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总会来的,相聚也会快的

如果分别会难过,只能说是相聚的味道太好了

一转眼便又开学了,最后呆在家的那几日显得格外的短促。快上三年级的弟弟总是有意无意地就用幸灾乐祸的语气说,“你马上就要开学了,这样就没人管我了,我就可以一天都在楼下疯玩。”暑假父母要上班,所以他都是被我管束的。因为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总是玩起来便没有时间意识,所以平时我都是严格规定他下去玩的时间。

今天是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我正在卧室收拾着箱子,在楼下疯玩了几个小时的弟弟,十点便准时上楼。因为爸爸已经明确规定了,十点他还不回来,便将门反锁。调皮却胆小的他总是乖乖就范。他一进我的卧室,便慵懒地躺在床上,胖乎乎的小手搭在额头上,注视着我将衣物一件件放进箱子里。安静了一会,他若有所思地说,“明天你就走了”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就没人陪我玩了。”语气满满失落。我被他这么一说,心情也有些难过,却故意逗他,“前几日你不是还很高兴吗,说我走了就没人管你了。”他不言,默默地看着我收拾东西,小小年纪心事重重。

我的第一感觉是,他长大了,因为分别会感伤了,不像小的时候,还不及桌子高时,跟我挥手再见却不懂意义,只懂得这是一个常见的手势罢了。可第二感觉是他依旧还小,因为他还没学会如何掩饰低落心情,让外人看起来自己完好无事。

我十分能体会他这种心情,因为我从小是个没安全感依赖性很重的人,每到分别之时,便会心情极其落寞,又是女孩子,比较敏感,往往还没到分别时刻,我已经稍有察觉。小孩子单纯可爱,往往在你而言只是下次相见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久远的。他们的感情更加直白,追求更加简单,对一个哭闹不舍的孩子就算解释上百次,“我很快就回来了。”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只看的到别离罢了。

所以我才会在五岁那年,父母准备从奶奶身边把我接走,去遥远的城市上学的时候,从离开家门到临近上车都紧紧地攥着奶奶的手不放。我还记得,车上的售票员催促着,满车的乘客等待着,我性子倔,所以无论大家在我耳边如何哄骗,“过年就回来了”我还是哭喊着,紧拽着奶奶手迟迟不放,大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我“骗”上车。

对于“分别”这回事,我学了很久,从失落到不再轻易表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旁人再怎么教也没用,是一种心境,只能自己慢慢调整。因为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过年才能回家见一次,住的时间也短,所以每次的分别对于我来说都是心情跌入低谷的痛苦时刻。看着车逐渐开出小镇,驶出城市,小小的心里塞满忧愁,说我是世界上最不开心的人也不为过。

可慢慢长大,知道“哭”已经不再是适合自己年纪的表达方式了,从长辈嘴中的,“别哭了,下次过年就见面了”到“马上要走了,你是不是很舍不得。” 分别所流露的情感,逐渐从浓到淡,从直白到隐晦。终于,16岁那年,我发现我面对分别,终于可以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了。甚至于我已经学会包容“别离”这件事,因为这意味着,离下一次的相见更近罢了。

小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对于离别总是表现淡薄,老家没住几天就急忙匆匆赶回,好像并不留恋。直到长大,我才懂得,因为小孩子总喜欢眼前的快乐,而大人却相反,他们总是期待以后的快乐,我想这才是显得不那么悲伤的原因吧。


后来我上了大学,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离别,我终于可以“伪装”地轻描淡写了。为什么说是伪装,因为在一次次的独自返校途中,只身一人步入生活的轨迹的时候,只有一次,就那么一次,我哭了。我们不是看不见,只是假装不见,分别所衍生的那点留恋苦楚,惆怅和无助。

车厢满座,旁边的大爷和同伴正聊着天,高铁在轨道上快速前进着。我看着窗外的水田一闪而过,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我又要离开家了,又要独自一人去面对一座城市,一个人应付着,就算在人群中也会拥有的孤立无援的感觉了。就在那一刻,红了眼眶,接着眼泪便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不过好在没人注意到,我被离别击倒的那么几分钟。我偷偷抹掉眼泪,感觉心情好多了。

其实并不是不难过,只是不允许那么难过而已。

还好这样的情感只偶尔返潮一次,也还好我仍是一副坚强自立的样子。

分别会难过,只能说明是相聚的味道太好了。可现在的我已经不能再像个孩子一样了,不能说,“我舍不得,不想走”,不能任性闹脾气。因为这不是生活最后想要的样子。人越长大,便会对分别的感伤处理的越老练,越深刻,越不见,越不言。

就算再不舍,再留恋,也能在分别即在眼前的时候,调整心情,把念想留到日后,想着下次相见。

分别总会来的,相聚也会快的,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么恭喜你,成为合格的大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别总会来的,相聚也会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