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十六年,明朝的第11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接班,根据皇明祖训,便请了近支的堂弟朱厚熜前来北京当皇帝。但是朱厚熜进京不是那么顺利,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以及首辅大臣杨廷和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要求朱厚熜先认孝宗为皇考,以皇太子的身份承继大统。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朱厚熜并不是任他们玩弄的小娃娃,因此在这件事上,朱厚熜和张太后他们产生了嫌隙。
一、什么是有仇必报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唯一没有嫔妃的皇帝,他与原配张皇后在皇宫之中饮食男女,如同民间伉俪。这对神仙眷侣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明孝宗死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但没过几年,这位从蒙古大漠到江南水乡都嗨够了的年轻皇帝也死了。明武宗没有儿子,根据兄终弟及的法统,就只得从他的堂兄弟中间去找,找去找来就找到了湖北安陆兴献王的儿子-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他就是后来统治明朝长达四十五年、极具传奇色彩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之前,明孝宗的张皇后是动了点小脑筋。她想让朱厚熜先过继成自己的儿子,这样她就可以继续享受现任皇帝的皇太后尊贵,将来也不会大权旁落,甚至孤单寂寞冷。但天资聪明的朱厚熜一听就炸了:神马!我的亲妈还活着呢,我怎么能过继给张皇后做她的儿子,以后还得喊自己的亲妈为伯母。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最后以嘉靖皇帝完胜,同时也拉开了嘉靖皇帝推尊私亲‘大礼仪’之争。
嘉靖皇帝登基第三天就派人去湖北安陆把自己的亲妈接到了北京,册封这位兴献王妃为皇太后,册封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公平的结果。但是张太后觉得很不爽啊,她依然居高临下地把这位皇太后当作乡下藩王的一个王妃对待;嘉靖皇帝临朝亲政后,张太后又表现出傲慢,这些都让嘉靖皇帝感到非常愤怒,存心报复的种子也就从此种下。
张太后有两个弟弟张延龄和张鹤龄都在朝廷为官,仗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两人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时候就严厉地警告过这两位舅舅。嘉靖皇帝继位没多久,有人举报张延龄意图谋反,证据确凿,理应株连处死。张太后这个时候急了,正好嘉靖的太子出生,她就以道贺为由要求见嘉靖,希望可以网开一面给自己弟弟一条生路。嘉靖皇帝早就料到了,谢绝不见张太后。
张太后被吃了闭门羹,就让朝臣向嘉靖皇帝求情。大学士张孚敬为了张延龄案向嘉靖求情,嘉靖皇帝亲自写了手谕:现在的天下是高祖皇帝朱元璋打下来的天下,明孝宗都要守高祖皇帝的法规。你这样徇私求情是怕伤了皇伯母的心,就不怕伤了高祖皇帝的心吗?张孚敬继续上奏:皇帝登基的时候,奉先帝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现在张延龄谋反理应株连处死,张太后也是张家的人,请问皇上要怎样处理你的伯母皇太后?嘉靖皇帝看了也只能暂时悻悻作罢。到了冬天要确定第二年处死的囚犯名单时,嘉靖皇帝又想杀张延龄,只是想起了张孚敬的话才又一次作罢。
没过多久,张太后的另外一个弟弟张鹤龄也被人告发下狱。这一次张太后再也顾不上伯母皇太后的威严,穿着破衣裳坐在草席上求嘉靖皇帝法外开恩,嘉靖皇帝索性置之不理。后来,张鹤龄病死在狱中,张太后也在宫中病死。张太后一死,嘉靖皇帝立刻杀了张延龄。毫无意外,张太后的下葬规格也被大大缩水、草草收场。这位在明孝宗年代就‘专宠淑房,古今无匹’的娇艳皇后沦到如此下场。
二、什么是有恩必报
大礼仪之争,表面是争爹,其实是争权。
嘉靖皇帝即位后,便开始命令礼部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上封号,此时的兴献王已经去世一年,对于这样的要求,明朝的大臣们感觉到手足无措。
面对皇帝的命令,礼部尚书毛澄感到非常为难,便向首辅杨廷和请示,杨廷和想了想,搬出来西汉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参考。原来西汉成帝没有儿子,去世前立自己的侄子定陶王为皇储,他死后,定陶王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哀帝。礼部根据杨廷和这一建议,便上奏皇帝,应该是小宗承继大宗,应该尊奉正统,参照古代的事例,应该尊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王朱祐杬为皇叔父。这样一来,嘉靖皇帝就要对自己的亲生父亲称侄皇帝。嘉靖听到这个奏书,瞬间爆炸,呵斥道,按你们的说法亲生父母也可以随便更换吗?杨廷和和毛澄依然坚持己见,不管不顾皇帝的愤怒。嘉靖皇帝看到大臣们软硬不吃,便采取怀柔措施,他派太监找到毛澄,告诉毛澄自己想给自己父亲上个封号有那么难吗,面对皇帝的示弱态度,毛澄态度也开始软化,承诺将来等到嘉靖皇帝生了儿子之后,可以让次子去继承兴献王王位,奉祀原宗庙。但在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他不敢让步。正在君臣僵持时,一位名叫张骢的南京刑部主事和一位名叫桂萼的南京刑部主事主动迎合上意,上疏驳斥杨廷和和毛澄,他们认为嘉靖皇帝和定陶王有所不同,嘉靖皇帝是按照皇明祖训即位的,又不是孝宗的后代,继皇统而不是继皇嗣,所以嘉靖尊朱佑杬为皇考合情合理,而且还应该在北京为父亲立庙祭祀,这一提议一出,双方的争论更加激烈。这个张骢,是浙江永嘉人,很多史学家说张璁这个人是投机分子,但我倒不这么认为。张璁前面考了7次进士没有考上,正德去世那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他第8次参加考试,结果正德来不及殿试就驾崩了。这下赶上嘉靖皇帝首次殿试,张璁终于考上了进士。这一年张璁47岁,真是皇恩浩荡啊,所以说张骢当然是一个双面性格的人,这也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此时的心理需求。
