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读书笔记《花花草草》第二辑

第二辑有十三篇文章,都是写苏州风俗、手工艺和游记。有写西湖一篇,无锡一篇,苏州上方山一篇,双塔一篇,卖花风俗一篇,春季、清明、端午、夏季各一篇,檀香扇一、苏绣一、谈鸭子一篇,谈碧螺春一篇。

周先生笔下的西湖是一九五五年的西湖,他称之为新西湖,是相对于他之前去的西湖而言,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春雨绵绵,一行六人泛舟游湖,从三潭印月,一路到虎跑,再延苏堤,直到六桥,再上岸到飞来峰一线天,大致西湖的美尽收眼底了。我是很早之前去过,九十年代吧,对西湖的印象已经淡了,记得也去了虎跑,喝了茶,也在湖上坐船游玩,脑子里闪过的三潭印月形象却都是看来的照片,自己见到的如何,不再记得了。总要找机会再去一次,一是因为西湖的美,二是因为雷峰塔,三是因为浙江省博物馆。

无锡我也去过几次,不是特别喜爱,因为无锡人总爱人和苏州人抢太湖,说太湖是他们的。其实太湖是谁的有什么重要呢?关键是太湖给了我们什么。无锡有锡山、惠山、蠡园、梅园、鼋头渚,宜兴还有个善卷洞,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印象了。善卷洞是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带着去过一次,只留在一张黑白照片以及天没有亮就被父母拉起来上汽车的回忆。周先生去的时候,无锡是著名的工业城市,到处都是大烟囱,也是五十年代吧,现在的无锡应该早已经没有这些烟囱了吧?几十年没有去了,没发言权,但想来,一到春天,鼋头渚的樱花是极美的。

周先生对上方山没有什么好感,我也是,从来没有去过,山上的塔是在他那个时代建的,现在又造了一尊金佛,搞了个上方山森林公园,曾经一度有过动物园,据说还有熊猫,但我没有去过,在苏州人的观念中,上方山是个阴气重的地方,我不信这些,但也的确感觉没啥特色。周先生在文中引明代袁宏道去上方山,和苏州虎丘相比,上方山的优势是因为有石湖,而清人陈维崧也在游上方山之后写词道“石湖一幅,似春罗铺在,愣伽山下。”山借水,水借山。

双塔是两座塔,在苏州定慧巷唐代建的般若寺中,定慧寺巷最近比较火,是因为巷口的定慧寺中有两棵千年银杏,在这个季节,满树金黄,引许多游人前来拍照。而往巷里走100米左右,两座北宋时建的一模一样相对而立的双塔,也已经经历岁月风霜,屹立千年了。两座塔各7米,苏州人称之为“姑嫂塔”,想来是有故事吧?先生没有在文中提到,只记载了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对当时损坏的双塔进行了修缮,也记录了历史中双塔被不断维护的情况,塔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往往用来供奉舍利,这两座塔,最初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是否也曾供奉过高僧的舍利子?

说起卖花,我小时候经常在巷里看到卖花的女人(实在不记得她们的年龄),以前有首歌《卖花歌》“栀子花、白兰花、夜来香”是卖花女常卖的花,卖花习俗古已有之,在清代词牌中还有描写。南宋、明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卖花的记载。先生文中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生日,苏州阊门内福济观前东中市,前后三天都有花市。现在好像每年这个时候,是苏州人的传统“轧神仙”的日子,阊门南浩街人挤人,各种小摊贩摆摊卖杂货,吃的、用的、玩的,大家都去挤一挤闹一闹,而其中,花是不会少的。只可惜,现在卖花的,都是老妇人,托着盘子,盘里十数朵白兰花或者用钱丝串好的茉莉,等这批人离去,还有卖花的身影和花的清香吗?

苏州人的春、夏各有习俗,特别在清明和端午时节。清明扫墓、春游,吃青团子,旧时家家有井,还有淘井的风俗。现在的清明节,吃青团子还是必须的,因为仅此时节有的吃,而端午的粽子,反而因平时能吃到,显得没有那么隆重了,挂菖蒲还是要的,除此以外,没啥特别的,唯一期盼的,恐怕就是几天假期吧。

在民国的画报和电影海报上,经常看到有手持一把小扇的女郎,而她们手中的小扇子,往往是用檀香做的,苏州檀香扇,是苏州特有的手工艺,因采用的是檀香木,所以扇子拿在手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随着扇子的摇动,幽香随着徐徐清风,沁人心脾。五十年代的时候,檀香扇闻名中外,出口量很大,甚至有苏联专家来特意来学习。苏州有檀香扇厂,就在拙政园前面的东北街上,现在,这门手工艺和所有传统手艺一样,都渐渐都没落下去了,檀香扇可能只成了旅游纪念品,一不小心还会买到假货,不免令人惋惜。

和檀香扇一样,苏绣最鼎盛的时期也过去了,苏绣第一名家是清末的沈寿,之后也有很多大师,现在也有,但苏绣的作品是价高而无人问,价低呢,品质又粗劣。因为好作品是需要花时间花耐心且需要技巧的,这人工的成本价格就是这幅作品的最主要核心价值,没有多少人愿意为此买单,即使苏州还有镇湖这样的刺绣小镇,恐怕一时也难以振新苏绣了。

关于碧螺春,命运自然比檀香扇和苏绣好多了,毕竟喝茶的人比喜欢苏绣的人多多了,而且茶又是消耗品,今年喝了明年还要喝。苏州的碧螺春东、西山都有种植,不觉得有什么差别,都好,这个茶叶的特点就是香,颜色发翠,茶叶蜷曲,有一层茸毛,热水一泡,在杯中翻滚,清香四溢。古时就做为贡品,为皇家所爱。有人不喜欢,觉得它不经泡,但此茶就是要喝它的新鲜,老了的碧螺春就失了那味。茶以清明节前的更好,那时叶芽刚发,采下来,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价格最贵。

周先生喜欢鸭子,不爱它的外形,也不喜它的叫声,独爱它的美味。我想,这是每个喜欢鸭子的人的共性吧。鸭在中国文人的文艺作品中也常见,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人们赞美鸭子,大概,心里想的都是那一锅炖的烂烂的鸭肉,又或者是一只烤的金黄的香喷喷烤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29读书笔记《花花草草》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