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努力+方向,方向不对什么都不对,高手是如何选择方向的?

你好哇,感谢您点击我的文章,这里是后浪科普,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账号,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可以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个故事,在一次考试后,你问学霸考了多少分?学霸回答一百分,你接着炫耀说,你这么努力才考了一百分,而我这么懒散都考了九十分,我们差距不大嘛,学霸接着说我考一百分是因为考卷的分数只有一百分,但你考九十分就是因为能力上只有九十分(我是没经历过,我的能力属于不及格)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学霸的能力不止一百分,是考卷限制住了学霸的发挥水平,让他只能发挥出考卷允许的能力上限。

当我们把这个故事搬到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人在能力上其实并不差,也不缺努力,但他们却被某些因素限制住了自己的发挥,导致被身边的同龄人逐一的超越过去。比如同一所大学里,能力差不多的两名学生,在出社会几年后,他在薪资和能力方面或许会有天差地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在限制住了他们的发挥。

在职场上或许没有考卷这一类的限制因素,但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其实天生就像考卷一样自带上限,有些选择上限高能让我们发挥出两百分的实力,而有些选择上限低,只能发挥出五十分的水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而已;也不是因为我们跑得比别人慢,而是因为在起跑点的时候就已经跑错了方向。但说是简单,想要认真的在每一次都做出一个好选择,是真的有点太难了,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筛选思维,一个可以让自己赢在起跑线的思维方式。


首先什么是筛选思维?筛选的概念,是利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筛面,将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从而完成粗细料的分离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筛选的过程,可以把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事物筛选掉,让注意力可以专注在筛面上的高质量事物上,而筛选思维指的就是在做一个选择之前,先把那些不合格的选择给筛选掉,这样的话虽然不能确保最后能得到一个最好的选择,但至少能保证选择的质量是过关的。

为什么要先筛选后选择呢?古语有云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在选择的概念世界里,西瓜和芝麻其实都是相同的体型,根本不能直接的进行判断,不经过筛选,大概率你就会捡到芝麻,而很多的时候,大部分的低效努力者其实在能力上都没什么问题,努力程度上也高人一等,但就是在选择的时候,过于的随意。

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在跟我抱怨自己的遭遇,他说自己在目前的公司里工作的项目过于的枯燥,而且工作量极大,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它的职场价值,然后我就好奇的问他当时你是如何选择进入这家公司的?他说是因为朋友介绍,而自己刚好也在找工作,稍微分析一番之后就答应了,听起来很熟悉对吧?因为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但问题在于这种选择感觉上是主动选择,但其实是被动的,因为从始至终他都只有一个选择,去或者不去,没有第三个选择了。


没有足够的备用选择就谈不上筛选,没进行过筛选的选择就会容易出现捡芝麻的情况,有一句在网上流传的话是“现在工作流的泪,是当初做决定时脑袋进的水”老祖宗有一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指的就是不要随意地下决定和选择,对选择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后才做出选择,虽然不能确保你是捡到最大的那粒西瓜,但至少你是不会捡到芝麻的,说了这么多该如何的筛选呢?我总结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让选择有更多的选择

很多人不具备筛选思维的原因在于他们会用没有其他选择来作为一个借口,就比如刚刚的那位朋友,那我问他为什么不多找几个公司做完比较后再来选择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告诉我说自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说实话和过去相比,现在的人在选择机会上可以说是比之前多了十倍不止,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没选择并不是字面上的没选择,而是自己没有主动的去寻找选择背后更多的选择,只是一味的被动等待选择的来临,说的有点绕,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有的人会说自己学历不高没得选,只能做这种工作,再比如有的人会说自己能力不行进不了大公司,只适合做这种工作,发现了吗?大多数人在说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没尝试过寻找那些更多的选择,他们习惯用自己当前的认知和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选择,粥左罗老师说过,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的事情上都是有选择的,但只有先认为有选择的人才会找到选择,一开始就认为没有选择的人,最后真的就没选择了。这其实也说到了我的一个痛点,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一般,我的成绩也一般,所以不敢把简历投到大公司里,连尝试都没尝试就告诉自己没选择了,最后真的没法选择。