这一次算是张璁帮了皇帝的大忙,所以当嘉靖皇帝将父母的帝号安排好了之后,马上就对张璁进行了封赏,后来张璁在世宗朝改革吏治、改革宦权、改革科举,为嘉靖中兴做出了贡献。张璁对于明代内阁是有贡献的。明史上说嘉靖:“朝位班次,具列六部之上”始于张璁。张璁对于明世宗曾经有“继统不继嗣”的支持,明世宗对于张璁的提拔是不遗余力的,张璁后被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桂萼为太子太保,后也成了少保兼太子太傅,这俩人的班次名正言顺的就排在三部尚书的前面了,从张璁开始,之后入阁的夏言、严嵩等人,也名正言顺的列于六部尚书之前。内阁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首辅的地位,权力已经接近前朝的宰相,之后的继任者夏言、严嵩、高拱、张居正都有被其泽。
所谓的‘大礼仪’之争,所谓的报复张太后,消灭后党势力,归根到底都是嘉靖皇帝作为权谋大家在长袖善舞,玩弄权术。在泄私愤的同时,嘉靖皇帝更不忘抓紧皇权。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蠢政,使朝政为之一新。嘉靖的资质被认为是非凡的。他爱学习,好动脑,博览群书,联对敏捷。稍懂事时,就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还被带到北京的皇宫和朝廷去,熟悉了宫廷仪式和典礼的规矩。他是过早成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熏陶,使他逐渐养成了自我感觉良好、旁若无人、自命不凡的习性。他的父亲1519年7月去世后,年仅13岁的他,就接手管理王府,表现出了极高的管理才能。他15岁进京登皇帝位时,其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已初具雏形。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得到几个所信赖的大臣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嘉靖皇帝的治国方略,可以从他一生的作为中梳理出以下几条:用老臣,明孝纲,除旧弊,振朝堂等。他的治国方略,是采纳解一贯条陈“十事”的结果,嘉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的。正是这一治国方略才使得他年纪轻轻就站稳脚跟、掌稳政权。
嘉靖皇帝好标新立异,较少保守思想,为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1530)开始进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正祀典活动。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号,恢复“至圣先师”称号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举措陆续实施。虽然这些与政治、经济改革关系极小,但却是嘉靖皇帝敢于变更祖制的结果。嘉靖皇帝在改正祀典中,将朱元璋制定的关于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项规定改动了。这无疑动摇了祖制不得变动的陈腐观念,一定程度上为改革活动的开始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对社会弊端采取一些清理措施,以挽救王朝日渐明显的颓势。从这点出发,他对主要由地方官员发起的改革赋役的活动予以支持,准许在一定的地区内实施,这就为诸如“一条鞭法”等新的赋役征收制度的出台和在局部地区的推行铺平了道路。
嘉靖皇帝为解决长期困扰明王朝的宗藩问题而颁布实施的《宗藩条例》更是嘉靖朝改革的重要成果。明朝的宗藩制度始于建国初期,在这个制度下,宗室家族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生齿日繁,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洪武时,山西惟封晋王一人,到世宗时剧增为两万余人;朝廷所支付的禄米也由每年1万石,增至87.2万余石。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越来越无法忍受。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嘉靖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企图予以解决。其中收效较为显著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颁布实行的《宗藩条例》。它一方面限制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亲王的禄米,规定了数十条具体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贵族势力的膨胀,略为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嘉靖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为万历初期张居正全面推行改革进行了准备。
嘉靖皇帝采用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对大臣动辄予以廷杖,罚俸、罢官、下狱等方式的惩治。同时他又极喜听阿谀奉承之言,凡善于拍马的小人,往往得以升官晋级。这就使为国分忧的正直臣子时常遭受打击,而势利小人和奸佞官吏则飞黄腾达,鸡犬升天,社会风气愈加败坏。为了牢牢控制朝廷大权,嘉靖皇帝还经常有意制造和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争斗,他好居中操纵,掌握大权。这种恶劣作法,使朝臣的门户之争愈趋发展,开明代后期党争的先河。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朱厚熄病情加重,而这一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别了,居住二十四年的西苑,嘉靖帝已不能再看它一眼了,他极不情愿地被抬到充满恐怖和肃杀之气的乾清官。上帝赐予他皇位,却又仅赐予他一个普通人的体魄和智慧。当他对繁冗的朝政不堪担荷时,他开始了逃遁,这是与其堂兄明武宗在实质上差别无几的精神逃遁。他用斋醮焚修筑起一道网,希冀把自己同整个社会隔离开来,在体会颂圣的道情乐声中获得灵感和欢娱,也获得长生。但最后,他获得的却是孤独。1567年,嘉靖帝去世,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