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戏弄孩子:“中国式逗孩子”,有你想象不到的伤害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晚餐后,动妈和平常一样带孩子遛弯。看到有小朋友在和狗玩,就领着孩子走了过去。

那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我们听到她叫一个老大爷为“爷爷”,叫另外一位奶奶为“姑奶奶”,看样子好像是和爷爷走亲戚的。

在小女孩和宠物狗玩的时候,女孩爷爷突然接了个电话出去了。

女孩过了一会儿才发现爷爷不在身边,很明显地就慌了,可是喊了几声“爷爷”,爷爷也没回来。

女孩姑奶奶想逗 一下她,就说:“你爷爷不要你了,以后你给我当孙女儿吧!”

刚开始,小女孩还强做镇定,后来发现姑奶奶很认真,而爷爷确实不在。小女孩撇着的小嘴再也忍不住了,哇哇大哭。

女孩姑奶奶还在那边笑边说:“别哭了,姑奶奶家有好多玩具,好多好吃的。给姑奶奶当孙女儿那些玩具和好吃的都是你的了。”说着还去拉女孩儿的手。

女孩哭了十多分钟,终于见到爷爷回来了,哭得更严重了,边哭边往爷爷那跑。

女孩姑奶奶也跟着迎了上去,还嘟囔着“这孩子太不禁逗了……

我不知道女孩儿爷爷知道事情经过后,会是何种看法。但是,我个人而言,如果换作是我,我绝对不会认为这是在逗孩子,这明明就是在戏弄孩子!

真正的逗孩子玩,是带孩子走进快乐,传递给孩子积极的能量。

这种拿孩子安全感来捉弄孩子,看孩子出丑的行为,只是无聊的大人通过逗弄孩子给自己找的“乐趣”。而偏偏被逗的孩子不能哭,孩子家长不能气,很多人也就把这种逗孩子称为了“中国式逗孩子”。

看着女孩儿和爷爷走远的身影,动妈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被“逗”过的一件事,害得我直到现在对那位姑父都喜欢不起来。

不记得那时的我能有几岁了,只记得当时爸爸带我去姑姑家玩,我和姑姑家的哥哥姐姐玩得很开心,爸爸要我回家时我就是不想回家。

最后,爸爸妥协了,就同意让我在姑姑家住几天,过几天再接我回去。

可是,没想到我才住了没两天就想家了。于是,我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姑姑和姑父想多留我几天,姑父就说:“再不听话就灌点耗子药……

不知道自己当时哭没哭,就知道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姑姑家住了。

我曾经将此事当做笑话讲给先生,并告诉他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权威暗示效应”。

何为“权威暗示效应”?

这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让实验人员冒充成一个化学家,并骗学生们这位化学家德高望重。

这名假的化学家手上拿着蒸馏水,然后告诉参与实验的学生,他手上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伴有气味。

他请能闻到气味的学生举手,结果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蒸馏水本是无色无味的,在“权威人士”的暗示下,很多学生就以为它有气味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权威暗示效应”。

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孩子来说,父母和长辈就是权威的化身。他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就是正确的。

所以大人们说的很多玩笑,会让孩子信以为真——小女孩觉得爷爷真的不要她了,儿时的动妈觉得哭闹真的会被灌耗子药。

这种“中国式的逗孩子”实际上娱乐的只有大人,而孩子则是受伤的那个。

“中国式逗孩子”,有你想象不到的伤害

曾看过一项关于“熊”大人逗小孩的调查:

Top1:“熊”大人对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Top2:不熟悉的人亲孩子,或者摸孩子的脸。

Top3:“熊”大人问孩子,“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

Top4:弹男孩“小鸡鸡”和逗小孩喝酒

对于认知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这些“逗”只是掩盖了成人不妥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因为是在“逗”你,所以你哭了,就是你娇气;因为是在“逗”你,所以你反抗了就是不懂事;因为是“逗”你,所以你不能太较真,不舒服就忍着......

作为一个被这么“逗”过的人,我真的不知道,逗人的人是哪里来的权利可以如此这般不顾忌孩子的心理。

之前看微博,有一个5岁女孩将弟弟从5楼的阳台扔下,导致弟弟当场死亡。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邻居随口的一句玩笑“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只要你弟弟。”

原本,二胎家庭中就会存在两个孩子相互争宠的现象。大宝看着原本围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要围绕着二宝来,就 很容易觉得二宝抢走了属于自己的爱,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失落。

此种情况下,他人这样的一句“逗”,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情绪爆发,促使他做出极端的行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尤其是母亲,是他最亲近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对这样的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不爱)你了”,他真的就会觉得自己被妈妈抛弃了,那种无助和恐慌是大人根本体会不到的。

前两天,动妈和弟媳出去买东西,就让孩子姥姥在家照顾孩子。等我们回来时,我人还没进屋,就听到孩子在屋内特别着急地喊“妈妈,妈妈,妈妈......”

我进屋后,他又抱着我大腿不松开,最后又干脆坐在我身上了,孩子姥姥用他喜欢的桃子都没能把他哄下去。

孩子姥姥说,带他在楼下遛弯时,碰到一个熟人。那人见我没在孩子身边,就逗孩子说:“你妈妈是不是回北京,把你扔这不管了啊?”

孩子一听就不干了,拽着姥姥往家里走。到家后又开始翻柜子,看我的包和行李箱都在家,才算安静下来。但是,却也一直站在窗户面前,等我们回来。

我抱着孩子去看买回来的水果和玩具,对他说:“妈妈没有离开你,只是去给你买水果和玩具车了”

说完,我又和孩子姥姥说:“以后谁在逗孩子说我不要他了,就先安抚孩子。然后,直接就告诉对方孩子会当真的,不要那么逗我们。”

孩子姥姥说:“都是熟人直接怼回去人家该没面子了。”

没有什么,能够比我们的孩子更重要

可能孩子姥姥的这种想法是很多父母的想法——面对孩子被逗弄,碍于情面没有当面阻止。

但是,我们作为父母,最该做的不就是尽己所能的保护孩子么?

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身为父母尽心尽力地陪吃陪睡,做各种辅食、互动各种游戏,为的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被爱、被重视的,就是想给孩子塑造强大的安全感。

而这些中国式逗弄,看似的简单的一句话,却轻易地就能摧毁我们好不容易才给孩子建立起的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意愿时,父母就应该站出来,阻止对方的戏弄行为。同时,对身边的人也表明态度:我知道你是喜欢孩子,但是孩子不喜欢这样被逗,他还小,会当真的。

如果,实在是不好意思说,那就干脆找个理由,带孩子离开,不让人这么逗弄。

等孩子大一些了,就告诉孩子,当对方的行为让你感觉不舒服时,可以勇敢地拒绝他们。

动妈寄语: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

所以,如果真的喜欢孩子,想和孩子玩,应该以逗孩子乐为目的,而不是以“戏弄”孩子而让自己乐为目的。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都遇到过哪些中国式逗孩子呢?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逗孩子≠戏弄孩子:“中国式逗孩子”,有你想象不到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