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所有的经济金融危机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呢?

当今社会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信息平台,“经济危机”一词出现的频率着实很高,前两天任正非老先生在华为内部的指示再次在舆论和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当日的A股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调整,尤其在相关的消费电子板块,“寒气”的的确确传递到了每一个人。

似乎从疫情前的很多年我们就经常能听到一句话:“今年是过去十年中最艰难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中最容易的一年。”不消说,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只能证明我们已经处于危机中,而且是一轮很长的危机当中,虽然很多人依旧很乐观,会说出诸如“年年难过年年过”之类的话,但我们从很多公开渠道的数据就能看到,很多中小企业、创业者,房贷断供者就已经倒下了。“年年难过年年过”不过是一种新的幸存者偏差而已。

也许是因为更早之前就体会到了这种“难过”和危机,我也很自然去留意相关的资料、书籍,并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经济危机究竟是怎么来的?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种类型的危机有没有一个共通的解释,更加让人得以信服并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之争?经过这些年的阅读、钻研与思考,终于可以确定这个结论了:古往今来的所有经济危机,其成因是完全一样的。

这里我们就用以下几个例子去详细说明吧。

一、败家子隋炀帝杨广

首先举一个中国的案例,既是本土的,又是前资本主义和前工业社会的。通过这一深刻、痛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经济危机和资本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早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前很久远的时代就存在着经济危机,与资本无关,只与权力有关。

隋炀帝身死国灭的故事很多人早就听了无数遍了,人们经常将短命的隋王朝与秦王朝做一个直观的对比,认为二者都是二世而亡,但同时又有了很多开创,为后世汉唐盛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就中国历史的一般周期律而言,对于秦和隋二代来说是不成立的,一个王朝通常在中后期才显现出颓势,一开始的时候,至少在二代的时候还应该处于盛世,是“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的时候,怎么这两朝代如此短促呢?先说说大秦吧,有人说秦朝的灭亡也是因为滥用民力,但这实在不能说是根本原因:秦在对天下用秦制之前,首先是在本国国内贯彻秦制且没有出问题(如果真出了问题也灭不了六国了,自己就先灭了),只是将秦制在统一后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后遭遇了问题。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但此时的天下并不是一个完美、强盛的帝国,而是历经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来不断征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尸山血河的国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王朝在刚刚统一的时候其实已经处于危机之中了,只缺一根导火索而已。然而隋炀帝之所以是个十足的败家子皇帝,原因在于其刚接手国家的时候,真的是一副好得不能再好的牌:南北统一前夕,虽然彼此之间还有一些战事,但规模都不能算大,隋灭陈之战规模很大,但持续时间其实很短,对人民和经济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南方小朝廷上上下下只知享乐,毫无斗志可言,基本上算是“和平统一”,前后持续时间半年都不到。中国就此一统,隋朝也陆续废除了一些南朝的弊政,收买了很多人心,经隋文帝励精图治,据相关历史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在隋炀帝初期高达5000多万人(在农业社会,人口多寡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停滞,农业生产不足,人口则会在短期内断崖式暴跌,此种案例,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直到唐代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才再次被超越。

隋炀帝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全国上下进行超高水平的压榨和消耗是国家败亡的真正原因,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如下事情:

1、基建狂人:

在前工业时代,将民力用到极致,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就是最著名的两项工程。虽然后世史学家如此辩称,隋炀帝此举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当然是属于“上帝视角”看历史,他本人营建东都的时候只是看中东都洛阳的位置更容易在关陇势力、山东势力之间寻求平衡,开凿运河连接南北也是为了更好控制江南地区,尤其是吸引江南士族势力来制衡关陇(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方便自己下江南玩乐,为了自己旅游而开凿的运河,纯属史上最豪旅游博主了),总之是单纯出于政治需要而非经济上的考虑。至于大运河真正造福于后世,那已经是唐宋时代乃至于现代的事情了,真可谓是“千年大计”。

2、战争狂人

秉承“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理念,隋炀帝不顾国力对于东北邻国高句丽前后发动了三次劳民伤财的战争,也许是因为以往的战争都赢得太过于轻松,隋炀帝根本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满心以为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碾压局,按道理说至少应该比灭陈之战简单轻松得多,但却成了整个王朝的梦魇,前后四次(三次御驾亲征,最后一次是计划出征但没能成行)讨伐这个看似很容易搞定的对手,最终却折戟沉沙导致天下大乱。

总结一下: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将无数力量浪费在了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上,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浪费,是隋朝二代而亡的根本原因。

二、约翰·劳的国家改造计划

太阳王路易十四于1715年去世,留下了一个在财政上千疮百孔的国家,危机已然在酝酿。由于其时路易十五年龄尚幼,解决这一烂摊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身上,其人也是一个花花公子,完全不懂经济,更不知如何面对当时法国在财政上的窘境,此时他身边有个好朋友,很懂经济,擅长投资理财,赌场上也很是在行,如果那时候有德州扑克相信这哥们一定是高手中的高手。

这位就是传说中的约翰·劳,一个苏格兰富二代,擅长赌博,是个情场高手,放在今天北上广深的金融圈那也是分分钟上头条浑身是瓜的人物。不仅如此,其人还有著作传世,就是《论货币和贸易》这本书。

