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台湾自制真的可以撑起一整个金马奖吗?

最近台湾地区金马奖的议论甚嚣尘上,似乎大陆影人参加与否并不会影响这个历史悠久、光环叠加的奖项。但是,到底是否会影响呢?难道光凭台湾自制电影就足以撑起一整个电影奖?台湾电影在大众没有认真关注的时候发展如此迅猛了吗?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选择关心一下上一届金马奖的黑马影片《谁先爱上他的》,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入围最佳剧情长片的台湾电影,被当作台湾电影最后的防线,那选择它作为衡量目前台湾电影的发展现状,应该不算毫无依据吧。

延续了台式清新风,讲述的是“同妻”与“同志小三”争夺保险金的故事。这个题材在大陆是不可能拍摄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抱有极高的兴趣与期待。再加上预告片撕心裂肺地battle场面,简直狗血至极,又舒爽至极,满足了所有的好奇心。

电影用孩子与心理医生倾诉作为故事的叙述线,用孩子的视角来表达生活在同志父亲和“同妻”母亲的矛盾家庭里成长所看到的一切。因为是孩子的视角,所以加入了很多涂鸦元素,显得十分可爱诙谐,据说很多涂鸦后期是为了弥补画面上的瑕疵,如果是真的,那这个方法就太巧妙了。

故事的开头,孩子宋呈希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了,而更悲剧的是“同妻”母亲刘三莲发现保险金的受益人写的却是“男小三”高裕杰的名字。刘三莲歇斯底里,带着儿子来高裕杰家来要钱。而高裕杰对此事并不知情,依旧一副吊儿郎当的小痞子样。刘三莲怒骂高裕杰是“小三”,高裕杰却贱贱地回嘴,“如果我是小三的话,怎么样也应该是小王吧”,因为多了一根。

这种笑话在剧里比比皆是,比如高裕杰还戏称自己是宋呈希的后母之类的。可以看出高裕杰是认同自己的同志身份的,他不畏惧社会对他的看法,一直坚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正值叛逆期的宋呈希既为了想要和母亲对着干,又想要了解到底什么样的人抢走的自己的父亲,索性就搬到“后母”家来住。

宋呈希一直在“他是个好人吗?”“他是坏人吧!”的怀疑中与“后母”相处。这个男小三一边是抢走父亲的狐狸精,一边又是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爱人,这种矛盾的心情是一位中学生无法理解,但又恨不起来的。

而另一边,刘三莲因为儿子的离开又一次备受打击。刘三莲的角色在整个剧情的前98%都是一个受尽生活磨难,被爱情抛弃的悲惨女人,她用眼泪和嘶吼来为自己找到出口,儿子是她唯一的寄托,可却也被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小三给抢走了。

但是刘三莲是最典型的亚洲母亲,她懂得如何忍辱负重,如何刀子嘴豆腐心,骂骂咧咧地让宋呈希别回家了,一边却为了让儿子可以睡得好一些,把小三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这种情节的设置既荒谬,又觉得活成这样的母亲又何在少数。

故事就在这三个人之间展开,但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进行关系地推进,也没有任何关于保险金争夺的正面描述,男小三也从未正面拒绝过将保险金还给宋呈希,导致后面刘三莲为了夺回保险金将高裕杰当小三的事情告诉高裕杰剧场里的人、甚至将高裕杰是gay的事情告诉其母亲进行逼迫,这些极端的举动都显得极其突兀。

如果编剧就是想把剧情往荒谬极端上去讲,那就要将矛盾推到最高潮,可是编剧并没有这么做。在刘三莲几近疯狂的逼迫之后,编剧告诉我们,小三其实是个温暖的小三,然后开始描述在宋呈希的父亲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选择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做真正的自己,于是回到这个同志小三的身边。同志小三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借地下钱庄的高利贷,也要为他做手术换肝。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所有的陪伴和牺牲都让人无比动容。

也不乏一些小细节的细腻描绘,比如因为太过思念宋呈希,高裕杰骑着摩托车带着快不行了的他去学校门口偷看宋呈希,只是默默地偷看,因为他觉得恨比爱更好痊愈。还有在宋呈希父亲早就去世之后,高裕杰还会突然想起来要送早饭去医院,到了医院才想起来,他早就去世了。诸如此类细腻的描述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小三”。而也因为了解了这些之后,保险金之争居然就自然平缓了,最后的结局是,刘三莲将保险金放在高裕杰家门口。看到此处,我仿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各种使不上劲来。前面所有的铺垫都为了最后的世纪大和解吗?

这部电影保留了台湾电影一贯的清新叙事,故事的完成度也较高,色彩画面都观众很舒服。但是我依旧不喜欢,虽然这部电影的很多评论都在抨击那些抱怨此片三观的人,认为爱应该包容多样性,爱是无价的。应该感同身受追求真爱的勇敢云云。但是我仍旧不赞同,刘三莲式的悲剧人物应该大发慈悲,包容这个世界。

自认为找到真命天子,欢天喜地地成为新娘,却不知道这只是悲剧的开始,婚礼就在情敌的注视下进行,而自己的真命天子心里装着的是另外一个人。

为心爱的人生了孩子,成为外人眼中最幸福的一家人,却在丈夫半个月不回家后感到懊恼。在同事的指点下,企图用更风骚更主动的性生活来改变乏味的婚后生活,却被丈夫一把推开。在丈夫和自己坦白之后,仍旧委曲求全,希望可以帮丈夫“治病”。

丈夫偷偷将保险金受益人写上情敌的名字,这举动就是全然不顾自己的家庭了,坦白这位情敌才是对他最重要的人。而在这种打击下,刘三莲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抢夺保险金的泼妇。倾注了所有关心的儿子因为刘三莲的情绪和管教,在叛逆期无比讨厌自己的母亲,而刘三莲成了一个默默付出,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悲剧人物。

在备受打击,想要借酒浇愁的时候,在此刻仍旧保持委屈自己的风格,因为洋酒太贵而选择回家喝料酒。这个情节很有趣,也帮助塑造了刘三莲这个最普通也最无私的人物个性。

最后将保险金拱手让给小三实在是悲剧的极点了。为什么刘三莲要为这个世界付出这么多,而这个世界回馈过她什么呢?只是一次次给她自以为的希望,又一次次用最残忍的方式将她的梦撕碎。所以看到最后我无法为了高裕杰的爱情哭泣,因为他的爱情是另一个人撕碎的梦来完成的,而从一开始明明可以少伤害一个人的。“同妻”是无辜的。

故事的结尾,刘三莲问心理医生,自己有没有哪怕被爱过一点点?这应该是所有被感情欺骗之后的人共同想问的问题吧?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因为人们总是希望为自己的过去一点点证明,来安慰自己,不是白费,不是泡沫。

而谢盈萱的过人演技将这个悲剧人物演活了,收放自如,情绪拿捏极好,不愧是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标题的问题。

也许圈外观众对台湾电影和金马奖都并不了解,最多人在选择电影观看时,如果有金马奖作为推荐理由,你会更优先选择一些而已。我们不会在这个风口上盲目地一味贬低台湾电影,台湾电影是有自己的根基的,一直以来在小清新电影和电影的细腻描绘手法上,台湾影人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但是,正如上一届金马奖台湾电影的最后防线《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可能因为弹丸之地,普遍视野较狭窄,耕种一亩三分地尚属合格,在往深了,大了去探讨宏观问题,往往把握不住方向。所以,真要靠台湾自制来撑起一片文化市场,可能会真的成为区域性小型聚会,毕竟真正的电影需要更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靠台湾自制真的可以撑起一整个金马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