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中国农村当代基层纪实长篇小说]   (序言 续篇1)

水竹凹

作者:蒋春木

长篇纪实小说《水竹凹》连载之序言、续篇1




深闭柴门水竹村,

是非荣辰总忘言。

——[宋代]马廷鸾《癸酉春暮钟信甫寄诗次其韵》



    序 言


   公元1961年。

   江南省江东市高桥镇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这个小山村里仅有30几户人家,人口不足150人。

   小山村名叫水竹凹。因村里的农户全部姓水,同时,山坡下还有一大片水竹林而得名。

   水氏起源出处众多。有记载出于姒姓,来自远古大禹治水时水工之后,属于以职业为氏。

   也有史载源于远古,出自古人以五行之一的水为氏,属于以图腾为氏。等等。

   水竹凹村却与村前的这片水竹林息息相关。

   这片水竹林,枝杆挺拔,四季葱绿,竹径幽幽,细叶婆娑,成了小山村天然的绿色屏风。

   有诗云“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水竹林是小山村的主要出入口。翠茫茫、绿荫荫的。一进一出,让人感觉像是跨越了时空一般。

   从这片竹林穿进去,就是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再走出来,又似乎回到了喧嚣的尘世。

   山坡下有一片十分平坦的凹地。几十户农家静静的依傍于水竹林后,安卧在那片凹地上。

   小山村里的人,谁也说不清这片约100多亩的水竹林,有多少年历史,又为什么叫它水竹。

   但是,村里人都知道,这片水竹林是编织各种竹器用品的好材料,也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因为,村里家家户户的竹筐、竹篮、竹筛、竹篓等日用品,都是用这片竹子编织的。

   每家每户也都有好几床,用这竹子编织的凉席,还有一、两张用这片竹子做成的凉床。

   甚至,农户家里的不少碗也是用这竹根做成的。

   夏天,一到晚上,那遍村散放的凉床,和用竹子撑起的蚊帐,就成了这个小山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因为这片水竹,小山村里世世代代,都会出几个远近闻名的篾匠。村民水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水滨,三十几岁。中等身材,平头短须,忠厚能干。师从父亲,学的一手的编织竹器手艺。

   那一年,7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水滨的妻子挺着个大肚子,躺在自家门口的凉床上。

   突然,妻子发出了一声尖叫,水滨一看羊水都出来了,就赶忙用几根小竹杆挣起了一个围栏。

   可是,还没等村里的接生婆赶来,水滨的妻子就在凉床上生下了一个男孩。

   那个男孩在家排行老四,他上面还有二个姐姐,一个哥哥。几年后,水滨的妻子又生了个女儿。

   看着这个在凉床上生下的娃娃,不识几个大字的水滨,随口就给娃起了个“水竹”的大名。

   虽然,这个小山村名叫水竹凹,却正好没有一个同名同姓的。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没过几天,水滨夫妻俩就把水竹抱到邻村一个算命先生那儿,给他卜了一挂。

   那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大惊失色,脱口一句“呀,这娃将来是个当官的命啊!”。

   再掐指一算,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这娃五行缺水,命中注定有小人之灾呀!”。

   水滨听清了前半句,没听懂后半句,激动的不行!

   这个小山村,还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吃“皇粮”的人,更没有出过一个当官的呀!

   老实巴交的水滨喜上心头,本来准备给个三、五元的卜挂费,破天荒地掏出了十元!

   算命先生见状,笑嘻嘻的说道“这娃小名就叫水娃吧”。



    第一章  走出山村


   1、小山村出了个“状元”


   公元1977年。

   这个小名叫“水娃”的水竹已经16周岁了。

   他在水竹凹村念完了小学,就来到高桥中学。他上完了初中,又接着上了高中。

   那一年,水竹正在高桥中学就读高三。

   父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就在高桥街上一户亲戚家,借用了一间房子,让水竹一个人安心住下。

   这间房子,进门的一角,亲戚家养了两头黑毛猪仔,里面放着一张床,一张长条小桌子。

   墙角处,用一块木板支成了一个灶台,上面放着一个煤油炉、一个酒精炉、几双筷子和几口大碗。

   还有一个用黄泥烧制的小三角炉子,旁边堆了一堆干柴和扎成一小捆、一小捆引火的稻草。

   水竹刚住下时,用那个黄泥炉子烧过几次。但是,一点燃柴草,满屋子烟雾,呛的水竹眼泪汪汪。

   就连那两头小猪仔,也嗷嗷的叫了起来。

   自此以后,水竹就没用过那个黄泥炉子,他只能用煤油炉或是酒精炉烧饭热菜了。

   饭是每天煮一次,能吃上一天。菜是母亲不远数里,隔几天送一次,送一次吃几天,热一下就行了。

   到了天气热了,母亲只能送上当天的菜,再多带一些咸菜,送一次也能吃上二、三天。

   只是,那个炉子的火候实在难以控制,米饭时常煮成夹生的,他也只能将就着吃饱就行了。

   后来,母亲时常带些锅巴,再带点麻油、细盐,招呼他一定要“吃饱、吃好”。

   水竹在这里住了几个月后,居然闻不到猪屡粪的臭味了,没事时他就逗逗那两头小猪仔。

   再后来,那两头小猪仔,只要听到水竹放学回来的脚步声,就会发出欢快的尖叫声,见到他时,不停的甩着尾巴,转着圈子撒欢着。

   这一年,正是中国高考恢复的第一年。

   高桥中学的领导们十分的重视。因为,这是第一届高考!他们要的是升学率!更是“面子”!