只可惜奥尔良亲王遇人不淑,劳还在苏格兰以及英格兰的时候,就因为决斗致人身亡而遭到逮捕,通过种种手段逃至欧洲大陆,开启了其大陆之旅,每到一个国家,劳就潜心研究该国的经济、财政以及货币等等。在劳这里,纸币的使用首先在欧洲被提出,他认为经济贸易的往来不在于获取货币,而在于获取实际的商品或者服务,因而货币本身实际上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纸币,或者说信用货币的提出是其一功劳。他还指出,当下的法国借款利率太高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不足,如果还是以白银为货币就必须进口大量的白银,但对于当时的法国而言这么做代价过高,与其这样,不如发行纸币。这种提法在劳赴法国以前就兜售过很多次,但都被拒绝,很多人认为这个苏格兰赌徒明显不靠谱,但是摄政王此次却接受这种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法国财政危机那不妨一试。

劳还有第二个大招,就是成立“土地银行”,并发行纸币,那有人可能要问了,如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胀怎么办,劳早就想到了这点,这个“土地银行”的纸币发行上限即是一国土地的面积,从这个意义上说,还真有一点像今天中国的土地财政(尽管细节上差异很大)。

不仅如此,劳还是“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最早先驱,这一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阅读兰德尔·雷的《现代货币理论》一书。

作为“土地银行”本身,当然也需要融资,那么如果给这家本身没有什么资产的银行融资呢?劳有了一个天才的想法,土地银行本身接受20%的硬币和80%的国债作价出售股份。这国债就是当年路易十四为了弥补法国巨额财政亏空而发行的国债,是实实在在的垃圾债,因为债券持有人普遍认为政府会违约,因而实际价值只有面额的20%,堪比今天中国部分暴雷的房地产公司债。可目前劳给了这部分债券以支付的功能和流通属性,这就使得原本这些已经变成垃圾的债券重新焕发活力——市面上关于此类债券的交易重新活跃起来,用的往往还是劳的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就给了这些纸币“真实”的购买力,同时也使得先前变为垃圾的法国国债再次具有了“价值”。

写到这里,似乎法国的财政危机即将化解,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路易十四挖得坑太深了,以至于约翰·劳这么凶狠的一番操作下来还是没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于是劳决定继续扩大纸币的发行,扩大其银行和公司的资本,但纸币发行接近了土地的上限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劳想到了大洋彼岸法国新开发的殖民地密西西比河、圣路易斯安娜两地的殖民地也算做银行的资产,同时包装垄断东方贸易的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上市融资,这相当于将垄断贸易的特许经营权打包融资(这让我想起四川乐山将乐山大佛的三十年经营权作价17亿起拍卖)。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能猜到了,1720年,法国因为过度超发货币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的价格连同劳的公司股价一落千丈,也导致了银行一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之久,随后,纸币完全丧失了信用,最终退出流通领域,法国重回金属货币支付的时代。这一事件史称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一起被称为金融史上早期的三大泡沫。

总结一下:能解决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开民间力量,大力发展经济,减少一切形式的“与民争利”。密西西比泡沫虽然是在路易十四时候埋下的因,但是经过约翰·劳的这种作死式处理最终酿成了一场更大的危机。一些看似“灵巧”的处理方式并不能消除危机,只能将危机延后,并酝酿更大的破坏力。

三、石油危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冷战的最终结果是美胜苏败,但是美国在战后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仅就政治军事而言如此,经济上也是如此。早在歌舞升平的六十年代,一场大的危机就已然开始酝酿了。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似乎被凯恩斯主义所治愈,紧接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重塑了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形成了政治军事上的美苏两大霸主以及经济上美国实质上的独霸地位(苏联在始终没有被视为一个成功的经济体),美国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在国际统一货币中的体系,并直接与黄金挂钩,成为了战后各主要国家中唯一真正的信用货币(其余各国的货币在战争中以及战后不同程度出现了信用崩溃的情况,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经历过朝鲜战争后,美国开启了一个长周期的经济繁荣期,在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开始真正出现并走向成熟,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开始酝酿,自此,凯恩斯主义已在美国宏观经济决策层占据了近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林登·约翰逊总统开启了其“伟大社会”计划,并开始积极扩大越南战争,七八十年美国最为严重的通胀之原因在此之时已经酝酿成熟了。“伟大社会”计划大大增加了福利支出,表面上为政府赢得了支持率并巩固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实践中的地位,但中长期看这透支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越南战争更是一场碎钞机般的灾难,美国人在当地不仅仅丢失性命,更重要的是耗费无数美元制成的武器都倾泻在了越南无尽的热带丛林之中,而最终得到的结果仍然是美国在越南的彻底失败以及被迫撤军。

损失了无数金钱,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而这些资金原本是可以用在别的投资方面或者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的。越战和“伟大社会”双重成本正严重腐蚀着美国经济的增长,并消耗着美元的信用;终于在1973年,美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政策,允许外汇市场自身定价,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也降至1937年以来的最低点,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大宗商品开始保障,石油危机出现,美国经济开始了衰退,到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通胀到了天花板,也就是那时候起才会了有天降伟人——保罗·沃尔克通过雷霆手段暴力加息,以果敢和坚定的手段挽救了美元信用,最终使通胀在其任期内回归正常水平。

总结一下:不仅仅沃尔克值得我们永远称赞,同时也要提到的人物是里根总统,其执政理念重新回归新自由主义让美国的管理层终于意识到长期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害性:以政府为准绳调整经济,始终强化政府的力量刺激经济,搞完全没有必要的持续支出(越战),最终造成的巨额浪费才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古今中外,经济危机的具体发生原因和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根本都在于两个字:浪费。这就给我们未来分析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一个基础的理论框架:即在何种体制下,浪费出现得越多越持续,那么在这种体制下的潜在经济危机就越大也越危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所有的经济金融危机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