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你是优秀的绵羊吗?

一位高管朋友最近给我表达了自己的苦恼,他觉得自己好像掉入了一个习惯的陷阱,怎么都爬不出来,感觉每天都在扮演外人眼里的自己……

让我想起了一本畅销书《优秀的绵羊》


人们对于绵羊印象大概是这样的:老实、本分、胆子特别小,没有人愿意去做一只羊,因为被欺负都没有办法反抗。

在西方,人们对羊的印象也不是很好。有个词叫做替罪羊(scapegoat),指代那些替人受罪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背锅侠。还有个经济学概念,叫做“羊群效应”,指代那种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这种人往往是没有主见的。

所以你看,形容羊这种动物,一般都没啥好词。

《优秀的绵羊》,作者给这本书取这样一个名字,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

这些人就是一群矛盾体,看似很优秀,却有着和绵羊一样的各种缺点。

【美丽的假象】

优秀的绵羊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来自于名校,比如斯坦福、哈佛、耶鲁这些“传说中的世界顶级名校”。你可能不知道能进入这样的名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孩子要么在某一方面年少成名,获得了全国性的大奖。要么就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得上7到8门选修课,参加9到10个课外活动。

当过父母的都知道,一个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他从小到大一定是忙碌而且劳累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玩个游戏轻松一下估计就是奢求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 ABC”。另外当家长的,经济条件一定不错,因为这么多辅导班肯定不是免费的。并且家长的收入、背景对于孩子能不能上名校,作用是越来越大,因为像耶鲁这种名校,录取新生那是要看推荐信和家庭情况的,这个条件,与其说是考核孩子的智力与努力,不如说是考验家长的人脉和财力。

不仅如此,这群孩子在进入名校之后,也不能开始放松。由于名校里面高手如云,他们一刻都不敢放松,不敢屈居人后,与人竞争并且取得胜利,那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大学这么努力了,毕业季找工作时自己的个人简历当然也得漂亮,所以找一个体面、收入高的好工作,进入上流社会或者继续留在这个高端的圈子,也是必须要达到的。


一句很准确的话来形容他们——那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

确实啊,这不就是我们很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嘛——出身好,从小表现优异,长大后进入名校,毕业还能有好工作,收入、社会地位都有了。所以你看,确实很优秀吧?

可是再仔细一分析,这些人身上的问题一大堆。

先说学业、事业这一方面,他们要成功的原因不是“我喜欢”而是“不能输”。什么意思呢?对于成功,作者认为,良性的思维应该是: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我明白自己擅长什么,那么我就选择做这样一些事情,把我的喜爱化成动力投入进去,最终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但是这群高材生,他们的心理是:喜欢什么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基本上做什么都是家长、老师给我选的,我要做的就是在这条别人给我的路上跑第一,一定不能输,输就是丢父母的脸、毁母校的名声,以及把自己身上“优秀”的标签给撕下来。

那么后者如果从小到大都活在这种“只能赢,不能输”的思维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方向感的,因为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竞争并且胜利,而不是走自己的路,做喜欢的事情,要知道,竞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与过程。而且他们还都不快乐,由于从小到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会焦虑,会抑郁,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书里有这样一组数据:接近1/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的12个月,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人生是绝望的。他们不仅有心理问题,还能很好的掩盖自己的问题。哪怕他们内心总是怀疑自己、焦虑到失眠,也要表现出自信、阳光、彬彬有礼,因为“不真实”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流露出内心的负面情绪,因为这意味着感觉自己不能赢了。


不仅如此,他们缺乏独立思考。他们遇到身边的人学了什么特长,那么自己也要去,看到同学参与了什么活动,家长也就跟上,这种行为,不也是一种人云亦云吗?


再说人际关系方面。这些年轻人,擅长广交人脉。他们不孤僻、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像绵羊一样,不是独来独往的。他们有自己的伙伴,但是不能算是朋友,和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因为人与人之间功利性极强,两个人结交,之间的关系和商务谈判一样——用我的资源换你的人脉。他们有自己的伴侣,但是那个是不能称为爱情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斯·多纳特就直言不讳,说他们就是一种“炮友关系”,为了在最方便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职业的发展。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太大了,生活太忙了,谁能有精力去维持一段感情呢?

你身边有这样一群绵羊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阶梯:你是优秀的绵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