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一句话:认知,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说读书很重要,他偏说某人小学毕业也照样当大老板;
你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偏说自己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也活得好好的。
总有一些人,你跟他讲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说实力,他跟你聊运气。
心理学上有个“个人构念论”。
意思是,一个人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期望、评价等等形成的观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
就像下面这幅画——“陪妈妈逛街
妈妈以为女儿逛完街后,应该画的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没想到女儿的画上,只有一条条人腿。
有作家说,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认知不同,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热播剧《心居》中,童瑶饰演的大姑姐顾清俞,是个新时代女性。
她工作能力强,在公司担任高管,住在高档小区,生活有阿姨照顾。
身边的人非富即贵,资源随处可取。
一起做瑜伽的伙伴,三言两语就能帮她搞定一个单子;也能通过同学,轻松联系到换肾医生。
即便这样的优质女性,却因36岁还没结婚,被海清饰演的弟媳冯晓琴称作“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冯晓琴文化程度不高,结婚8年一直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平常的生活都围绕着一大家子转,偶尔和朋友在一起,不是吐槽婆家人,就是聊些八卦。
在冯晓琴的固有认知里,女人就应该早早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家庭。
可在顾清俞眼里,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爱情,才是活着的意义。
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认知,导致俩人一见面就掐架。
庄子曾说过: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
认知层次不同的两个人,很难沟通。
真正舒服的关系,一定要认知相当,能自然而然聊到一起。
否则硬凑在一起相处,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跟不同认知层次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题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学大都懒散消极、无心向学。
每当自己认真学习,或是跟老师请教疑难,都会被人嘲笑讥讽,甚至辱骂。
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别人看见他都是一副嫌恶的表情。
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融入不了班集体感到郁闷。
底下很多网友告诉他:没必要跟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混在一起。
认知不同,不必强融。
就像有句话说得那样,人与人相处,无论是朋友还亲人,都是需要交换观点的,而不仅仅是交换感情。
认知水平相差太大,再好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
布兰登曾说:“和那些自我认知水平相当的人在一起,会感觉最舒服自在,最有在家的感觉。
有的人感到孤独,就是因为你周围的人认知水平跟你都是不一样。”
原来,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认知不同。
与认知不同的人相处,不亚于打了一场心理攻防战,身心俱疲。
你的苦闷,他无法懂得;他的彷徨,你无法感同身受。
与其做无谓的较劲和纠缠,不如各自安好。
和大家分享一个孟非的故事。
他刚到电视台上班时,就接到了一个亲戚的电话。对方想让孟非帮自己的儿子,在电视台找一份编导的工作。
当孟非告诉她编导需要考试的时候,对方不仅没有言谢,反而觉得孟非故意刁难她:既然需要考试,那我还有必要来麻烦你吗?
而且还一直咄咄逼人,冷嘲热讽,说他飞黄腾达就忘了穷亲戚了。
本来孟非想争论,但最后想了想还是算了。
因为两个人认知层次不同,争论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无奈之下,只好拉黑了这位亲戚的联系方式。
知名博主九边说:“两伙人想聊某件事,需要共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验储备,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认知一致。
认知水平相差太多的人,注定是两条平行线,无法相交。
2022.8.7