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越”人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抵达印度河下游,这一时间点,有待考古论证。
这一时间点,苏美尔人已经抵达美索不达米亚了。为什么苏美尔人到达印度河时,不愿停留匆匆过,而“雒越”人却选择此地,生活了下来?
这里暂回关中,交代一下当时关中的形势。公元前3500年前后正是黄帝发动“阪泉(原)大战”,夺取华夏国政权的时期。
自从公元前4500年前后中华台那场抢滩运动之后,关中地区环古四海的蚕桑丝织业出现了规模化经营的局面,丝织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前后,渭河以北沿北山一线的丝织品率先进入商品流通,因为这一线西接甘陇,北通河西走廊,远去中亚;南经青海,沿横断山南下西南;东入晋南,沿太行山南端北上安阳,东行山东与苏皖。由于受古四海所阻,中华台周边丝织品商品化较晚。清华简《楚居》记载:“迁出于乔山,宅处爰波”。正因为渭北一线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所以,轩辕氏这一支才从黄陵桥山一带迁出到洛水下游——今陕西白水县北部一带。轩辕氏这一支在陕北掌握了青铜技术,到公元前3500年前后,不仅能铸造大型器件,也能制造大型船只和车辆,并且具备了南渡古东海作战的经济实力,在这一背景下,发动了“阪泉(原)之战”。
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的杨官寨遗址,大约是丝绸商品流通早期的一个产地集镇。这里海拔约498米,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这一遗址发现各类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沟9条、陶窑26个、瓮棺葬33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可复原的器物7000余件。其中,在发掘区南端一东西走向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房址共发现17 座,基本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在房址和窑址附近的H402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仅尖底瓶可复原的就达18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胚残片和一件可能是用来制作陶器的工具——轮盘。从遗迹分布和出土文物看,这片由成排房子、陶窑、储藏陶器的窖穴等构成的区域很可能是当时的作坊区,从事陶器制作的先民们在这里为整个聚落生产各种陶器。
杨官寨遗址一般认为属于仰韶文化中期,年代在距今6000—5000年。杨官寨遗址还发现有大型环壕聚落,这是所知庙底沟文化期唯一一个目前所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由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面积达24.579万平方米,是正在形成阶段的以“城”和“池”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模式的雏形。在杨官寨遗址附近,考古队还曾发现了韩村、上马渡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该遗址应是这一区域一个中心集镇。
在杨官寨遗址东边的洛水下游,白水县北部一带,应该还有一个更大一点的城市,因为黄帝在发动“阪泉(原)大战”已建有国家形制,在入主华夏国之前,应该有一个国都所在,可惜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
杨官寨遗址的出现,并非偶然,正是桑蚕业兴盛,丝绸贸易活跃的产物。大约到了公元前3500年,渭北一线是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丝织品开始慢慢向西域流通。
再回到印度河下游,这一时间点,大约已有丝织品辗转贩运到了这里。由于丝绸贸易的这一商业因素,使“雒越”人驻足下来。苏美尔稍早了一点,没有发现这一商机,匆匆而过了。戴尔·布朗《古印度·神秘的土地》说:“在迈尔戈最后一个千年期间,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陶制和骨制印章首次出现,有着下垂的乳房、戴着奇异的头饰的母亲女神的小雕像也开始出现”。从考古资料来看,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印章的首次出现,可以说明商贸活动此时已进入印度河流域。
此后,这一族从印度河下游,追溯到印度河上游,越过帕米尔高,抵达柴达木盆,穿过河西走廊,找到了丝绸产地——关中。吐火罗人是唯一绕了一个大圈,回溯到出迁地的族群。他们约用了300—500年的时间,首创了连接东西方的这条商道,这是最早的一条“丝绸之路”。杨官寨遗址,暂可定为首条丝绸之路上东方第一重镇。
七、吐火罗与印度河文明
