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within and without——《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强烈推荐先去收看这部电影。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很优秀,广泛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也受到了很多的荣誉。今天我暂且不谈论小说的成败,只是来从小说的角度来评论一下巴兹·鲁赫曼所指导的电影如何。

故事从尼克要开始写关于盖茨比经历的小说开始,随后开始尼克的回忆。通过这些回忆,故事的核心内容开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视角的角度来讲,电影的改编是极其忠于原著的,毕竟在原著中小说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缓缓叙述整个故事的。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地抛出故事的矛盾与疑惑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最开始的时候,电影和原著一样在极力去渲染盖茨比的神秘,但有所不同的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想要加强一个主任翁来讲毫不熟悉的人物的神秘感,大概只能通过侧面间接地去描写——事实上,原著也是这么去做的,比如在原著中尼克在第一次参见盖茨比的聚会时作者铺垫了大量的对话身边有很多人都在传说这这位盖茨比先生的无数种版本而从未有人见过这位先生,当大家看到这一段时一定都会对相信所有人都会对盖茨比那如图基督山伯爵一般神秘的财富表示好奇;在这一点上电影进行了很好的还原并进行了一些属于电影的原创,在尼克刚刚搬到盖茨比先生的隔壁时尼克曾与这位盖茨比先生有过一次短暂的对视,当然我们看不到盖茨比的脸,但我们看到了盖茨比手上戒指的模样,从这个情节到尼克真正见到盖茨比中间这枚戒指有意无意地在电影中出现多次造成了盖茨比好像无处不在的错觉,而且盖茨比所举办派对的纸醉金迷大量疯狂的男女和酒精的海洋更是大大加强了人们的视觉冲击,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纯小说所难以实现的。

接着的矛盾就是盖茨比对一位有夫之妇的窥伺,而这个有夫之妇便是尼克的姐姐——黛西,与此同时也埋下另一条线的发展——黛西丈夫汤姆·布凯男的情人,当然还有一条在不断发展的暗线——尼克对于纽约的认知。前两条在故事的前期互不干涉而第三条线的发展受到前两条线的不断改变而第三条线也是前两条线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处理上,电影选择了忠于原著的发展。但同样大家都知道的是,电影的篇幅过短——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原著长达十万字的故事全表现出来明显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导演一定会对情节的发展和细节有所取舍,令我有些伤心的是电影是一部商业片,它最在意的是观众的观影感受和票房收入,而对于最重要的真正菲茨杰拉德想要通过这部作品想要表达出的东西优先级被放的很低。

从尼克第一次走进汤姆家门的时候,电影和原著第一次分歧就显露了出来。在原著中汤姆对尼克的态度并没有电影中那么亲密,事实上他们也并不熟识。然而第二天汤姆就带着尼克去参加他自己组织的萎靡的派对,这也更加说明汤姆是一个很浪荡的纨绔子弟也凸显了黛西的悲剧,但电影中这段情节就变的十分顺理成章少了这些意味。

而且在汤姆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认为这是电影之于原著的一个很大的区分。相信看过原著的朋友都会对电影中的汤姆有一些陌生,因为这个汤姆已经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汤姆了,不如说这是一个导演的创意。汤姆的形象由一个典型的满嘴谎话的纨绔子弟成了一个十分恶意的人。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使得汤姆这个角色更加契合这个电影。如果要还原原著塑造前者的形象的话就势必要加上许多导演为了影片节奏而刻意删减的大篇幅对话和许多小的细节。当然也有人说汤姆的形象塑造是鲁赫曼拍的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我认为不然,甚至于这是导演想脱离原著做的自己的一个尝试,我们来大胆地推想一下,汤姆这个形象会不会是导演刻意为之而并非无奈之举呢?

诚然,我们在看一些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去和原著进行对比,而电影不一样的与原著有出入的部分就会被我们视为糟糕。我们在看一些影评的时候常常会看的说“这个情节原著是怎么写的,这个电影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这个情节被导演改成了什么什么的句式”这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话。当然,电影在艺术方面是基本不可能超越原著的,小说有太多电影所不能承载的东西。但电影也有自己的优点,就像我上面说开始描写盖茨比的神秘时电影所用的手法和对人们的视听冲击也是小说比拟不了的。

