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齐社读书俱乐部】第96期周六早读——《断舍离》顿悟应用案例07

顿悟9   陆勤(北京达能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以前我收拾归纳整理屋子的时候,还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那时觉得只要把家里没用的东西都处理掉,尽量不再买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断舍离。现在通过看这本书,才知道。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要考虑到物品与当下的我的关系,问一下自己,“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吗?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吗?”而“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要学会真正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顿悟10 宛玲 (中国妇女报社)

(原理)《断舍离》中讲道:从“宏观的角度看‘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P103)

(烦恼)家中物品的留舍对于我来说是一场接一场的艰难抉择,特别是那些或躺在橱柜深处或被束之高阁的东西,有的甚至还未拆包装。我总觉得日后都用得上,就这么丢掉太浪费也太可惜了,所以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很多。

(感悟)书中对于“可惜”的解读顿时感到让我茅塞顿开。仔细琢磨,确实是这样的,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如果真的爱惜某件物品,就不该仅仅是把它带回家后收起来,更不能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无限期地保管起来。从情感上来讲,我们不防把某件物品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如果一个朋友就这样被你安置一边,数日、数月、数年不去理睬,甚至到了遗忘的地步,那么这个朋友不伤心吗;对于这份蒙灰的情感,还有什么“可惜”而言呢?物亦如此,真到了长期不用的程度,倒真不如放手来得真诚和洒脱,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它的地方,让它获得新生。

想到这儿,我在舍弃时从容了许多,没有了纠结羁绊,心情也清朗了很多。是的,“可惜”不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学长论】(不限)【学长金句】(4条/本/小组)(学长署名)

1=学长论指学长的经典观点,例如:姐夫燕窝论。如果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2=在早读分享中的金句

1.断舍离就是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着选着,生活就精致了,心情也更加清爽。

2.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3.断舍离真的是门技术活儿,更是头脑风暴。就拿扔东西来说,别人的好扔,了解扔自己的,太难了!

4. 断舍离,让我们的生活舍弃杂乱,留下精致。


【应用案例】(3篇/本/小组)(学长署名)

(通过故事或者践行来描述你的收获)(3个/本,字数500字以上)

1=应用案例参考来源:早读分享者的分享稿。

A: 陆勤 B:王承良 C:孟庆梅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懂生活、爱生活,对身边的物品善于分类、整理的人;认为只要把家里没用的废物、破损的东西都处理掉,尽量不再买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断舍离。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断舍离绝不仅是一种整理术的称呼,对我来讲,它更像是一套仪式,一种通往新习惯的锻炼。

断,是放弃新交;舍,是减少已有;二者配合从而达到离的境界。以自我和现在为出发点,通过断和舍,来放弃执念,摈弃过度的欲望,产生对自己所得的敬畏和感恩,收获离的解脱和自由。在执行断舍离的过程中,我认为“舍”是最难的。尤其是舍弃那些带有纪念意义的、特殊含义的、价格昂贵的物品。

要做到断舍离,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都扔掉。选择留下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才可以留在自己的空间里。而那些让我们犹豫的东西,也就是不需要了,可以扔了。

在我的家里,单单只是因为“能用”就留了下来的物品很多,譬如说,我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仅仅是因为比原价便宜就买了,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位,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或者是买东西的时候,商家给的赠品,这些东西也还能用,但不是我目前需要的。这些东西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总觉得这些东西丢掉很可惜,却忽略了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我一面看这本书一面在脑海里规划着哪些东西该舍弃了。

当我们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的、适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观,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物尽其用。

我有几套廉价的茶具,用得挺顺手,即使招待客人也是用它们。我还有几套品质比较好的茶具,有两套紫砂的、一套汝窑的瓷器、一套哥窑的瓷器,还有恒福的陶器茶具……却一直舍不得用,一是怕好的茶具在使用中受损,坏了会心疼;二是觉得那些廉价的茶具用着刚刚好,即使坏了也不可惜;三是觉得自己喝茶的水平还没达到使用好茶具的水准。像这样,廉价的东西舍不得扔,贵重的东西又舍不得用,家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收纳起来也比较麻烦,心里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压力和焦虑。学了断舍离以后,我才知道,这是潜意识里觉得这些优质的茶具超过了我的自我形象,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习惯,是在给自己减分。因此,我借机学习了茶道,了解了不同的茶类、不同的饮茶习惯、不同的场合与季节,得选用不同的茶具。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泡好一壶茶,茶具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讲究。其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究。

