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轻”与“重”之间

著名小说家    米兰 · 昆德拉

米兰 · 昆德拉的小说,是必须要读的,尤其是《无知》《玩笑》《不朽》《生活在别处》,但我至今都没有“排出时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因多次被哲学家、思想家引用而十足地魅惑着我,仍是“时间排不出”。好在,其个人简介在今天完成了思读,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  为自己的生命做一次称重

称量体重——生理之身的重量,是人人可为的,特别在今天这个注重“减肥”的时代,少有人是不作为的。然而,为自己的生命称重,则不然,一则少有或没有这样的衡器,二则在意者不多。我确是以米兰 · 昆德拉为“生命衡器”,为自己做了一次“生命称重”。

@ 生命经历的重量。1929年4月1日,米兰 · 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钢琴家和音乐教授。这个生命“底片”的分量,显然是不一般的,更是比我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要厚重了许多——“书香门第”之间,也是有质的重大差异的。

米兰 · 昆德拉的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可以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10多岁时就读了大量国内外文学名著。这和我自己少年时仅有半瓦罐“小人书”是绝对的天壤之别。

父亲亲自教授米兰 · 昆德拉弹钢琴,带领他步入音乐世界,13岁时师从捷克最出色作曲家之一保尔 · 哈斯学习作曲。这就更是与我的“肩背小筐手拿镰”的少年人生截然分野了。

1948年,19岁的米兰 · 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就读,后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并毕业留校,教授世界文学。在留校任教期间,大量阅读理论著作,在25-27岁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小说的艺术》一书的写作,该书于1960年出版,1964年获得国家奖。这样的“生命重量”已不是一般人所敢“对称”的了,我亦是借此完成了自己的生命称重——教育决定人的生命重量。

@ 生命著作的重量。米兰 · 昆德拉以母语捷克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与小说集有:《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好笑的爱》;以法语即法文写成的长篇小说有《慢》《身份》《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等。双语作家,著作等身,享誉世界。如此伟大的“生命著作重量”,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但问题却是发人深省的——同样是人,他为什么能够?

我常想:凡是经常深思“同样是人,他人为什么能够”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会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实现某种非凡之能够的。

■  生命所承受的“轻”与“重”

为自己的生命做一次称重,我在前文已经完成了,得出的“分量”就是“教育决定生命的重量”。因此,人生作为即是“一生不放弃生命教育,尤其是自我教育”。

米兰 ·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又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尽管我没有读过这部小说,但其常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引用,即可得知其是以哲学思想取胜的,且可辩证法式地列示如下:

于饥寒中苦苦挣扎,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温饱后百无聊赖,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这,最是唯物史观的辩证法。

《纽约时报》之所以给予米兰 ·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赞誉,是因为其“切中”了当时美国人的生活。今天,不是同样“切中”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温饱富裕后的空虚无聊,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实吗?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饥寒交迫——折磨人——让人奋起改变!我们实现了这一改变,且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巨变!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空虚无聊——折磨人——让人奋起改变!但这个改变,要比改变“物质贫困”更为艰巨,不仅需要科技的力量,更为需要“思想的力量”。

怎样的“思想力量”才能改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空虚无聊”呢?我以为,从阅读米兰 · 昆德拉这样一流思想家的作品开始,是为最近和最佳的路径。

面对不朽的东西,死神也无能为力,空虚无聊又能算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在“轻”与“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