从公元前3500年起,经过吐火罗(雒越/达罗毗荼)人的回溯和商道布点和建设,史上第一条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商道完全打通,至少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条商道已经繁荣起来了。到公元前2000年,这条商道衰落下来,印度河流域迎来了一千多年的辉煌。
印度河这段辉煌早已被黄沙淹没而遗忘,自1826年英国士兵查尔斯·梅森(原名詹姆斯·路易斯)在逃亡路上对哈拉帕(Morppa)遗址的匆匆一瞥,却把这段历史重新拉回人们视野。然后,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巴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1922年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又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始得以窥见当年的繁华。现在所给定的印度河文明的时段是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应该说,目前的考古探索,仅揭示了印度河文明的一个尾巴,尚未探索出全程历史长度。印度河这段辉煌历史如果从公元前3500年算起,约有2000年的历史。其中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一千年,是其最辉煌时期。
印度河文明反映了第一次丝绸之路的兴盛和衰落,是一个以商贸为主体的文明。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真正的城市,商贸开始繁荣,到2300年达到鼎盛,之后很快就衰落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应是印度河文明鼎盛时期,统一设计、统一建筑的南北两座大城,是当时最大的两个国际贸易大港。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
摩亨佐·达罗城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城市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
摩亨佐·达罗,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这与雒越人初达这里时间基本吻合。这一名称很古老,反映出印度河文明时期的一些信息。这一名称分两部分:“摩亨佐”应是地名,可能远古这一地区叫这一名称。“达罗”即“大雒”,是国名或城名。这种用法在意大利半岛还有一次。由此可知,这批雒越人打通了这条国际商道后,曾建“大雒国”,统治整个印度河流域。由哈拉巴遗址反映出有驻兵,可能当时印度河流域沿途布有驻兵,维护商道的安全。但从摩亨佐·达罗遗址发掘中似乎没有发现王宫,仍留下一个迷。
北部哈拉巴城只是北部最大的国际贸易大港,单纯的商贸城市。这一城市不知其名。“哈拉巴”只是附近一个小村庄的名称,但这一名称却有特别重要意义。
印度河文明最大特点是印章。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大量印章,这些印章文字多刻在石头、陶土或象牙制成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印章文字。目前已出土的印章有2500多枚,印章正面刻着铭文,反面有穿孔的突出物,便于人们悬挂。据估计,印章上出现的文字符号约有500多个,但并未完全解读成功。印章上的铭文还有各种图案,题材多为当时印度常见的动物,如水牛、犀牛、短脚公牛、大象等。这些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有许多类似之处。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至今仍然未能释读成功。这种印章文化从印度河向西到两河流域至地中海沿岸。其东面中国以印章为国粹,但多数印章不知年代。安诺印章如果出土于中国境内,中国史家会判为汉代之物。与印度河文明对应的,是陶唐、夏虞、夏后三代,这一时期中华台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印章制作专业户——神农氏的豕韦氏部落,即今天的水族。这一时期横贯东西的印章文化,是首条东西方商道贯通和繁荣的见证。印章文化是货物长途贩运中封泥运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首条商道的贯通和维护,是吐火罗人(或称陶雒、雒越、达罗毗荼)的功绩。首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成就了印度河文明,催发了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文明其历史地位应在西方诸文明之首。
八、吐火罗与西亚文明
吐火罗这只“雒越”人到达印度河流域后,发现了已有雏形的这条商道。从此,这一族逐渐转化为商业族群。驻足印度河下游开始做起了生意。不仅逆河而上,将生意做上了帕米尔高原,做到了西域,做到了关中和晋南。同时,也向西发展,进入两河流域,直至地中海沿岸。
