成长

一本好书,在你青年时看,能带给你感动;

到你中年时再看,却觉得很恐惧。

那是因为

随着你的阅历的提高

你慢慢地看懂了一些之前你没领悟的东西。

这本书的境界始终在你之上

它在不断地引领你去发现,去感悟

去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

愿朱光潜先生如老父亲般的语重心长,“让现在的青年,更有力量。”

先生说,

读书

读书,别人的书单不可直接“拿来”,读书是为我所用,先“理解”再“用起来”,故读了要批注和反思,再应用于生活,好书读两遍,一是读大概,二是读感悟。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动与静

动是行动,创造,抑郁是因为“静”,动起来可以解闷泄气。静则是动的补充,是感受,不同的人,感受力有深有浅,佛陀能菩提悟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习俗

走向十字街头,人是贱动物,好静懒动,遵循顺从传统习俗就不用行动,而习俗的背叛者则是要以一二人的动力来克服千万人的懒惰,历史对待这些人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如苏格拉底、伽利略等。

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事业

在做学问和事业之前,先学会生活,学问和事业是维持生的本领,不懂得生活,没有享受生的乐趣,为什么要维持生?做事之前先做好人。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写作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临帖是仿写,写生是写描写文和记述文,胸中有了货,才好写议论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死磕出来的。

有话必说,无话不说,心口如一,不能说谎,认清自己的限度,能想清楚了才是知,才下笔写。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

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作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作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作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一个聪明的作家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

有志习文学创作者必须趁想象力丰富时期,学会驾驭具体的情境,让世界本其光热色相活现于眼前,不只是一些无血无肉的冷冰冰的理。舍想象不去发展,只耗精力于说理,结果心里就只会有“理”而不会有“象”。

情与理

理是贫乏的,音乐是空气震动,文学是一串字符,宗教无意义,自然不神奇,男女无爱只是繁殖;理是冷酷的,没有怜悯和同情,是不会有施舍的;潜意识的情驱动行为,理是马后炮,为行为做解释罢了。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摆脱

摆脱,是离开不爱的事,做爱的事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人生

内看人生,人与草木虫鱼没有区别,顺自然而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生死如花开花落般正常,活着没有目的就是活着;外观人生,看喜剧的乐趣,看悲剧的意义。

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

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语言

言是固定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的,言不能达意,一语道破,如甘蔗掉渣。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学问

学与问相连,创造是从因袭出发,因袭生创造,消化变成生命力,食而不化无用,不食而求化则是无中生有。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食而不化固然是无用,不食而求化也还是求无中生有。

交友

每个人欣赏自己创造的世界,是自己的情绪和性格的返造,能从世界取多少,就看“与”多少,交友也是,自己是怎么样人就交怎么样的朋友。

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艺

有文艺修养的人不会觉得世界干枯和人生苦闷,全世界都是他的诗,都是他的戏剧。

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是一个有“道”之士。

都看到这里了,可以爱我一下,关注我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焦虑,你的迷茫,这十二封信都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