茶类有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茶,以及新工艺茶和非茶之茶(花茶等)。同时还有老茶和新茶之分,一向有“老茶壶泡,嫩茶杯冲”之说。这说明了茶具对茶的重要性。

根据家里现有的茶具来搭配茶的品类。

一、玻璃茶具

无色、无花、无盖、透色玻璃杯适合泡绿茶,整个冲泡过程中,茶叶在水中上下翻动、叶片逐渐舒展的情形以及吐露的茶汤颜色,均可一览无遗。

玻璃壶适合泡花茶,花茶有多种样式、多种颜色,用玻璃壶泡开玫瑰花、菊花等花茶,就能看到花儿完美绽放的过程,赏心悦目!如果使用其他器皿就不能从外部看到花茶在水中绽放的美丽形态!

二、瓷质盖碗、瓷壶

色泽均匀、温润洁净、形如美玉的瓷盖碗、瓷壶,具有不夺香、不吸味、易清洁、易保养等特点;能更好地散热,泡茶不易变味;可完整保留茶叶的香气,能真实且公正地反映出茶的真香真味。因此,瓷盖碗、瓷壶可以冲泡几乎所有茶类。

瓷质茶具之所以能够胜任所有的茶品,还有一个优势,它很好清洗,用一块软布轻轻擦拭就能完成,清洗过后,用沸水烫洗一遍,彻底洗去上一泡茶味,就可以接着泡另外一类茶。

三、紫砂壶

紫砂壶具有疏松多孔结构,泡茶保温、不夺茶香,同时还能去杂味、陈味,可使茶汤更加醇厚,香气更加馥郁。适合泡耐冲泡、耐高温的乌龙茶(乌龙茶和紫砂壶是绝配)、老白茶(老寿眉等粗大叶子的茶为佳)、黑茶等。

四、陶器茶具

陶器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老茶。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对于不同种类的茶进行茶具的搭配,就可以更好地衬托茶的色泽、形态、香味,使品茶的过程趋于完美。茶具的造型各异,色彩繁多,精美别致,是品茶时不可或缺的情趣。在日常的品饮中,体会出茶具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

我先使用那套白色的汝窑开片茶具泡上漳平水仙,不一会儿,金黄明亮的茶汤沁入杯壁上的开片纹里,出现了美丽的花纹,有的像冰裂,有的像蝉翼,有的像鱼鳞……每只茶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开片纹,随着品茶,还会渐渐发生变化。好茶+好茶具=好心情,这样泡出的茶也格外好喝。如果我还是用原来的旧茶具泡茶的话,是绝对体会不到这种惊喜和美好的。因此,果断舍弃原来使用的廉价的茶具。当我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时,发现我真的能够配得上这些高档的物品。我不再感到别扭,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我们喝茶的拿起和放下不也是一场断舍离吗?当我们捧起茶杯,就将我们的欲望放在了一边,断绝掉了一些不需要之物,舍弃掉了一切凡尘俗念,心中只有那杯中的茶。茶在沉浮中逐步归于平淡,人在辗转中日渐宁静,一时心更澄净通透起来。

而对茶来说,榨取最大价值,就成了“断舍离”最实用的方案。拿老白茶来说,冬天尤其能体现其“老”价值。品质好的老白茶耐得住泡,先是盖碗冲泡,香味或药香或陈醇香,暖烘烘的;几道变淡后,换煮茶壶上阵,咕嘟咕嘟地继续榨取,便又有了和盖碗冲泡不一样的口感滋味。持续的冲泡中,每一泡的滋味都不同,或醇厚甘甜、或花香蜜韵,都能层次清晰地一一展现,直到如同生命波线一样拉成一条直线,才算是完成了使命。老白茶泡完再煮,才是收尾时放的大招。比起买很多不同的茶在家里落灰,真真切切耐心地把一款茶从头喝到尾,才是真实的“断舍离”。