陈晓红、毛锐著《失落的文明:巴比伦》说:“拉伽什城址:苏美尔时代城市遗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257公里处的泰洛赫村”。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村名“泰洛赫”。法国雷奈·格鲁塞著《近东与中东的文明》的《远东的新石器时代》中说:“近在迦勒底的基什(Kisb)确曾发现一枚来自印度河的印章,年代属于公元前2500—2350年,其上甚至刻有哈拉巴式的图画文字。……在迦勒底的吾珥(Ur)还发现过一件约属于同一年代的冻石印章,上面的凹雕金牛全然是哈拉巴的式样,但文字却是楔形字了。……我们对于从泰罗(Tello)—即古代苏美尔人的拉伽什城虽然早有所知,但那也是属于这同一文明的。泰罗文物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今巴黎卢浮博物馆所藏的一个通称为‘羽饰人’的小薄浮雕,是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从上述零散描述中可获得一些信息:拉伽什城别称“泰罗”。“泰罗”即是“大雒”或“头雒”的记音,这些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发现有来自印度河的印章,说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确有印度河的商人来到过这里。有的印章采用楔形文字,说明到公元前2500年已有一些商人已经入乡随俗了。由此可知,吐火罗人西进登陆西亚第一站可能就是拉伽什。以此为基点,吐火罗人再向西推进到了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东海岸的“推罗”和爱琴海东北岸的“特洛伊”是这一族最西的两个商业点。吐火罗人在西亚至少有三个商业点。
“推罗”,还原为中文即“头雒”。大约为吐火罗人公元前3000年以前,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商业点,逐渐发展为港口商业城市。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衰落,这一商业点易主。此后,海路经贸加强,埃及与腓尼基强大起来,成了腓尼基的港口城市。不过地中海东岸一直都是多事之秋,推罗(头罗)也曾多次易主。
“特洛伊(Troy)”,还原为中文即“头雒邑”。也是吐火罗人公元前3000年以前所建的一个商业点。地理位置,位于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纳卡莱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纬39°58′度,东经26°13′度),于爱达山的西南面,离达达尼尔海峡不远。
“特洛伊”是吐火罗人推动的这条东西方国际商贸线的最西端。公元前2000年,印度河文明衰落后,由于赫梯、亚述等一直在小亚东部、地中海东岸及两河流域闹腾,处于小亚西北的“特洛伊”并没有卷入其中,还算比较平静,可能经过一个暂短的低迷后,在公元前17-12世纪约500多年达到辉煌后而毁灭。
由于这条商道的开通和活跃,最先受惠的是苏美尔人,所以苏美尔文明被西方认为是最早的文明,实际上,支持苏美尔文明的是印度河文明。从乌尔、乌鲁西行,“商队一般都采用另一条虽然较远,但能保证水和给养供应又较安全的路线。这条路由西帕尔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达现代摩苏尔对面的尼尼微后转向西方,穿过哈布尔上游的各个城镇,由舒巴特恩利勒(垒兰丘)到古札那(哈拉夫丘)。在巴里赫河上游的哈兰休整后,向西在埃马尔(美斯给耐丘)或卡赫美什(耶腊波鲁斯)城渡过幼发拉底河,前面就是北叙利亚重镇哈拉波(现代阿列颇)。由哈拉波向西可到达奥伦特流域和地中海岸的乌加利特;南下可经哈马马特到南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向北过阿马奴斯山进入基里基亚平原,由此可通向小亚半岛西部。两河流域通往小亚东部的商路可以由尼尼微沿底格里斯上溯,或由哈兰向北穿过陶鲁斯山脉的各个关口(汝信主编《世界文明大系·古代西亚北非文明》)”。这是《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一书对两河流域这条主要商道的描述,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尼尼微”和“阿列颇”是两河上游的两个关键点。阿列颇与哈马之间的沙漠之中,曾有一座荒漠孤城埃布拉(Eybla)。从“尼尼微”和“埃布拉”这两个点可以感受到5000年前苏美尔人对这条商道的布局和控制。
埃兰(伊兰)人是北路进入中亚的九羿部落,而苏美尔是南路进入西亚的九羿部落。“尼尼微”对译为中文应是“羿夷伯”。“埃布拉”中“E”应读“衣”音,“la”为“兰”的变音,即“城”或“国”,还原中文即“羿伯城(国)”。
