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构思之美~《小径分岔的花园》

很多小说名篇,我们读了好多遍,可能也只看到一个表面,但是经名家一解读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美感~流光溢彩、层次分明,每个文字、每个片段都是心灵的阵阵悸动、涟漪层叠,一波一波从内向外荡漾,又一波一波从外向内涌动,给人无尽的美感,就象《小径分岔的花园》。

这篇小说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41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看的是作家马原的解读版。

图片发自App

一、情节。

住在英国的中国医学博士余琛,实际是一名德国间谍。一天,他得到英方将要在某地对德发动炮击的重要情报,但发现已无法发出,另一联系人被英军反间谍军官马登杀死了;而且马登正向他的住处赶来。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迅速想出一个办法。他拿出电话簿,找到附近的一个叫艾尔博特的一位有名的汉学家的地址,然后乘车前往。为迷惑马登,他还多打了一站票。

下车后,他向一个当地小孩打听,到汉学家的位置。小孩告诉他,遇到十字路口都左拐就到了。

汉学家(简称“汉”)以为他是来参观花园的。

于:“什么花园?”

汉:“小径分岔的花园。”

于:“那是我曾祖崔鹏的花园。”

汉:“请进,请进!”

然后,他们聊起了崔鹏。崔鹏当时是云南总督,一生有两大愿望:一是写一本比《红楼梦》还伟大的小说;一是建一座迷宫。

在他们正聊的时候,于琛通过窗户发现了马登的身影。这时他迅速拔出枪,乘汉学家转身取东西时,一枪杀了他。

于琛被捕,媒体纷纷登载。隔日,一个叫阿尔博特的地方,遭到德军大规模突袭。驻扎在那里的英军及1400门大炮全部被毁。

二、结构。

1、于琛为什么要杀阿尔博特?

作者一直没说,直到小说结尾才揭晓。因为“阿尔博特”就是英军准备实施炮击计划的发起地,但于琛已经无法将情报送出去了,所以他选择了同名的、比较有名的人物。只不过恰巧是汉学家、恰巧是一直研究崔鹏的,而崔鹏又恰巧是于琛的曾祖,这就是一种小说的结构与艺术。

但汉学家又是无辜的,直接杀死,既无一种平衡美,又无法向读者交待,所以文章最后写道:“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杀掉一个叫艾尔伯特的人,可是他不知道、谁也不可能知道我的无穷的悔恨和厌烦。”

2、哲学寓义。

小说表面看是一个谍战小说,但小说表现的其实是一种宇宙万物的循环、偶然与无限。

小说叫《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开始于琛从火车站到艾尔博特家,当地少年告诉他,遇到十字路口一直向左拐。西洋人对中国迷宫的理解就是,一直朝一个方向拐(就能走出迷宫。“迷宫”含义或等同于“小径分开的花园”)。

到了阿尔博特家,又是“弯弯曲曲的小径,同我儿时的记忆一样”。于琛儿时就住在曲径幽深的花园中,迷宫式花园无处不在。

接着是他们的对话,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于琛的曾祖崔鹏有两大愿望:一是写一部伟大的小说 ,二是建一座迷宫。而这部小说就叫《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种花园从现实到思维无处不在。

于琛看过这部小说的手稿,看得莫名其妙,主人公第三章死了,第四章又活过来。这又有一种时间上的循环与轮回,而且又趋向于无穷。就象阿尔博特研究崔鹏,后人又会研究阿尔博特一样。

我有时又会想,小径分岔处,又有很多选择与偶然,就象汉学家仅仅因为名叫阿尔博特。

崔鹏建的迷宫,后人一直没找到;迷宫其实就是《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这本书;就象小说名,“花园”、“迷宫”是建筑,但小说本身也是一种“建筑”艺术。

“迷宫”其实代表一种循环,就象故事一样:“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也代表一种选择与偶然。

马原提出的另一种分岔:时间。时间代表的是人生各种重要关口、不同阶段的选择。我们一生的选择是有很多迷惘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所谓的“成功”,真的有拼搏也有运气的成分。

“时间”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提到最少的,但如果作为迷底就对了。

20180331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的构思之美~《小径分岔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