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的方面看

前些日子有位朋友让我给她遇到的问题出主意,大概经过就是她的外孙刚刚学下棋两个多月,去参加象棋对抗赛,因为没发挥好被淘汰了。出来的时候孩子很不开心,外婆觉得这说明他还是很在意这场比赛的,妈妈开导他几句,他却一撇嘴,说我不生气,我不是小肚鸡肠的。最后总结,这孩子你鼓励他吧,说输了没关系,他就是这样无所谓,你批评他吧,他就急,找各种理由,或者发脾气。她的问题是: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失利?


首先,需要对待孩子失利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长。

家长让孩子学棋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很少有家长是想让孩子成为一名职业棋手或者长大后以下棋为生,那么目的无非就是锻炼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改善孩子好动的性格等等。其实下棋还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的兴趣爱好的作用,那就是可以让孩子“看淡输赢”,能够让孩子在不断的输了又赢、赢了又输的过程中变得内心强大,不但经得住打击,还有越战越勇的信心。

无论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品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的输赢得失需要孩子自己去慢慢消化、去慢慢体会,不是一次输赢就能彻底参透,更不是谁劝说一句就能茅塞顿开,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也需要更多的经历,在时间和经历中自己慢慢的磨练和成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再怎么着急都没有用,不如就放心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家长如果想劝说孩子,当然也没有问题,可以鼓励、可以疏通,坦然地劝劝就行了,不想劝也没关系,孩子自己就能想通和慢慢习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劝说就是孩子的救命稻草,没有的事,心灵的成长只能是自己。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要打击、不要数落,棋场上胜败都是常事,重要的不是某一次的输赢,无论是输了还是赢了都会有所收获,家长的批评只会产生负面作用,会让整件事情雪上加霜,让孩子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什么时候是必须家长干预的?当然也有,就是孩子出现过激反应的时候,例如,不吃不喝了、再也不想学棋了、暴躁摔东西、长时间不理人了等等,这时候肯定需要家长安慰一下,至于那些小失落、不高兴、掉眼泪都是正常的表现,成长的经历家长不用表现得过于着急,家长会把情绪传染给孩子。

第二,家长要向好的方面看问题。

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有,就是不会辩证地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如意时,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在乎就会觉得孩子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如果孩子太在意,又觉得孩子死心眼、不淡定、跳不出来,那孩子到底怎样表现家长才会满意,答案就是考砸了,孩子怎么表现家长都不会满意。

家长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然后把心思放在有利于孩子的一面。千万不能说孩子表现过激就担心他受不了打击,孩子表现淡然又觉得他没上进心,这样的担心哪有个头啊,就例如这个输了棋的孩子,现在问问他的家长,到底孩子怎样的表现才会满意呢?恐怕家长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孩子怎样的表现,因为怎样都不会满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海边住着一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海边卖雨伞,小儿子在海边卖墨镜。老人每天都过得不开心,因为天气好的时候,他就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他又担心小儿子的墨镜卖不出去,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担忧。有一次他把这个忧虑讲给了他的朋友听,朋友哈哈大笑,说我们的情况好像啊,但是结果却正好相反,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商场卖泳装,小女儿在卖羽绒服,每到夏天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因为大女儿的泳衣会卖得很好,到了冬天我也特别开心,因为小女儿的羽绒服又卖得特别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孩子好的方面看,如果孩子对成败特别看中,那么说明孩子有上进心、有胜负欲,这是孩子能够不断进步最大的动力;如果孩子对成败不以为然,那说明孩子心思通透、不钻牛角尖、幸福指数还高。无论是哪种都是正常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咱们回到文章开头那个下棋失利的孩子,其实他的表现已经不仅仅能称得上正常,而是表现非常好了。经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家教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上,我的观点都是一个“度”的掌握,也就是在面对失利时,伤心难过很正常,这也是必经阶段,但是肯定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里,还要总结经验、放下情绪,继续努力向前。这个孩子就是这样,既有失利后的落寞,又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站起来,两个极端都不走,这不是再好不过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好的方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