   临考前半年,学校就将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尖子生,合并成一个加强班——开小灶!突击补课。

   水竹本是二班的班长,成绩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理所当然的进了加强班。

   那年夏天,天气异常的燥热。两头小黑猪也渐渐长大了,同时,伴随着热浪也引来了无数的蚊虫。

   每到夜幕降临时,水竹就早早的点上几盘蚊香。

   或许是浓浓的烟雾,迷晕了两头黑猪,或许是它们日久通人性了,两头黑猪几乎每晚就早早的没了声响,憨憨的入眠了。

   水竹一边不停的摇着扇子,一边不停的复习着功课,赤裸的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不时的擦拭着满身的大汗。

   他把一双脚插在装满井水的塑料桶里,隔一段时间,就把水倒掉,再从门口的井里吊上一桶。

   那井水清凉、清凉的,一双脚伸进去,立马感到神清气爽,浑身的疲惫和燥热顿然消散了许多。

   转眼就到了高考了。水竹父母一大清早就从家里赶来了,母亲手里拎着一塑料袋锅巴,那是母亲特意烤好的大锅锅巴,焦脆焦脆的。

   那年高考只有两天时间。考完后,水竹就随着父母一起回到了家里,等待着高考成绩的公布。

   水竹回家后,父母亲特别的小心,原来一回家就放牛、放鹅的差事,也不要他去做了。

   七月底的一天,根据学校放假时的安排,这一天要公布高考成绩了。

   水竹父母天刚亮就催着水竹起床了。   

   父母亲陪着水竹走了近10里路,来到了高桥中学。

   远远的,他们就看见学校大门上悬挂着鲜亮的红幅,上面醒目的写着“热烈祝贺高桥中学五名同学高考中榜!”。

   还没等水竹进校门,一大帮同学已经围了上来。

   “水竹,你考上啦!……”。

   “水竹,你真棒!祝贺你……”。

   “恭喜你呀!水竹……”。

   ……。

   水竹一时蒙圈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他走进校园,一眼看到校园宣传栏上,大红的光荣榜上赫然写着“水竹”两个字时,他才醒悟过来:自己真的考上啦!

   高桥中学高三年级三个班级183名学生,那年居然考上了五个!升学率高达2.73%。

   当年全市平均高考率不足2%,高桥中学竟然位居全市前茅!水竹也成了幸运儿之一。

   水竹父亲站在一边悄悄的抹着眼泪,母亲蹲在学校围墙边,埋着头嘤嘤的哭泣着。

   水竹考上啦!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回了小山村。

   水竹和父母回来时,村口已经聚齐了很多人,一看见水竹回来了,鞭炮就响起来了,浓浓的烟雾顿时弥漫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水娃他娘、他爸,恭喜你们呀……”。

   “水娃,好样的,咱村终于出人啦!……”。

   “哈哈,咱村也出了状元啦!……”。

   ……。

   水竹和父母亲在村民的簇踊下回到了家。

   小山村里的鞭炮声,陆陆续续响了三天。

   这个仅有30几户的小山村,每家每户都拿着礼品,来到了水竹家祝贺。

   有的送上一篮子鸡蛋,有的抱着一只大公鸡,有的揣上5元、10元钱。

   但凡是来的人,都会点上一串鞭炮。

   几天后,高桥中学派专人,把一张江南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水竹家。

   水竹录取的专业是中文系。父母在家里和院子里摆上了七桌,宴请全村的老老少少。

   这一天,是这个小山村最热闹的一天。

   这一天,这个小山村,居然同时来了两个大人物。

   高桥人民公社的丁委员来了!

   正在水竹家吃喜酒的村民,看见膀大腰圆的丁委员时,立马站了起来。

   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也突然没有了声音,有的猫在桌子下,有的躲在大人身后。

   丁委员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个小山村里,大人们平时吓唬孩子的“口头禅”,竟然与他有关。

   那句话是“别哭啦,再哭公社的丁委员来了!”。

   只要放出这句话,再闹的孩子也会立马止住了哭叫声。好像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特别的灵验。

   村民们带着敬畏的眼神看着丁委员。

   水竹的父母赶忙请丁委员一行坐在了首席。

   陪同丁委员来的,还有水竹所在地大队的大队长。

   这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同时来到水竹家,同时来给水竹家祝贺,成了这个小山村里,很长一段时间,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水家出人了……”。

   “水家祖坟冒青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