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古红颜多薄命——王安忆《长恨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上海小姐”第三名获得者王琦瑶,清纯、美丽又聪明,可是,历史风云变幻,小人物的命运浮沉飘摇,她一生命运多舛,悲剧收场,令人唏嘘叹惋。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畅销小说《长恨歌》中的故事,这本书获得过中国文学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的语言特别华丽,词藻极为丰富,描写细致入微,从中学时代的王琦瑶开始写起,分解放前,文革前,改革开放前后三个部分,40多年岁月娓娓道来,把与王琦瑶命运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在细碎纷繁、错综复杂日常描述中,深刻地阐述了红颜薄命的主题。

王安忆曾说过自己的写作初衷,称《长恨歌》 是写实的,女人是城市的代言人,他其实是写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气氛、思想和精神。 他写的这个城市叫——上海。

一、每一个人物都无法逃脱时代的宿命。

作者在第一章里挥毫泼墨,以细腻的笔触写了上海特有的四个意象:弄堂,流言,闺阁,鸽群。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出王琦瑶,一九四五年的旧上海,像王琦瑶这样的女孩或者女人,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王琦瑶本是弄堂里中等阶层人家的女孩,一系列机缘巧合当选上海小姐后,照片登上杂志封内,照相馆的橱窗,她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顺着命运的洪波漂流而下,几乎无法掌控前进的方向。

除了去了一趟苏州,王琦瑶的一生大都在弄堂、闺阁中度过,她灿烂过、爱过、痛过也笑过,最终也湮没在弄堂中。

风云动荡的时代潮流中,王琦瑶从不关心时局,在咫尺方寸之间半是清醒半是糊涂地度过了一生。她灿烂的时候是晚会上的焦点,霓虹灯下的佳丽。现实中她比同龄人年轻很多,依然优雅,却没有结过婚,孩子没见过父亲,老了无人陪伴。

二、女人的恋爱和婚姻选择是影响一生的大事。

王琦瑶向往好的生活,她几乎不加思索委身于位高权重的李主任,而置一直将她奉若女神的程先生于不顾。为了短暂的海市蜃楼般的精致生活,飞蛾扑火般牺牲了自己。依赖、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她把命运交给别人的同时,也无奈咽下生命的苦酒。

向往都市繁华的王琦瑶在低谷时蛰居苏州小憩后,重返上海,走不出梦幻的旧时代的一群人,因了相似的境遇过了一段风花雪月的时光,最终以王琦瑶怀孕,当事人逃避而告终。

直到老年时,王琦瑶悟出一番道理,可谓送给少女们的至理名言:“像张永红一类的女孩子,总是要犯高不成,低不就的错误,他们仗着长得好,衣着时髦,又因为同时有几个男孩儿追逐,就以为这男朋友是由她们挑,由她们拣的,他们摆足了架子,却不知男孩子大都不很有耐心,并且知难而退。虽有个把死心塌地等着的,又往往是他们最瞧不上眼的哪个,所以倒不如那些自知不如人的女孩儿,能够认清形势,及时抓住机会。”

王琦瑶虽然悟出了道理,女儿也觅得佳婿去了美国,自己却一意孤行,再次飞蛾扑火,饮鸩止渴。

三、相比女人,男人们倒成了负面典型。

王琦瑶上过女子高中,学了三个月护理,靠给别人打针为生,入不敷出时靠变卖家产为生。这样看来,她最初选择李主任倒是对的,至少保证了她日后的生存。

而后面出现的男人,不是不负责任的懦夫,水性杨花的好色之徒,就是叶公好龙的巨婴,怀揣觊觎之心的歹徒。王琦瑶不可谓不聪明,不可谓不谨慎,不可谓不真诚,都抵不住男人世界里对女人的轻视和玩弄。从这一点上看,作者对王琦瑶是持有同情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男权中心的社会,女性从属与受伤害者的地位。

评论家白晓华对此有段精彩评论“作为女性,王琦瑶总是奋力地寻找着男人的坚强和保护,到头来却发现她选择的男人总是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总是他们先被打倒、被击败。……最后只剩下王琦瑶在风雨飘摇的孤苦境地中继续这漫长的生命之旅。”

四、王琦瑶的性格缺陷是导致她命运的致命因素。

一是虚荣心。与同学的一次次心照不宣的疏离,与李先生的一拍即合,对程先生的若即若离等。

二是自私。与他人的相处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始终没有对任何人敞开,亲人不亲,亲近的人倒都是所谓精神尺码相近的人,而那所谓的相同又值得些什么?

三是怕孤独。她不断寻求依赖,她的小屋几乎不缺客人,这样就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了吗?不,她自己也提到白天多热闹,夜晚就有加倍的寂寞。

不管怎么说,王琦瑶毕竟是值得同情的,向往好的人生是每个人应有的愿望。只是,由于生不逢时,遇人不淑,性格等因素。她灿烂了一时,却寂寥了一世。

也许王安忆选择的书名就源于白居易的这句““上穷碧落下黄泉,此恨绵绵无绝期”吧!

当然,作者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所不表现的远不止这些,大的方面有诸如文明、道德、时尚,小的方面有爱情、友情、音乐、习俗、饮食等,《长恨歌》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荟聚了上海的昨天,也蕴含了上海的今天和明天。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自古红颜多薄命——王安忆《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