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 《幽微的人性》

前段时间在网上一直在看李玫谨教授的视频,了解到一些关于孩子心理方面的知识,于是特意买了一本书李教授的书《幽微的人性》,这次出差的路上看了前半部分,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个观点:人性是养出来的。

李教授分析了近年来几起影响力较大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这些犯罪人员的学历都不低,有大学生、研究生,可以说智商很高,但是他们却犯下了杀人重罪,高智商并没有让他们远离犯罪,真正决定他们选择犯罪和出现犯罪指向的是情绪,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任意放纵。

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句话,做与不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许多行为之前似乎像有一道阀门,开与不开只在瞬间,这道“阀门”就是心理现象中的观念。观念就是在人在观到(感知)的同时形成的念,念是想法,是感知的结论,观念只与直接感知有关,与经历具体事件有关,与事件留存于心的情境有关。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从与父母的接触中去了解和形成。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为孩子传递正确的观念,例如哪些事情不能做(要诚实、要自尊自制等),人与人之间要有互相关爱,要善待别人,要让孩子有“生命珍贵”的观念,这样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才会有一道“阀门”,告诉他这样做是否正确。

李教授提到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时需要心理抚养,所以她建议大家在为人父母前需要想好几个问题:

第一,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12岁之前),不让TA离开你的身边。

第二,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多少、事业多成功、学历在多高,只在你为TA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TA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第三,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的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自然长大,就会自然懂事,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你不教孩子,其他渠道如电视、网络会教TA,等父母发现问题时再行动已经晚了。教育孩子没有实验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趁早意识到问题所在,采取行动,回归的希望就越大。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 - 《幽微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