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书单
假期正值读书时
2月从数字上来看读得挺多,但很奇怪,收获感不是很强。
大概是小说居多,只顾着享受情节,到了交笔记时无从下手,只能生拉硬扯地从自己的生活地找出些与小说相似的地方,说是“有感而发”,实际上自己心里清楚得很,是懒癌发作,不想思考。
据说一个人每天会产生65000个想法,但脑子的里想法毕竟不如纸上,或者说屏幕上的字留得久,很多当时觉得很有感触的东西,一旦没有动笔写下来,日后想要再回忆的时候,就比较难了。
所以读了想了却不写笔记,是不行的。
废话不多说了,照例分享几本我个人这个月最喜欢的5本书。
No.1 《身份的焦虑》
自从上个月看了《机场里的小旅行》,就很喜欢阿兰·德波顿的文字,这本《身份的焦虑》同样没有让我失望。
“焦虑”可以说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汇,身边的每个人好像或多或少都被某种焦虑困扰着。阿兰·德波顿于是在书里分析了焦虑,尤其是身份焦虑的起因和解决办法。
我们为什么焦虑呢?
本质上是因为“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哪怕“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些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讨得他们的欢心”。
在阿兰·德波顿看来,我们担心自己赚不到足够多的钱,考不到足够高的分数,住不上足够大的房子,开不上足够好的车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内心真的对这些东西有多大的渴望,而是我们想要借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我们想取得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而是世俗的成功。
甚至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要的是什么,可能都不太清楚,因为我们对无法实现这样的成功过于焦虑,无暇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只看着周围人的都是这样的,就忍不住追上去和他们一起。
如何解决这样的焦虑呢?阿兰·德波顿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他从五个角度给出了答案,分别是: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
单看章节的名字,我估计很多人失望或者摸不着头脑。但读下来就会发现,内容其实很有哲理,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大上,说的都是扎心的大实话,比如:
”你的命运经常取决于他人的观点,而并不取决于事实。“
”要想获得成功的感觉,最佳途径莫过于选择一个稍逊于己的人作为朋友。“
”对生活报以很低的期待不仅正常,而且明智。“
总的来说,书里除了对一些朋友(比如我)略显枯燥的史实,剩下的都是作者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洞见,所以千万不要被名字吓跑了。
阿兰·德波顿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就是在取名字这件事情上太实在。
No.2 《人类群星闪耀时》
以前学历史,总觉得古人好有智慧,每一步都想得这么全。后来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从结果出发,去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定性。
历史里很多人的人,也并不像书上写的那样觉悟高又想得周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会软弱,会犯错,会沉迷于当时当地的环境,看不透未来的局势。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再看历史里的细节才觉得这些人伟大。
《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这样一本把细节“添油加醋”地还原给你看的书。
茨威格还原了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在逃亡途中发现太平洋的故事;
还原了斯科特带领的考察队如何错失”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队伍”这样的荣誉;
还原了暮年歌德如何求爱不得而写出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玛丽亚温泉悲歌》;
还原了列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运筹帷幄借道德国返回苏联投身革命的传奇……
比起盖棺定论的史实,这些细节更能唤起我们同理心。
正好我哥前两天拍了一张图片,我觉得很配这本书营造出来的诗意。
看第一眼,我们的目光肯定被天津眼和它周围耀眼的灯光所吸引,但仔细看,会发现水下面被印出了点点的星光,虽然看得不是那么真切,但确实闪耀。
如果说现在我们每天面临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就是图里五彩斑斓的灯,那我觉得书里描写的无数动人瞬间就像水底的星光,需要我们花点力气,才能在过于缤纷的灯光中看到他们的闪耀,并为之倾倒。
No.3 《失明症漫游记》
身处屏幕时代,有一个念头不时困扰着我:要是有一天我瞎了怎么办?特别是盯着电子设备久了眼睛发涨,或者是隐形眼镜戴多了眼睛发痒的时候,这种对失明的恐惧就越发强烈。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要不抽点时间去学个盲文,提前准备一下?尤其是在看完《推拿》和《我是证人》这些与盲人相关的作品之后,我还特意关注过电梯按钮上的盲文,试图用手指去感受那些有着不同排列顺序的小凸点。
但至今为止,我对失明这件事最大的担心,也仅仅停留在我个人的生活层面。无非是些我怎么自理,怎么工作,怎么与人相处之类的庸人自扰。
可看完《失明症漫游记》之后,我开始有点恐惧了,不是恐惧“我自己看不见”,而是恐惧“所有人都看不见”。
小说里,失明被设定为一种传染病,只要看一眼已经被感染的人,过不了多久就会失明。结局可想而知,没过多久,所有人都失明了。
故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所有人失明之前,重在呈现还没有失明的人如何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如果对待被感染的人;二是所有人失明之后,整个社会如何在混乱中寻求秩序。
其实“所有人”这个说法稍微有点不太恰当,因为作者为了故事顺利地讲下去,特意设置了一个bug,也就是“医生的妻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被感染”,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叙述者。
她假装失明,陪着丈夫接受隔离,之后又带着同一个宿舍的人逃跑,一直到最后传染病停止,她用自己的眼睛,为我们见证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如何借由眼睛的缺失而放大。
不管看不看得见,人性本身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正如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来的真理:“不要以为失明症使我们变得更好了;也没有是我们变坏。”
我们还是我们,失明,只是作恶之人能为自己找到千万个的开罪的理由罢了。
我们能轻易地为失明的人犯下的错找到开脱的理由,正如我们同样能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心安理得地为自己辩解。
最有意思的是,书里不厌其烦地重复失明之人如何在经历了不堪和自私之后自我安慰的桥段。“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要是以前,绝不会这样的。”
虽然并没有患上失明症,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因为“眼睛”的缺失而产生同样的侥幸心理。
“反正没有人看得见。”
而生活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以为“看不见”就没事,可就像《推拿》里说的:
“都是瞎子,谁还看不见呢?”
No.5 《无颜者》
还是一个关于眼睛的故事。
网络让我们能够体验一种特殊的“失明”,即“看不见”对方的真实身份。
再加上马赛克,这些人就成了“无颜者”。反正谁也不知道谁是谁,于是放心大胆地为所欲为,无所顾忌地展现出和生活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哪怕这一面为人不齿也不害怕,因为没人知道这是谁。
“看不见”这个因素,再一次放大了人心目中的“恶”。
此外,这还是一本名副其实小h书。因为主题是网红的特殊自拍和直播,所以场面描写很直接。
之所以要说这一点,是发现确实这个话题能够在网络上赚到很多的流量。上一次我的共读会直接放出了群二维码,马上就有人进来发链接,实在可恨。
因此这本书于我也就有了另外的启示,即:面对一些我们本身也不耻的灰色盈利地带,是为了世俗的成功而两眼一闭投身其中当个“无颜者”,还是甘于贫穷,守住底线?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一个答案。
还有挺多想说的,一看字数已经太多了,再唠叨下去就要耽误大家更多的时间了。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如果喜欢我的阅读故事,不要忘了关注我的公众号哦~ 我会继续勤劳地更新哒~
最后预告一下:3月的原著共读会下周会出进度表~ 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啦~
嘻嘻嘻,溜啦溜啦~
猜你喜欢
我如何阅读这本英文原版书?已结束
【2月共读招募】发现你的天赋优势已结束
1月阅读故事:爱上斯蒂芬·茨威格和阿兰·德波顿
2018年度书单:我最喜欢的十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