再想到我四年前买了一台跑步机,总想着,只要有时间就在家锻炼锻炼身体,跑跑步挺好,但实际上也仅仅是在买跑步机之前定下了这个目标,后面基本没有执行。这台跑步机的使用率一年也达不到三次。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传齐,没有群体来帮助我自律,跑步这件事对我个人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坚持下来。后来加入传齐,也爱上了跑步,每天早上很享受在户外一面奔跑一面欣赏风景的感觉,就更不愿在跑步机上跑步了。因此这台跑步机就一直闲置在客厅的阳台上,既占空间又影响美观,打扫卫生擦地的时候还总要绕着它,徒增不少麻烦。但是想着当初花不少钱买的,还没怎么用它,也许以后会用到,处理掉怪可惜的,所以就这么放着。书上说,一件东西只有让他物尽其用,才是真正的爱惜它。这台跑步机还能用,对需要的人来说还是有价值的,但对我来说不需要,也就没有价值了。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开开心心地送给了需要它的人。

当跑步机被搬走的那一刻,我看着空旷的阳台,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赶忙拿着擦地机打扫卫生,没有了跑步机这个障碍,感觉擦地也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儿。现在,我常常会迎着朝阳、闻着花香,在阳台上练瑜伽,真是身心“瑜”悦啊!

当找到自己最真实的需要和不需要的时候,在扔的过程中,也会感觉到买的欲望降低了,不会冲动买东西,不会因为打折满减活动买不需要的东西,甚至经过很多店铺时,觉得里面卖的东西其实我们都不需要。

“断舍离”,让我们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应用案例2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

——断舍离的机制有感

王承良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断舍离要做的就是把用不到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再用的东西,才能留在自己的空间里。一旦形成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如“离”的状态。

     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东西,衣物、书籍、孩子的用品等,刚开始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买买,等到头脑降温以后就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可有可无,后者是只用了几次的东西,像之前用福利卡购买的皮衣啊,DVD机啊,有的根本就没有启封过,有的一直静静地挂在衣架上、平躺在衣柜的顶部,落满了灰尘。不大的房间里,很多东西都是不经常用的,像孩子使用过的书籍,虽然现在还能按年级给收纳整理,但最后也逃脱不了丢的命运。

     在社区里发现了衣物的回收箱后,我们突然脑洞打开,不穿的旧衣服可以放到回收箱,美其名曰循环再利用,这可能就是最早意识的断的概念。

      学习了《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们对不用的东西有了更高层次的舍和离:除了可以扔到垃圾箱和卖给废品收购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咸鱼和转转App,实现闲置物品回收的最大化。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充分理解断舍离的机制。一举两得。

     自从断舍离后,以前那种一提到收拾就觉得厌烦的心情全没了,跟以前比,现在自己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应用案例3   孟庆梅

我理解的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包括精神上的执念,离等于放下了执念,把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要以自己为主,而不是以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送人。我的衣橱基本上都是拉开门就会往下掉落衣服的,每次整理完以后再拿衣服的时候还要整理下,因为总是满的,这次断舍离以后衣柜就空出了很多的空间,发现没有用的东西太多了,因为我看到里面有我从130斤到200斤穿的衣服,自己心里都一惊,有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原来心里还有些念想,想着要瘦回去,这次发现它们在柜子里躺了很多年,还是没瘦下来,就给它们全部清理了,舍弃了这些衣服,心里瞬间觉得轻松了很多。

我特别喜欢拍照,手机里总是满满的视频和照片,孩子小的时候留着很多的视频和照片,还有工作上的照片,手机电脑硬盘内存都满了,还要买网盘,要买大的网盘空间,然后找一些照片真是太头痛,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就暂时就进行了照片和视频的断舍离处理。

现在照片视频只存一个地方,拒绝重复。手机里存了,电脑就不存了,我现在主要是存在网盘里。现在的网盘做得很好,网站上还可以自动分类。觉得以后不需要的照片立即删了,或者定期删。我还找出来了一张特别的照片,留了很多年。他是我的同学,是我那个青涩年代喜欢的男孩,但是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得白血病去世了。他照片我却一直留着,每次看到时会有别扭的感觉,又舍不得扔,后来我认真地问了自己,这张照片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真的很想念他吗?后来我发现我没有那么想念他,我舍不得的是我的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所以我准备处理掉这张照片,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祭奠一下我逝去的青春!

做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断舍离以后,放下了这多年的执念,也看到自己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和喜欢更多更好更不同的精神匮乏,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让自己以后从物质到精神都能拥有丰盛的体验!

断舍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此,它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法则,甚至是一种心灵修行术。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通过物品来认识、发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都彻底焕然一新!以上就是我对断舍离的理解,感谢大家的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齐社读书俱乐部】第96期周六早读——《断舍离》顿悟应用案例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