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情
文/曹会镇
说起邻里情,对今天来讲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时代在变迁,人性在转变,邻里情也在改变容颜,变得愈来愈冷淡,愈来愈没有了人情味。
邻里情本来是人生活在大众群体当中必须面对的一种情愫,是好是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就如一句谚语所说“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邻里情的重要。邻里情就是一种亲情,遇事帮忙是超越远亲的。邻居常年居住在一起,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要比远亲来得及时,来得实在。
事实的确如此,后面的一件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人们都是十分重视邻居之间的关系,注重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注重互通有无,注重互帮互助,邻居之间只要有需求对方一定会尽力帮助。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和一切向钱看的理念占据人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邻里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得冷淡起来,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无私帮助,动不动就要讲报酬,讲利益。没好处不干,钱少了不干,邻里情以金钱来衡量,令人痛心疾首。
今天多么盼望浓浓的邻里情再度重现,让世风回到从前,让人情变得淳朴,变得无私光鲜。
记得四十年前我家盖房子,邻居们积极帮忙,那邻里情何等无私,何等真诚。那年月日子尽管穷,谁家要盖一口房子要费老大劲,要操很多心,可有好邻居帮忙难关总会平稳度过。
那时候农村人盖房子一般情况下是买不起砖瓦的,垛墙都是拉土脱坯。
说起脱坯,这可不是小活,一般家庭一家人是应付不了的,必须找邻居帮忙。那时候找邻居帮忙不难,只要用着谁说一声就行。邻居们干起活来从不偷懒,更不耍奸,从头到尾实实在在就如干自己的活一般。
当时我们村谁家要脱坯必须上河堤拉土,一来一回要跑三四里地,很不容易。第一天拉土的只有两辆地排车,半天下来我们只拉了十几车土,脱坯远远不够。看到这情况,第二天一早就有几个邻居没用邀请自己主动借来了地排车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那时节邻居帮忙都是白帮,不要报酬,只吃两顿饭,其他什么都不讲。就是管饭也没有好饭,不像现在七个盘子八个碗的,就是大锅菜,每人一碗,菜里最多有几个油炸丸子,或者几片肉,仅此而已。干粮嘛,也就是几个黑面馒头或几张烙饼。可帮忙的邻居们毫无怨言,没有一个人对饭菜评头论足,说吃饱就行,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土拉够了,接下来就是和泥脱坯,这可是最费力气的活。只见人们脱掉上衣光着脊背,然后再把鞋子脱掉,挽起裤腿赤脚站到泥水里,接着拼尽全力抡起䦆头使劲掺和麦草和汁泥。
泥和好了紧接着就是脱坯。脱坯这活需要的人手多,只我们这些人忙不过来,即使能干也只能是凑合。到了晚上,下地的人们都收工回家了,他们吃过饭便纷纷来到打谷场上帮助我家和泥脱坯。我们并没有邀请他们,是他们自愿来的。那时候农村就这么个风气,谁家有事邻居都会自觉前来帮忙。人们不顾一天的劳累,来到现场便把衣服一脱,挑水的挑水,敛泥的敛泥,推车的推车,会抹坯的蹲下抹坯。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几百块泥坯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打谷场上。
坯脱好了,接下来就是晾晒。这时候最需要艳阳高照,太阳越热越好。最害怕的就是下雨,一旦泥坯遭到雨淋那就前功尽弃。从此我们一家人每天都是提心吊胆,恐怕老天变脸。那时节没有天气预报,何时阴天下雨没有早知道。还好,老天很是给面子,一连四五天都是艳阳高照,泥坯很快干爽起来。接下来就是把坯扶起来晾晒背面,等干透了再把它们码成垛。这期间许多热心的邻居经常来到打谷场上查看土坯的干湿情况巴望泥坯赶快干透以便动工盖屋。
可天有不测风云,到了第六天下午西南方向突然飘来大块大块的乌云,不多会儿便淅淅沥沥下起雨来。雨虽然不大,可淋到干燥的土坯上那可是极大损害。我们一家人急得了不得,拼命搬坯码垛。可人太少,毕竟力量有限,搬不了几块。这时候在地里干活的乡邻们看到这情况赶紧扔下工具飞快地跑到打谷场,搬坯的搬坯,码垛的码垛,盖草包的盖草包。人多力量大,没用一个小时几百块土坯便码放完毕。这时父亲激动地拿出他的旱烟包来到邻居们面前挨个让烟,并且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再看打谷场,没有落下一块土坯,邻居们便陆续离开打谷场。这时候雨也越下越大,人们一个个都被淋成落汤鸡,可邻居们并没有一个人抱怨什么,都说土坯没有被雨淋坏淋湿衣服不算事儿。
多好的邻居呀!
这是四十年前发生的事,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呢?还有人会这样做吗?不可能了!人们一切向钱看,人心已经变质,变得龌龊,变得自私,变得冷漠。以前那温暖的邻里情再也看不见了,再也回不来了。这是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呀!
(原创首发)
曹会镇,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诗人,中国作家网会员,签约作家。
此文发表在《黄河风文苑》,此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