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就一定是好的吗? 2020-02-25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儿奇怪:健康是好事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那希望帮助所有人都心理健康,为什么不好呢?

这其实是源于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问过我的问题。

他在一个心理群中,看到有一个心理从业者(当然,也是这个群的组织者)洋洋得意地说了一件事。说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性陪妈妈过来做心理辅导,在交谈的过程中,这个心理从业者觉得女儿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于是转换矛头,集中追问女儿。从现状始问起,一直问到这个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于是这个从业者得出结论:你(事业有成的女儿)就是因为从小被爸爸抛弃才这么努力!你这个情结需要解!最后还说这个女性在自己面前失声痛哭,以此证明自己多么得厉害。

我的朋友很困惑,他虽然刚刚接触心理学,但直觉地觉得这件事情好像是哪里不太对劲,于是问我,我当时没有回复他。

我不认识这位从业者,也就无从知晓其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是否有处理“创伤”(假如有)的能力。但从业者良莠不齐,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避免的情况。

中国心理学会在发布的《伦理守则》中对从业者有如是要求:

善行:心理师的工作是使寻求专业服务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师应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 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

而在上述心理从业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第一,这个女儿并不是求助者。没有求助,就没有咨询,哪怕你发现对方可能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或者求助的问题仅仅是更大心理问题的一小部分;第二,我们提供的服务方向是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生活,所有的提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去探究别人的隐私,揭别人伤疤。

第三,我想解答开始的那个问题:心理健康不好吗?我发现对方心理不健康,想要帮助TA,这有什么错吗?

心理学四大公理之一是: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这说明了心理的机制之一:适应。

一个人,哪怕TA心理不健康,但是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方式让TA 还能够适应社会,做出与社会要求相符的行为,为什么一定要告诉TA:你这种方式是不健康的!是需要改正的!

这种行为,就像是一脚踢倒了别人避雨的破房子。

房子是破的,没错,但是这个破房子可以保护人,免受风雨的侵袭。

你一脚踢倒了破房子,让原本还可以遮风避雨的人去直接淋雨吗?这会不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样的做法不但蠢,而且坏!

好的方法是什么?慢慢地帮助TA搭建一座新房子(建立新的适应模式),但是在搭房子的过程中,要允许TA时不时地回到原来的破房子中休息,直到最后新房子建好,并且习惯待在新房子里。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努力,因为问题会反复,甚至倒退。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太痛而退缩。

所以,如果没有意愿,没有足够的坚持,让TA继续在破房子中不好吗?哪怕是不健康的防御方式,但是,最起码能够适应社会,为什么不可以呢?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它们千姿百态,人们也并不只喜欢一种花,要消灭掉其他N-1种。

人,为什么就一定都要是心理健康才是好的呢?

再说,心理健康是什么?健康心理是什么样呢?

教科书告诉我们: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也就是说,健康的心理是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或者说,这是我们追求的标准,但肯定不能任何时刻都做到。每个人都有健康心理状态,也有不健康心理状态,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既然这样,谁敢说,自己一定心理健康?又如何去强求别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心理健康呢?

作为一名心理从业者,我不能也不敢不愿臧否别人,谨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健康就一定是好的吗? 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