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但可以看出导演是并不想完全去把这部电影深埋在原著的阴影之下。虽然电影在深度上比不过小说,但在电影强于小说的视听鲁赫曼做到了极致。老实说在知道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最担心的事就是怕导演拍不出盖茨比聚会的奢华。小说里可以用大量的对话去让你想象画面,但电影不行,它必须拍的和人们想象的一样,甚至于超越想象。我想这部电影做到了,这部分的画面堪称完美,就算是我对此做足了心里准备也着实被吓了一跳。这时候再回首看去,导演忽略大篇幅对话是值得的,违背当时普遍禁酒的历史是值得的,甚至于让人诟病已久的没有尊重原著(电影突出奢华,而原著突出人们的丑态)也是值得的。因为它在这一点上超越了原著给所有观影者带来了难以忘怀的视听体验。这样一来就很难让人相信汤姆的形象是导演的能力不足又亦或是导演的失误。

在这个电影里,汤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他放荡不羁而又心机深沉,在最后步步为营调查出了盖茨比的背景可以说胜券在握甚至于在威尔逊面前开脱自己直接性地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错的是汤姆,在这里汤姆就是当时旧资产阶级的一个缩影站在盖茨比对立面我们要指责批判的也正是这个缩影。但小说中汤姆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资产阶级,他虽然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但却没有做出任何腹黑的事情,如果他不是拥有多个像威尔逊夫人一样的情人在这场婚姻中他才是十足的受害者最后和威尔逊先生的谈话也只是开脱自己并没有去抹黑盖茨比,小说中盖茨比的死更多像是社会的错。汤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你如果把自己代入当时汤姆的情景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自己也会做和汤姆一样的选择,那么我们会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去指责汤姆呢,我们会指责的——或者说反省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两种描写哪一个更好不必多说自然是后者,但并不意味着前者一无是处,而正相反这是导演我认为的一个天才一般的构想,当然是单纯地站在这部影片的角度来讲。

按照小说的写法的话我们需要知道当时的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而我们如何得知这个状态呢。就是靠我上面写线索的第三条线的铺垫,这是最难最占篇幅也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条线,虽然我说电影也是有这条线的,但两个小时的篇幅是完全不够把小说结局的铺垫做完的。所以导演干脆换了一个主题——由之前的发人深省让我们反思自己鄙视自己改成了鄙视汤姆,鄙视汤姆的这些行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原著的描写在缺少铺垫的情况下是缺少矛盾的,盖茨比的悲剧在小说中是注定了的,就算黛西没有撞死威尔逊夫人他和黛西也是不会在一起的。这是一件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与旧时代贵族的斗争而结果是当时那个丑陋的社会,但还是那句话这是需要很长的铺垫的,但加上这个铺垫情节就会拖拉反倒不好。因此在这个影片中汤姆人设的巨大转变如同盖茨比一般也是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一件事。

还有很多细节电影与原著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像那个贝多芬的后代根本不会弹琴也没有什么优点只是盖茨比的慷慨让他混吃混喝,承了盖茨比这么多的恩情在盖茨比死后也只是想拿走自己的鞋子,这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还有很多,这样的区别我认为这都是导演想以视觉还细节的结果,一些不太影响最终结果的点被他十分果断地舍弃了,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勇气而不是愚蠢。

整个电影给我感触最大的地方有两个,一是盖茨比向黛西扔各式各样的衣服的时候,当《yaung and beautiful》在我耳边响起时,我真的和黛西一样哭了出来,这些五颜六色的衣服就像是黛西没有能力去选择的各式人生。她受着她那个时代的束缚我们也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束缚,我们和黛西都没有跳出束缚的资格,我们同样也没有什么资格去指责黛西,我们都一样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二则是尼克说的那句

“他们是一帮混蛋”,我隔着草坪喊道,“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盖茨比了不起吗?你可以回答不,但我会坚定地肯定这个问题。故事的最后盖茨比死了,葬礼却很少有人参加,受过盖茨比恩惠的……甚至于黛西……都没有参加……除了尼克谁都没有来。尼克询问,请求,乞求甚至哀求,没有人,没有一个人。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上只有尼克一个人理解盖茨比尽管尼克不认同他的梦想,但尼克理解他认同他追寻梦想的执着。幸运的是有人能对盖茨比的一生做出总结,更加幸运的是盖茨比在有生之年听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尼克帮盖茨比约出黛西是,盖茨比想报答尼克一份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尼克拒绝的。这也说明了盖茨比和尼克的友谊将不掺杂任何利益与金钱。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在文章的最后,我闭上眼想回味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剧情,但我的脑海中都只是一个场景——尼克将一本叫做盖茨比的书的最后一页放在箱子中,他想了想,然后用笔在扉页“盖茨比”的前面缓缓写上两个单词“the great”——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可能感兴趣的:(I was within and without——《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