埃布拉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早期泥板文书记录的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的事情,大约有80%是用苏美尔语写成。由此可知其为苏美尔人的早期所布局的城邦。其功能是维护商道的安全和通畅。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里的城邦,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布拉控制之下的一个附属城邦。公元前2480年马里国王伊布鲁尔·伊尔(Iblulrl)没有按期向埃布拉王国上贡,并且卡断了埃布拉的商路,埃布拉国王派大将恩那达根出兵讨伐马里,迫使其投降,可见其对商道实施的控制。埃布拉是控制地中海东岸北部商贸的集散中心,向北货物曾经运抵近东的大多数城市,其中就有美索北部著名的大城市——阿淑尔,有些商品甚至运到了北部的安纳托利亚;向南运到南部的巴勒斯坦,主要的海运货物运达了黎巴嫩岸的贝布鲁斯(Byblos),再由贝布鲁斯中转海运到埃及。坐地收银子,埃布拉是个很富有的城邦国家。阿卡德王国强大起来后,两河流域易主,埃布拉就成了绊脚石。萨尔贡一世就曾经征服过埃布拉,到萨尔贡一世的孙子纳拉姆辛,公元前2275年,将埃布拉都城焚毁殆尽。其后,得以重建,但已风光不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再度遭阿摩利人掳掠、焚毁。公元前1600年,第三把火将其彻底从地平面上抹去。
从埃布拉可以看出苏美尔人当年对两河流域及地中海东岸商道的控制。尽管从拉伽什(泰罗)和推罗似乎看到吐火罗人的身影,但总体来说,吐火罗人在西亚的活动非常微弱。特洛伊是吐火罗人在西方经营的最大的一个基地,似乎吐火罗人主要活动在苏美尔人控制之外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北部有一个托罗斯山,“托罗斯”可译作“头雒氏”,可能有不少吐火罗人在小亚细亚东南地区沉淀。有学者认为吐火罗语与赫梯语具有相似性,如果这一观点正确的话,必然有吐火罗人与赫梯人在这一带交织存在的可能。
九、吐火罗人与埃及文明
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迅速崩溃,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尽管许许多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分析和思索,出现各式各样的说法:外族入侵、洪水泥流、自然环境恶化、流行疾病等等,甚至极富想象的外星人飞船爆炸。但均不能自圆其说,仍不能解开其迷。
谁也意想不到,直接导致印度河文明急剧衰落的原因在于关中地区的一次历史性事件。
公元前2300年前后,大禹推翻了有虞氏的夏虞朝,建立了夏后朝。建国后,大禹实施了两大工程。第一是疏导九川,确保现有的农业区稳定生产。具体疏导了秦岭北麓西自长安南的沣峪,东至华县的方峪之间的数条河流。第二是“禹敷下土方”工程。什么意思?就是开拓可耕地,增加农业收入。当时关中古海进一步缩小,周边土地已经干化,适宜于农耕了,但这些茂密的桑林,还支撑着地区的蚕桑丝织经济。为了进一步增加农耕面积,于是,大禹决定进行开垦。这是一场毁桑兴农的运动,是以蚕桑经济损失为代价的一次农业开发。这便是“沧海桑田”中的桑——田转换过程。大禹毁桑拓田的具体地点在华阴至潼关一线。此后,约二百多年时间,关中地区快速实现了桑田转换,关中就成了富饶的农耕区了。
以吐火罗人为主导打通的这条东西方国际商道,是由一丝纤细的蚕丝连接起来的。唯一支持这一商道存活的商品是丝绸。其他如木材、金属、粮食、矿产等等只是区域性流通的商品,只能丰富这条商道,但不是这条商道的基础商品。关中地区的桑树没了,桑蚕业萎缩了,丝织品产量遽减,这条商道也就断了。
大禹的一镢头下去,挖断了这条商道,直接导致了印度河文明的快速衰落,这是当年大禹没有想到的,也是今天的学者们所没有想到的。
印度河文明本是由商品流通而兴起的文明,产地毁了,货源没了,商道断了,印度河的大雒国经济失去了来源,也就无力供养可保护印度河流域安全的军队。失去兵力保护,北方游牧族群便趁伙打劫,抢掠毁坏,哈拉巴最先撂荒,依次南向。在摩亨佐·达罗城内的一个居址中,发现了13具男女老幼的尸骨,上面都有被刃器伤残过的痕迹的暴力事件。
由于生存环境突然恶化,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快速南撤东进,向恒河方向移动。《维基百科》“达罗毗荼人”词条说:“达罗毗荼人可能曾经广泛分布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西北部地区,在公元前2000 — 公元前1500年,他们持续的由印度西北部迁往东南部,到了公元前1500年前后,可能已存在有北达罗毗荼、中达罗毗荼和南达罗毗荼三个方言群”。
秦岭之南的巴蜀地区,自从6000年前方雷氏一支、轩辕氏昌意一支、“射日”的大羿的一支,在炎帝夺取华夏国政权的斗争中出迁到这一地区之后,这一地区蚕桑业也就开始了。方雷氏也称纵目人,专长于桑蚕丝织业。当年曾主政过华夏国的轩辕之妻“缧祖”就出自这一族。“蜀”字是这一族蚕桑专长的见证,也是这一族蚕桑经济的商标。在关中地区蚕桑丝织业兴盛之时,一山之隔的巴蜀地区的蚕桑经济也在悄然起步。
在印度河文明繁荣之时,从巴蜀经缅甸到达印度河口的这条商道已经形成。只是要比经河西走廊,翻葱岭,沿印度河南下这条商道艰难得多,所以,当时还没有显山露水。
当印度河商道中断后,南路丝绸之路便凸显出来了。从印度河快速南撤的达罗毗荼人并没有闲着,而是向东挺进,重新布点,穿越印度半岛,直抵缅甸,形成了一条东西商道,使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快速得到了强化。这也是今天达罗毗荼人在印度半岛横贯东西,广有分布这一现象的来由。有了达罗毗荼人的接应,巴蜀地区丝织品外销需求量急剧增大,拉动了巴蜀地区的蚕桑业的大发展,巴蜀文明开始显露。
