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无奇的少年时代

最近被海蓝强烈安利了一部叫做《我是大哥大》的漫改日剧,讲的是一群不良少年在高中打架斗殴、互搞互整还有情窦初开的搞笑故事。不良少年少女们称霸高中,跷课染毛,喊着中二的口号拼着略显稚嫩的义气,经常打的满脸是血还笑呵呵的不当回事,看了两集感觉的确能看到中二漫画的影子。而且伴着这部剧都能多吃两口饭,可以说是打发时间和怀念少年时代的绝佳利器了。

什么年纪才能称作少年呢?反正现在二十多岁一定不是了。认真算下来应该是十五六或者十七八岁的时候,那时候不会打扮不会伪装,男生们穿着宽大的运动衫,女生都扎着马尾,大家齐刷刷地顶着黑眼圈重复着上学放学的日程。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管的很严,夏天不允许我们穿膝盖以上的裤子,短袖的领口不可以太大更不可以穿无袖的上衣,染发对于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是一项大罪。初中是有小混混的,校服和头发都耷拉着,裤子上挂着叮铃哐啷乱响的链子,三五个人一群地站在校门口,他们的脸都隐藏在烟雾后面。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老实人都会紧张地摆弄书包的带子,加快步伐绕过他们。

高中则反了过来,大概学校有足够底气我们是这座小城的第一,对优秀学校的学生只要抓读书就好了,连校服都懒得给我们做。当然,不良少年早就被最顶端的分数线划在了外面,所以我们学校的女孩子夏天穿着热裤披着长发,姣好的身材和面容一展无遗,除了大家的近视度数陡然升高以外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每一年考出来的成绩数据都非常好看。

现在回想起来,对于少年时代的生活,好像除了学习的主业,早恋和追星都被缩小成生活中细碎的点缀品,在试卷和作业本组成的浩瀚星河里,偶尔闪出一丝小心翼翼又并不长久的光亮。某个班里的男孩子和MV里的韩星都曾激起过心上小小的涟漪,但这涟漪随即被学习的大潮没过,难得再膨胀出什么兴风作浪的本事了。

与电影电视剧里相比,我和我的生活里没有打架斗殴,没有怀孕堕胎,没有任何坏事,当然也没有出个少年天才这种足以震惊全国的好事。从来没有逃课的心思,上课的小动作仅限于抄作业和偷偷传纸条聊天,那时候也不知道攀比和妒忌,可能是因为单纯。

单纯的甚至傻里傻气。

还真的挺平淡的。以现在的眼光往回看,在记忆里留下最最深刻烙印的竟然是操场上的落日。体育课完成老师要求的跑圈任务之后,三三两两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闲逛,看着太阳逐渐从一颗新鲜芒果变成熟过头的咸蛋黄,男孩子们抓住一周两次的难得机会踢球,女孩子们手挽着手,马尾辫的影子被拉的越来越长。

离开家乡考去外地读书之后,我一次母校都没有回过。我也想过,为什么不想回去看看呢,反正离家又很近,但每次放假在家又提不起“专门回学校去看看吧”的这个劲儿。

人们总是在回忆起过去的时候不胜唏嘘,认为青春年华无限好,虽然一无所有但身负未来的无限种可能,虽然懵懂无知但乐在没什么大的忧虑。毕竟和十八岁以后的日子相比,单一的学习压力在纷至杳来的种种烦恼面前简直渺小的可以忽略。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老了的人才会羡慕年轻,直到我重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才发现原来心态确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十五岁,在结局处哭的稀里哗啦,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什么沈佳宜最后没有跟柯景腾结婚而是嫁给了一个不知所云并且相貌平平的老男人。二十多岁再看的时候就没有想哭的欲望了,反而认为那才是正常的结局,因为并不是所有美好的嫩芽最终都会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太过青涩的东西总是与不稳定相关联,人的选择数量也会随着长大由一变二,再由二变多。

我们都无法逃避,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少年变成一个平平无奇的成年人。

或许还应该感谢平平无奇的少年时代,毕竟没有人犯法没有人辍学打工没有人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什么是生活的残忍,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周末老师多布置了三张卷子才是最大的残忍。象牙塔是座好塔,它保护了我们少年时代脆弱的梦,所以它不该背上把学生变成书呆子的污名。

小时候家长说,上了大学就自由了。读大学以后,身边更多的声音说,工作了就自由了。

自由本来就是个相对名词,我们一直在被捆绑,这么说来少年时代反而最自由,因为我可以选步行或者坐公交车回家,可以选我暗恋还是明恋哪个班的哪个男生,可以选我读文科还是读理科。现在更多的事情没得选,比如脱发或者不脱,熬夜或者不熬,老老实实写论文或者干脆别毕业,和谁在一起或者不和谁在一起。

选择的项目变多了,选择的余地却越来越窄。

平平无奇的少年时代像一杯果酒,倒出来甚至泛不起几个气泡,至于它发展到后来是变成了八二年的拉菲还是超市里十块钱一瓶的二锅头,那是后来的事情。

我们长大了以后,突然都不爱喝果酒了,我们嫌它没有劲,嫌它是小孩子把戏。

而我也只是有一瞬间有点怀念真正意义上读书的时光。当你面朝后的时候,你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所以不可以长久地面朝后。而当你面朝前的时候,就只能向前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平无奇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