当然这里的选择其实并不局限在职场找工作上,在工作中其他事项上,也能用上,例如想要学习一项能力时,先别急着下定论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尝试去思考其他不一样的手段;再比如工作上想到一个好点子,别急着去执行,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执行方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选择可能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引子,大部分人都会去关注那一块砖,但只有少部分人才懂得去注意背后那一块值钱的玉。


第二步:提高自己选择的门槛

改变往往是往更好的方向去改变,而不是越改越差,就跟之前说的一样,把时间花在捡西瓜上,永远会比把时间花在捡芝麻上更加值得,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高自己的选择门槛,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我们心中需要有一个标准门槛,因为做选择这件事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做出放弃,而低于门槛的选项都需要直接的放弃,很多人不能做出有效选择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心中没有一个标准门槛,下意识认为所有的选择权重都是一样的。比如拿学习方式来做一个例子,很多人认为死记硬背跟其他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利用费曼技巧来学习会是它的十倍;再比如很多人会认为读书就是一页一页的翻就行了,所以努力的翻,争取在短时间内看更多的书。事实上,只输入不输出的读书方式,跟看电影其实没什么差别,在他们的概念中,选择都是同等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而所谓提高选择的门槛,就像从一个买地摊货的买家变成一个只买高端货的买家一样,这类人会更关注货品的质量,不会去购买一些品质不够的货品,虽然他们有能力购买,所以在选择之前应该做出放弃,也就是放弃低于门槛下的选项,因为所谓的选择就是在已有的选择中挑出一个,而且要提高自己选择的门槛,这样才不会挑选出只能带来细微成效的选择。


第三步:准备一个做选择的时间

人类是情感动物,大部分人会很容易地被一些内在情绪或者外在干扰影响自己当前的判断,从而导致脑袋一热就做出决定。比如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因为身边的人都一一找到工作,会很容易导致自己失去判断,心急的随便找一家公司加入;再比如做年度目标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在零碎时间里做计划,但那时候会很容易的被之前的一些事给干扰,做出心急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手中有这么多的好牌,这么多的选择,但最终却打的一手烂牌的原因。

而如果仔细观察市场上的一些牛人,会发现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会特意的空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思考,再来做选择。比方说阿里巴巴的马云爸爸,每年都会特意的找寻一个地方来闭关几个月,认真的来思考阿里巴巴未来的走向,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外在因素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干扰。虽然我们做的选择或许没那么的庞大,但如果能够区分执行时间和思考时间的话,无疑是最好不过的。

我自己的做法是会在礼拜天特意的安排一段时间去思考一些重要的选择,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让我用来专门做筛选的时间,这让我养成了一个平时不随意做选择的习惯,因为最近深深地感悟到了选择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会习惯的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努力方式上的失误,但从始至终他们的方式可能比周围的人都还要正确,只是在起跑线的时候选错了方向。


结语

认真做选择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这点我承认,但我会说这些事都是值得的,有一头鲸鱼被发现死在英国的草原上,距离海岸线八百米远,经过动物保护组织深入调查,发现任何鲸鱼被冲上岸搁浅后,希望通过翻滚回到海中,不幸的是他弄错了方向,向着反方向的草原一直努力,直到死亡。没搞清楚方向,先迈开步子,总觉得努力了就够了,实际上离目标越来越远。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会倾向于把时间都花在执行上,因为对比起做计划,真正的执行一件事可以让他们有掌握感,但真正的掌握和掌握感是两件事,只要你的方向不对,那么你所谓的掌握感都是一种骗自己的感觉,当然也不是说一些想的久的选择就一定带来巨大的收获,但那些想都没想的选择大概率都不会是什么好结果。

你的思考经过筛选了么?你有做过哪些方向相反的努力么?欢迎您的留言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努力+方向,方向不对什么都不对,高手是如何选择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