大禹一镢头挖断了这条商道,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文明的消失。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后,这一文明只是向印度半岛转移了。从此,南路丝绸之路正式启动了。
谢崇安的《沉沙中的失乐园·追踪上古印度文明》中说:“坎贝湾海港城市罗赛尔的发现,表明印度河城市有着十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对外贸易。它有巨大的船坞和港口,有人工运河通往坎贝湾,当时的海上商船已知道利用季节风远航至西亚、北非各地的著名商港。在罗赛尔一个被焚烧过的废墟中出土了大量印章,印章中有文字符号和公牛等徽记,它加盖在货物包或是凭据上,具有商标和信用的意义,可见进出口的货物流量是十分巨大的。当时的商船可能主要是沿着海岸线,在季风刮起的时候(如5月末至8月)往返于印度河流域到阿曼之间。这些商船沿着马克兰海岸不断行驶,再沿波斯湾向上航行,就可以抵达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港口”。坎贝湾海港城市罗赛尔(洛塔尔)港口遗址的发现,说明这是印度河这一首条国际商道开通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贸易大约是水、陆并举,或者前期为陆路,中后期逐渐开通了水路运输。罗赛尔港口,发现有石砌大码头和仓库遗迹。从这里到两河流域,两地之间的巴林岛上一处遗址发现了两地的货物,应是两地商贸往来的一个贸易中心或中转中心。
印度河的变故,因南路丝绸之路的快速对接,在西方并没感到这一波动,或者影响甚微。但这次变故之后,还是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1. 公元前2000年以后,海运能力的提升和海运的加强,对地中海地区还是发生了一定影响。从阿拉海经红海直抵地中海东南角这一航路的加强,使地中海东南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明显活跃起来了。埃及文明明显得以快速成长,而两河文明相对进一步萎缩。米诺斯文明此后也走向了高峰。腓尼基开始强大起来,为后来环地中海扩张奠定了基础。而两河流域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海上贸易,看来送货上门越来越少了,自己也得直接到印度河口批发了。
2.《百度百科》“印度文明”词条说:“洛塔尔港口约于公元前1900年前放弃,其他大居住中心维持的人口也比原先大为减少,且拥挤在衰败城市的某个小区域中”。洛塔尔港口的放弃,与南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海路比陆路的快捷性和安全性要高,随着海运能力的提高,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港口不断向东移动,最后到达孟加拉海湾。这也涉及达罗毗荼人在印度半岛的分布。从印度河南撤后,最初向东可能是直线分布,随着港口不断东移,而向南移动。从达罗毗荼人在印度半岛的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反映出港口东移的情况。
《自然》周刊1993年3月4日号发表了维也纳大学的一封读者来信,称中国丝绸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就在古埃及使用。该来信引用的考古证据是:“我们通过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一具在底比斯出土的木乃伊的头发取样,发现了在鬈发间有一束类似丝绸的织物。为了证实这些样品是否是丝绸品,我们采用了多重内部反射红外线试验法,对之进行了无损伤鉴定。结果光谱清楚地鉴别出它是丝绸。”这并不奇怪,即使在埃及发现5000年前的丝绸也是有可能的。
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有5000多枚印度洋贝壳和象牙,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明显受到过西方艺术的影响。而巴蜀羌人的蜣螂文化也显然在埃及文明中发生了影响。
这些都是南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经贸文化交流的见证。巴蜀与埃及、两河和地中海的经济文化交流,达罗毗荼(吐火罗)人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南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大的受惠者应是埃及、米诺斯和腓尼基。没有史料能够证明吐火罗人直接参与埃及文明建设,可能埃及文明是吐火罗人唯一一个没有直接参与的文明,但其续接的南路丝绸之路这一国际商贸无疑对埃及文明以及米诺斯文明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十、吐火罗与希腊文明
关中蚕桑经济衰落以后,山东、豫东、苏皖一带蚕桑业逐渐兴起。公元前十八世纪前后,已经渐成规模。安阳一带逐渐成为一个丝织品集散的商贸重镇。从此,北路丝绸之路开始复苏。
安阳的经济地位上升为北路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重镇,这就为商朝的一些决策和行为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上甲微不走正道,却沿浊漳水出了太行,直奔邺南?征服了山东的九夷后,为什么盘庚回迁不去主都郑州,而在殷墟重建新都?显然,安阳一带东方经济中心地位使然。
