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连岳老师的《诱惑的必要与价值》

先看连岳老师的这篇文章:题目是《诱惑的必要与价值》

教育其实和恋爱很像。

好的恋爱,今天说了我爱你,明天还会说,用各种比喻说,用花说,用礼物说,用拥抱说,用撒娇说,还用偶尔小小的争吵强化,同一个主题,有无穷变化。

如果一个恋人说,在某年某月某日说过我爱你,态度早就表明,已经足够,此后你就自己体会。没人会同意他的说法。

教育也是如此。你指望和孩子声明一次原则,他从此就理解、遵守并执行。那像只说一次我爱你,就可以得到爱情。最后必然的失败,只能怪自己太偷懒。

原则必须反复和孩子说,用他懂的语言,用他接受的方式,用你的行动,用你的权威,用你的伤心,用你的爱,用你偶尔的绝望,用你又从绝望中恢复的希望,用你的不放弃,用你的成就,用你的人生。

一个成年人,你想想,你每天不也是如此自我教育吗?有一个你耍赖、偷懒、言而无信、深陷诱惑,而你要劝说他、警告他、阻止他、惩罚他。大千世界,每天都有大千诱惑,万千思绪,又增加万千诱惑。人在与诱惑的角力中增加力量、坚定与远见。

要理解诱惑的价值。适度的诱惑,剂量逐渐增大的诱惑,到达真实世界的诱惑,这是一个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彻底剥离诱惑,孩子活在真空无菌环境,他将无法适应世界,没有诱惑,就练不出生命力。

现在家长痛恨手机对孩子的诱惑,希望孩子不接触手机。回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但诱惑照样存在,那时候是电视,诱惑力大到连广告都舍不得眨眼。将来的孩子,诱惑的形式又会变化。而所有时代的孩子,都有恋爱的诱惑。

和孩子一起面对诱惑,慢慢指导他适应。这是教育的大课题。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或者给孩子手机随便玩,都是诱惑教育上的失策。

手机是这个世界的操作系统,不让孩子接触,就是刻意绑他的手脚,蒙他的眼睛。孩子的朋友们都有手机,而他没有,他就失去共同语言,将被排挤,感觉到冷落。此时,他对手机的渴望将极度放大。他没有手机,思维却被手机控制得最厉害。

而让孩子随便玩手机,指望他自己凭空生出完美自制力,就像让婴儿坐着婴儿车出门独立生活,对孩子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自由不是孩子为所欲为,自由包含遵守约束,比如服从家长的管教;不违反学校的纪律;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若违反则接受相应处罚。

孩子那么喜欢手机,手机又如此容易控制,其实是这一代教育者的幸运。孩子的手机由父母保管,开机密码由父母设定。完成一天的任务,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玩若干约定时间,任务完成得好,额外奖励时间,任务完成不好,消减若干时间。尝试而不失控,自由又有约束,就都结合起来了。

这过程,当然增加父母的工作量,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有试探、唠叨、埋怨、生气,甚至甜言蜜语,巧舌如簧,指望突破你的底线,动摇你的意志。你需要一再重复自己的原则。

就像你一再说:我爱你。永远不要厌倦

我的感悟是:

1、学习生活中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没有诱惑,就练不出生命力。手机孩子不可能不接触,游戏是深谙人性的专业工作者编出来的,大部分人成年人都抗拒不了,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抵抗诱惑的能力。

2、培养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多是需要在家里完成,这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现在有的个别孩子刚到幼儿园阶段,就已根本离不开手机,这种现状使人忧心忡忡。父母寄希望,靠父母意外的”外界力量“来限制孩子接触手机,不玩游戏,既不明智,也不现实。

3、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目前现状不是特别糟糕,需要父母的态度是使用“不过分焦虑,永不放弃”的原则对待孩子身边的各种诱惑,对孩子转变,大人更要有韧性,限制孩子玩手机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智慧、爱、方法三者需要很好的结合。

4、抵抗诱惑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于孩子玩手机必须设定“底线”,底线不能突破,随意突破就不能称之为”底线“。如有的家长,对学生在假期的的“底线”是:作业做完后,早饭必须吃,晚上玩手机不能超过11点。

5、更关键的是,特别需要父母的身教言传和以身作则,父母在客厅看抖音,玩快手,孩子在卧室写作业,这种局面是偶尔出现可以原谅,对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来说一定糟糕透顶。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连岳老师的《诱惑的必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