从安阳向西,以太行山两端分别形成了两条商道。一条从太行山南端到晋南,经大荔到泾水中游,古称大原。再西向入河西走廊。一条从太行山北端经河套西行,大致汇合于哈密一带,再沿天山北路进入中亚的安诺一带,再上伊朗高原,大约从摩苏尔一带进入西亚和小亚,最后直抵爱琴海东岸。这是继印度河文明衰落后,北路丝绸之路的重建。这条东起东海,西达爱琴海的国际商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8世纪前后。如果说首条丝绸之路的开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是最大受惠者,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埃及、腓尼基和米诺斯是最大受惠者的话,那么,这条北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则是爱琴海周边的国家,特别是特洛伊和迈锡尼成了最大受惠者。
赫梯崛起以后,控制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小亚细亚半岛相对比较平静,主要闹腾的在两河流域和新月地带。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起,吐火罗人的特洛伊又开始辉煌起来。
南路丝绸之路连通后,地中海东南区域商贸繁荣起来。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了向爱琴海诸半岛、意大利半岛和北非商贸的中枢。其后,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因此发了家,强大起来了。迈锡尼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从北方草原上比较温柔地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南端的一支游牧民族。
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波桑尼阿斯的游记中有一段关于迈锡尼的描述,谈到了他在此地的所见所闻:“在迈锡尼的一部分城墙和狮子门至今仍然留存下来。据说这城墙是独眼巨人修的。迈锡尼的废墟中有一些阿特柔斯父子所修造的地下建筑,他们的珍宝就藏在那里。还有一座阿特柔斯的陵墓,一座阿伽门农的陵墓和另外三座勇士的陵墓。这五座在墙里面,而克丽滕涅斯特拉和埃几斯·托斯被葬在墙外,他们不配埋在城墙里面……”。伯罗奔尼撒半岛位于希腊南部,古称“摩里亚半岛”。希腊神话里流传了两千年的传说之城迈锡尼,十九世纪才在伯罗奔尼撒半岛重见天日。根据波桑尼阿斯的游记的描述,这支迈锡尼人大概就定居伯罗奔尼撒半岛上。迈锡尼人是谁?叫什么?打哪儿来?目前西方人还不清楚。其实都藏在波桑尼阿斯的游记所记的上述那段话里,这里不再深究。
北路丝绸之路开通后,由于新月地带及两河流域打来打去,闹腾得不停,商贸环境太差,而小亚半岛由于赫梯比较强势地对东部的控制,相对要稳定得多,这条商路就直通海琴海。最得利的是半岛西北的特洛伊,此后成了很富有的一个城邦,也是推动爱琴海经贸的一个重要基地。随着爱琴海商贸的活跃,而迈锡尼人处于克里特半岛的北边,巴尔干半岛南端,南来北往都受益,于是,很快就强大起来了。大约在公元1600年前后,迈锡尼人干掉了米诺斯,控制了地中海中心的商贸中枢,成立了自己的城邦国家。其证据就是线形文字B,因为这一族有着较长的游牧生活历史,文字早就丢了,才用米诺斯人的文字做拼音,作为自己的文字,所以,线形文字B的出现,就是权力更替的说明。迈锡尼人最大历史贡献就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系和一个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奠定了希腊文明的底蕴。
特洛伊城虽然位于亚洲,特洛伊城邦却被视为古希腊城邦的一部分,的确,特洛伊参与了海琴海地区的经贸,是迈锡尼文明的参与者。在西方传说中,特洛伊城为人所知的是它从东方及西方的港口贸易中获取的巨额财富,衣服纺织,铁器生产和巨大的防御城墙。
特洛伊今天的高知名度来源于“木马计”故事。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创作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时,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讨伐特洛伊,10年攻城不下。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木马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酣歌畅饮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荷马史诗这段故事,成为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中传诵不绝的名篇,也使特洛伊知名全球。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